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項舉措鄉村振興添動能?峽山區是2008年成立的新區,由濰坊4個縣級市的邊緣鎮村組成,建區之初農村人口達到98%,推動全域鄉村振興,是實現全區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為此,峽山區始終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标,聚焦“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要求,以生态為根基,以産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以強基為保障,舉全區之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趟出了一條獨具峽山特色的全域鄉村振興之路,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四項舉措鄉村振興添動能?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峽山區是2008年成立的新區,由濰坊4個縣級市的邊緣鎮村組成,建區之初農村人口達到98%,推動全域鄉村振興,是實現全區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和必然要求。為此,峽山區始終堅持農業農村現代化總目标,聚焦“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總要求,以生态為根基,以産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以強基為保障,舉全區之力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趟出了一條獨具峽山特色的全域鄉村振興之路。
依托資源禀賦,做好“生态優農”文章
峽山區是山東省唯一的生态經濟開發區,境内擁有山東省最大的水庫—峽山水庫,面積144平方公裡,總庫容14.05億立方米,興利庫容6.03億立方米,是省級戰略水源地、膠東半島戰略水源調蓄庫,生态環境得天獨厚。近年來,峽山區始終堅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每年專項投入2-3億元保護生态,馳而不息保水護水、植綠增綠、治污減污,水庫水質穩定保持在地表水三類以上标準,綠化覆蓋率達47%,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300天以上,負氧離子濃度達每立方厘米3000多個,被譽為“半島綠肺”,先後創建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這兩塊“金字招牌”的開發區。
與良好生态不相稱的是,作為原4個縣市的邊緣地帶,峽山建區之初基礎差、底子薄,群衆生活水平相對較低,為保護水源地,産業發展也受到較大限制;農業生産較為分散,質量、效益較低,且易造成面源污染。為了不讓群衆守着“綠水青山”過窮日子,峽山區從保護水源地的生态“先天屬性”和打造生态開發區的“後天烙印”出發,把發展以有機為引領的現代農業作為戰略選擇,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和廣大農民,用好峽山的優質生态資源,打好生态牌,念好水文章,逐步在全國叫響了“峽山有機”品牌,集約、高效、生态、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樣闆區初具雛形。目前,全區已建成現代農業園區32個,有機認證面積達到22.7萬畝,注冊有機産品商标12個,認證有機産品120多個,42個蔬菜産品通過歐盟、美國有機認證,生産的有機菜進入北京、上海、香港等高端市場,成為上合青島峰會食用菌食材指定供應商,先後創建為國家有機産品認證示範區、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産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生态原産地産品保護示範區。一批特色農業品牌打出名氣,比如,“峽山湖鮮”遠近馳名,全區有機魚認證面積達到22.5萬畝,為江北最大,形成了“南千島湖、北峽山湖”的有機魚生産格局;新和盛飨食集團成為肯德基、必勝客、漢堡王、華萊士等知名餐飲連鎖品牌的主力供應商,創建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優渥“有機彙”提供“農場直供餐桌”的家庭宅配服務,成為京東有機生鮮類銷量第一品牌,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進行了專題報道;豐年年農業科技平台項目開展高效标準化栽培,實現了有機農業提質升級。庫區群衆積極參與全區現代農業大循環,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512家、家庭農場157家,大力發展有機種植、産品采摘、民俗體驗、田園觀光等“一村一品”項目,已打造鄉村振興精品村45個、特色民俗村32個、農家樂115戶。
