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舉世矚目的雄安新區成立五周年之際,本版推出作家紀紅建的報告文學《平凡與奇迹》,以飨讀者。
——編者
驚蟄時節,華北大地萬物複蘇,麥苗開始從沉睡中蘇醒,垂柳有了朦胧的綠意。從長沙南站啟程,G306複興号風馳電掣地将我帶到位于京津保腹地的河北雄安新區。這裡曾經一片荒蕪,但自從5年前這裡設立新區後,便開始悄然發生着變化。
走進這片依然散發着泥土芬芳的土地,我看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平凡與奇迹。
新區遼闊而宏大,四處塔吊林立、機器轟鳴,一座座建築正拔地而起,一條條道路正通向未來。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第一個基礎設施項目,它是未來雄安締造智慧城市、綠色城市的縮影;已經建成的規劃展示中心是一座具有漢唐風格的新中式建築,它傳承中華建築文化基因,吸收世界優秀建築設計理念和手法,堅持開放、包容、創新,面向未來。新區正向世人徐徐展開一幅雄偉壯麗的畫卷。
這必将是民族的奇迹,時代的奇迹,曆史的奇迹。奇迹背後是黨中央的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更凝聚着數以十萬計的平凡建設者的汗水、智慧和情感。
一
2021年4月中旬的一個深夜,加完班回到宿舍的燕占寬又像往常那樣跟媳婦王桂傑打起視頻。
“你發的工地塔吊照片,特别是晚上塔吊上還有不同的燈光,既漂亮又壯觀,我尋思着去雄安幹活。”王桂傑說。
“你怎麼會想着到雄安來呢。”燕占寬覺得有些意外,“那不行,兩口子在一起幹活怪不好意思的。”
“你不老說雄安這好那好的嗎,我也聽人家說雄安可了不得。”王桂傑說,“工地上有沒有夫妻一起幹活的?”
“那倒有。”燕占寬說,“但雄安工地工期緊、任務重,怪辛苦的。”
“農村人還怕吃苦?”王桂傑反問道。
燕占寬最終執拗不過媳婦,征得公司同意後,他便乘火車回到老家把她接到雄安,雄安工地又多了一對“夫妻檔”。
燕占寬今年58歲,河北秦皇島市昌黎縣人。個頭高大的他當過兵,退伍後一直當泥瓦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都幹過。他是2020年9月28日來到雄安的。王桂傑今年55歲,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把孫子帶到上小學後就有時間出來幹活了。
在新區容西片區E标段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現場見到他們兩口子時,他們正在忙着房屋二次結構的施工。什麼是二次結構?燕占寬放下手中的活兒,熱情地給我介紹說,就是房屋主體建完後砌磚分房間。我又問王桂傑在工地上主要做些什麼。她擦去臉上的汗水,微笑着說,搬磚和灰,清理垃圾,放線,什麼都幹。
他們不僅工期緊、任務重,要求更高。公司與公司之間比着幹,班組與班組之間比着幹,工友與工友之間比着幹,争先恐後。公司的質檢人員和設備配備特别齊,不允許有任何瑕疵。他們都知道,建設雄安是千年大計,是國家大事,要對曆史負責。
雖然累,但他們心情舒暢。闆房宿舍都裝了空調,24小時有熱水,還有專人打掃衛生。下班回到宿舍,樓上樓下,屋内屋外,幹幹淨淨。為了讓他們的業餘生活更加豐富,還建有籃球場、健身房、乒乓球室等。最稱心的是吃飯,雖然買飯時排成了一條長龍,但沒擠的也沒有鬧的,大家規規矩矩,安安靜靜。食堂飯菜葷素搭配得比較全面,豐富多樣。一周做一次核酸,近期一周做兩次。
燕占寬說,他已經58歲了,按國家規定,隻能幹兩年了。雄安建起來後一定挺漂亮,将來也會是一線城市,他覺得挺自豪,因為他在雄安幹了幾年,為雄安的建設流過汗。
在新區容西片區E标段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現場,我還見到了忙碌的陶昌保和陶偉。他們是一對“父子兵”,來自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從事精裝修工作。48歲的陶昌保從17歲開始就在老家農村學做木匠,後來他在北京做裝修工作。2018年3月,有工友對他說,雄安需要木匠,去不去。聽說是去雄安,他有些激動,馬上說,去。來到這裡他才發現,在這裡幹活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忙,連到白洋澱轉一轉的時間都沒有。吊籃不夠用,有電梯就坐電梯,沒電梯就跑樓梯,一天到晚就是樓上樓下跑,最多的一天跑4萬多步,平均每天要跑3萬多步。
