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羅生門】
題記:黑澤明的經典《羅生門》,不同的人講述同一個故事,讓你聽到懷疑人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不同看法,源于不同視角,導緻不同作為。三教百家代表劍來世界的最高精神殿堂,講述不一樣的故事。
「橫看成嶺側成峰」
世界觀的形成源于不同的角度,觀察世界,儒教在地上,道教在天上,佛教在多維空間。儒教腳踩大地,眼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人的宗教。倡導仁者愛人,追求克己複禮,最高境界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聖人氣象。道教高居天外,俯瞰“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是仙的宗教。倡導自然無為,追求擺脫束縛,最高境界是無拘無束逍遙遊的仙家風流。佛教在多維空間,透視“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是佛的宗教。倡導證悟解脫,追求悲智雙運自度度人,最高境界是無住無執的覺者超越。
「高低遠近各不同」
人生觀由人死觀而來,面對死亡,儒教求精神不朽,道教求此身長生,佛教說輪回轉世。崔東山讀書讀出異像,三教教祖光陰長河畔觀水各有選擇。儒教活在此岸,求道不求生,“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教求長生,賀小涼在陸沉神通下逆光陰長河而上之時,“貌美道姑眼神熠熠,這正是她想要走的道路”,道教修仙就是要擺脫死亡的束縛。佛教說輪回轉世,陳平安的第四件本命物金色佛經《心經》的最後一句“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召喚衆生去彼岸。
「不識廬山真面目」
末法時代的廬山真面目還沒有完全揭開,三教都在尋找解決方案。儒教“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老秀才開辟第五座天下,崔東山打造寶瓶洲防線,真到關鍵時刻不吝于“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道教最着急,靈氣沒了對修仙是釜底抽薪,陸沉、道老二等山上仙出腦出力不出命,人族的死活沒有儒教那麼關心。佛教對末法時代早有預期,相較于儒教的以人為本,慈悲為懷的佛教眼中妖魔鬼怪都是衆生,早早在陳平安身上投了原始股,真正手段後期會陸續浮出水面。
「隻緣身在此山中」
也許困在三教山中,反而不識真面目,那就跳出來開個腦洞。書中多次提到“術家得天下”的谶語,術家發展到後期就是科學,真實世界最前沿的科學是人工智能和量子物理。崔東山的人工智能小瓷人已經造了兩個,魂魄重塑可能跟輪回轉世和末法時代的解決方案有關。《劍來大綱》提到陳平安在未來化身各方聖人,穿梭于洞天福地。量子物理最新發展是超弦理論的十維空間(最新說法是十一維),我們能感知的是長寬高和時間組成的四維空間,
第三章【人生如蟻美如神】
題記:地球在宇宙中很渺小,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埃。地球50億年,單細胞生命40億年,恐龍曾統治地球1.7億年,人類文明6000年。“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世間蝼蟻同有此歎。
「神人兩分」
楊老頭說神祇相信“将相有種,富貴有根,生死有命”,說明神道時代一切命定,接近永恒不變的狀态。崔東山的隻言片語中,似也可推斷上古神祇心境通明。事物一體兩面,優點就是缺點。神性永恒純粹,同時僵化冷漠。人族是神祇造就并圈養的蝼蟻,以香火供奉神祇淬煉金身。人性似水,一方面泥沙俱下複雜不純粹,七情六欲,善惡交織。另一方面具有發展的潛能,即可灌溉良田,又可能洪水泛濫。如果有選擇,我仍選做人。永恒無限和永遠清醒沒多大意思,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有限的生命中向死而生才懂得珍惜當下。
「神獸有别」
人族從神祇飼養的牲畜變成天下之主,人性中有神性,也有獸性,升華可近神,堕落可近獸。神的一面,人人皆可為堯舜,衆生皆有佛性。獸的一面,為了生存會吃人,為了欲望能昧心。上一秒悲天憫人,下一秒自私狹隘,這就是掙紮于神獸之間的人。人類不要把自己看的太偉大或太渺小,我們既不是萬物的主宰,也不是别人腳下的蝼蟻。完美的事物相似,不完美才千差萬别,人性不完美卻獨一無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煙火。生命之花盛開的人,是真正做自己,不是變成其他人,或神,或獸。“我與我周旋久,甯做我!”
「人性平安」
劍來世界的未來走向,取決于複雜多變和可善可惡的人性會如何發展。三教教祖和白澤等大佬,看的就是這個人性“一”。陳平安心湖有惡蛟,本命瓷被打破,心鏡碎片有無限發展可能。陳平安心性的發展,代表人性是否有希望,末法是否有解。齊靜春以此說服了各位大佬,他壓在陳平安身上的擔子何止千鈞,所以齊先生說對不起這位小師弟。陳平安的心鏡會有大圓鏡智的一天,正如心相寺老僧對陳平安所說:“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世界就會如何看你。”
「我心自由」
陳平安對劍靈說自己最厲害的地方是敢做取舍和選擇,所以我心自由。“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是裴錢的選擇。“世上隻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希望這是崔東山的選擇。“存心時時可死,行事步步求生”,這是陳平安的選擇。自我選擇和主觀取舍就是人類價值和個體尊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