陶昌保的兒子陶偉有些腼腆,我和陶昌保聊着天,他隻顧埋頭幹活。陶昌保告訴我說,兒子跟着他學了6年木匠。兒子今年才25歲,能吃苦,活也幹得不錯,陶昌保隻擔心兒子整天跟着大老爺們在工地上幹,找女朋友困難。“但雄安的建設又确實需要陶偉這樣的年輕人呀!”陶昌保的内心充滿着矛盾。
本來還要聽聽師洪占師傅的故事,但他要急着打灰,要不然混凝土就凝固了,會造成浪費。我隻好站在邊上默默地看着他忙碌。他們都在忙碌,都在想着如何趕工期,盡快将安置房交付。他們的辛勤付出,正在為改善新區人民的居住條件、保障起步區和啟動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二
路橋連接現在,也連接未來,它是城市的血管,承載着一座城市的生命活力。
新區容西市政工程一期四标段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建設者開着的挖機、鏟車、吊車正在春風中你追我趕。
在一段橋面上,橋涵九工班班長孫大紅正指揮着工人和機械緊張有序地忙碌着。他今年46歲,老家湖北襄陽。最開始他是名跑運輸的駕駛員,後來,他改行幹建築,做鋼筋焊接。由于組織協調能力不錯,漸漸地,他當上了班長,帶起了隊伍。
“趕緊準備去雄安,搶工期,要迅速!”2021年7月12日,正帶着隊伍在江西工地忙碌的他突然接到公司領導的通知。他帶的這個班組四十來個人,大部分來自湖北。他立即召集大家開動員會,家裡有事抽不開身的,不願意去北方的,可以不去。但四十來個人沒有一個選擇留下的。第二天,孫大紅帶着這支完整的隊伍直奔雄安。
一到雄安,看到像樹林一樣的塔吊,看到川流不息的大貨車,看到成群結隊的建設者,孫大紅激動得眼眶都濕潤了。很快,他們就被這裡的建設熱潮感染和融化,與其他建設者同頻共振、齊心協力。剛到雄安那會兒,他們在容西片區給人行道鋪磚,日夜兼程、風雨無阻地幹。雖然這工作技術含量并不高,但卻考驗耐心。他們在路上不停地來回跑,腳底磨出水泡,但沒有停工,沒有叫苦。“不疼不累是假話,但不論是誰,隻要來到雄安,一定會忘記疼痛和辛苦。”孫大紅說。
同樣在四标段搶工期的張濟盛,是名“80後”,來自重慶開州。他是附屬七工班班長,全班有三十來個人,屬于哪裡需要就往哪裡跑的隊伍。雖說是“附屬工班”,但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則必勝、永不言敗的隊伍,搶的都是急難險重的活兒。
張濟盛他們是2020年底投入到雄安懷抱的。他說,來到雄安的第一個感受就是“中國速度”,工友們從五湖四海彙聚而來,日夜不停地與時間賽跑,新區也是一天一個樣。有時幾十家企業在一個工地施工,但施工程序混而不亂,規範有序。第二個感受便是這裡建設的高标準,設施理念、建設标準和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雄安的建設如火如荼,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面貌,如果不努力工作、不努力學習,就會被淘汰。
他說,要高标準完成雄安建設,作為班長,他必須進行精細化管理。每天晚上,他都要總結當天的工作,然後再分配第二天的工作,合理安排工人和機械。這些情況,他都會發到班組的微信群裡。好的經驗,他會發給工友們分享和學習;發現問題,他會及時指出,并附上照片,要求工友及時改正。他甚至還會就某個問題在群裡發起讨論,群策群力,以便更科學合理地分配和施工。
附屬七工班的“90後”小夥王勇,既負責現場管理,還兼開皮卡車。他告訴我說,他們雖然隻是雄安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建設者,但一想到來的時候一片荒蕪,走的時候已經萬家燈火,心中就覺得值了。
三
“芳芳,你在正定新區的這七八年工作幹得相當不錯,受到了各方的高度認可,請你認真思考後再作決定。”領導說。
“主任,我已經認真思考過了,也和我愛人商量好了,去雄安。”武芳芳微笑而又堅定地說。
這是2019年8月的一天。武芳芳,也是個“80後”,河北石家莊人。性格開朗、積極陽光的她,學園林、管園林、做園林,一直在園林口工作。她知道,雄安将是一座生态宜居的綠色之城,她将鑲嵌在藍綠交織的生态環境中,藍綠空間占比穩定在70%。她說,作為園林人,她敏銳地意識到,雄安是她能夠施展才華和實現夢想的舞台,所以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雄安。當然,她心裡也有點小九九。老公在北京工作,如果她來到雄安,等北京到雄安的高速地鐵通車後,從雄安到北京隻需半個小時,他們可以實現家庭團圓。
她來到了雄安集團生态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她覺得自己是幸運兒。一到雄安,她就接手悅容公園的建設項目。這是新區的第一座大型城市公園,要呈現中國園林經典,集南北園林精粹,這對于新區建設生态之城具有引領作用、裡程碑意義。
很快,她就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從設計定圖紙、招标開始,都全程參與。項目剛進場那會,拆遷還沒有完成,她就跟着村幹部和村民,在玉米地裡鑽來鑽去,幫着他們量地,進行登記,還幫着辦理各種手續。村民深受感動,便說,你們先進場幹吧。由于她沒日沒夜地工作,老公開玩笑說,在正定的時候,每天還能聊上個把小時,每周都能見見面,現在倒好,變成脈沖式了,三四天才打一個視頻,三四個月才見一次面。
就在來雄安前夕,她懷孕了。肚子一天天大了起來,她也更加忙碌起來。肚子裡的孩子跟着她每天奔跑在容城東南角和西北角之間,幾乎每天都要從早上七八點忙到晚上十一二點。同事說,你是不是瘋了,一個孕婦,自己開車上下班,白天忙現場,晚上弄招标文件。她隻是微笑。她不敢發朋友圈,更不敢讓父母和公公婆婆知道她在雄安有多忙,有多拼。
武芳芳是有心人。她是2020年5月6日開始休産假的,休假前完成了所有項目的招标。還不放心,她又挺着大肚子把工地全都跑了一遍。她是5月生産的,按規定可以休6個月産假。但孩子才兩個月,她就萌生提前返崗的想法。她對老公和婆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孩子有家人可以照顧,但現在正是悅容公園的最好施工期,也是最關鍵的階段。最後老公同意她回雄安了。返崗的第一天,她沒有到單位報到,而是徑直跑到工地轉了一圈。2021年6月,悅容公園建成,7月進入試運營。工作沒有盡頭,她很快又投入到其他公園的建設之中。
“有時我想,我們來雄安是為什麼?幹什麼?面對困難該怎麼辦?在這裡工作兩年多,我逐漸對雄安集團文化有了切身領悟,對來雄安的價值與意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來雄安不僅值得,更讓我蛻變。人一旦有了精神上的支撐和動力,就會變得無堅不摧。”武芳芳說。
在悅容公園,我遇見了古建工程師張铎。他1986年出生,河南駐馬店人。從小就受做木匠的父親影響迷上了古建,大學學古建,畢業後一直從事古建工作。他在悅容公園負責古建的維護與保養,準備最近正式移交驗收。
說起悅容公園古建建設,張铎感慨萬千。他說,古建不光是建築,而是建築與藝術的結合。它是有溫度和故事的,每一個構件都有寓意。要建好它,要有非常專業的古建知識和經驗,精雕細刻的工匠精神,統籌安排的能力。榫卯、屋面的瓦等,需要在外面加工定制,周期比較長,有時需要四五十天。但工期緊張,如果不提前精準計劃好,統籌安排好,就很難适應雄安速度和雄安質量。
當然,古建也少不了汗水的澆灌。攻堅階段,大家接連工作,木工安裝完榫卯後,油漆工馬上上場,一個工種一個工種地接着來;為節省時間,大家午飯和晚飯都在工地吃,吃完後馬上工作。建悅容台時,正碰上下雨,大家穿着雨衣幹。為了保證安全,也為節省時間,用吊車直接把飯吊上去。
哦,溫暖春光下,晶瑩的汗珠後,是悅容公園的美輪美奂,如詩如畫。
雄安,一座未來之城。
它的規劃面積1770平方公裡,總體空間布局為一主、五輔、多節點,其中起步區規劃面積198平方公裡,啟動區規劃面積38平方公裡,另有容城、雄縣、安新、寨裡、昝崗5個外圍組團和22個特色小鎮、100多個美麗鄉村,與起步區分工協作共同發展。到2035年,雄安新區将基本建成綠色低碳、開放創新、信息智能、宜居宜業、具有較強競争力和影響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水平現代化城市。
而現在,我在雄安看到的卻是成群結隊的平凡建設者,特别是上下班時,更是人流如織。他們都戴着安全帽,戴着口罩,有序出入,雖然看不清他們的面容,但從他們匆忙的腳步聲中,我感受到了他們的熾熱情愫,感受到了一個偉大民族勇往直前的豪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