深化三産融合,做好“産業富農”文章
為提升農産品附加值,拉長增厚現代農業産業鍊條,全方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峽山區全面整合全區有機種養資源,推動産業鍊條由“種養”向“種養加銷”轉變,引導農産品向終端化、品牌化轉型,切實提升比較效益,構建起了一二三産深度融合,全領域、全周期、全鍊條發展的大農業格局。比如,搶抓預制菜産業風口,以标準化、精準化、産業化為導向,引進日冷食品集團、海爾水滴工坊,開工建設總投資50億元、年産30萬噸的預制菜科創産業園,力争培育8-10家年産值過億元的預制菜生産企業,帶動30-50家優質農産品種養基地發展;成立預制菜産業研究院,整合全區有機菜、有機魚、有機果蔬、有機畜禽等優質時令農産品,進行标準化加工,通過大廚工藝還原、速冷鎖鮮、快速解凍等技術,實現了讓消費者對廚藝、地域、時令季節“三個不敏感”,真正讓“菜籃子”變成了“菜盤子”;啟動與中央電視台實體化合作模式,建設運營3萬平方米的新魯菜小鎮及美食一條街,承辦“新時代·新魯菜”2022魯菜創新大賽,舉辦新魯菜美食節,成立預制菜産業基金,形成了“一園區、一小鎮、一研究院、一大賽、一基金、一節會”的預制菜産業格局。再比如,大力發展有機姜産業,建成了總投資3.9億元的有機姜融合創新産業園,實現了傳統姜種到脫毒姜苗、傳統土田到基質栽培、傳統人工種植到智能大棚種植的三大變革,年産有機姜2400噸、培育脫毒姜苗100萬株,有機鮮姜飲料、生姜純露、面膜、有機生姜精油等深加工産品,供應盒馬鮮生、食菌紀、山姆等線上線下平台;鼓勵農民租賃有機姜現代化大棚或供應脫毒姜種,提供免費技術指導和服務,大棚配備先進的物聯網、微噴自動灌溉設施,一人可管理10餘畝,生産出的有機姜由基地統一回收、統一加工、統一銷售,每畝純收入1.2萬元。在現代農業全産業鍊條的帶動下,庫區群衆可以供應有機種養産品,可以到園區打工成為産業工人,可以在合作社入股獲取分紅,收入渠道大大拓寬,在實現73個省定貧困村全部摘帽、13560戶貧困戶全部脫貧的基礎上,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剛建區時增長了5倍。
激發創新活力,做好“科技興農”文章
針對我國農業核心技術缺位,種質資源、農産品深加工等高度依賴國外技術的“痛點”,峽山區高點定位、主動作為,持續加大農業核心科技研發力度,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科技矽谷”,為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比如,由山東省政府、北京大學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經過三年建設今年全面投用,已建成6大公共平台和19個獨立實驗室,獲批首個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建立與山東種業集團、中國農業大學等聯合招才引才機制,引進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鄧興旺、國家級特聘人才張興平、生物技術專家章旺根等高層次人才200餘人,其中博士以上人才85人;小麥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研發實現突破,申報4項國際專利,其中1項獲得美國授權,近十種蔬菜瓜果品種選育取得重要進展;國際首創玉米大豆帶狀間作潔田模式,每畝玉米産量1300斤,同時收獲大豆300斤,每畝淨收益比單作玉米增加700餘元,節約農藥及作業成本37元/畝,作業效率提升62%,如果在我國全面推廣,可多産玉米8000多萬噸、大豆2200多萬噸,有效解決玉米大豆長久以來的“争地”矛盾,緩解我國大豆85%以上依靠進口的“卡脖子”問題。再比如,為破解生姜大面積種植産生的稭稈處理難題,探索形成了姜稭稈無害化處理、高效化利用新模式,與中國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協同創新機制,引進專業團隊,對姜稭稈進行統一回收、集中加工、綜合利用,實現姜精油萃取工廠化量産,每年可處理姜稭稈100萬噸,萃取姜精油1000噸,産值實現4億元以上,萃取後的廢渣加工成生物有機肥或生物質顆粒,真正“吃幹榨淨”,确保了姜稭稈最大限度綜合利用,實現了生态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夯實基層基礎,做好“強基惠農”文章
峽山區曆史欠賬較大,剛建區時個别村級班子軟弱渙散、集體經濟“空殼村”較多等問題突出;在峽山水庫修建過程中,庫區移民作出了巨大犧牲,依賴心理和渴望被特殊照顧思想滋生,法治意識淡薄,村内遺留問題較多。為此,峽山區把強基固本牢牢抓在手上,堅持不懈抓基層打基礎,不斷健全深層次鄉村治理體系,切實提高了基層戰鬥力、向心力、凝聚力,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固基石。針對農村普遍存在的财務、合同、賬務不清、基層基礎工作薄弱問題,去年以來,在全區廣泛發動,深入開展了以“清整合同檔案、清算往來款項、清查資産資源、清潔環境衛生、清除矛盾隐患,強化基層基礎”為主要内容的“五清強基”綜合治理行動,半年時間先後清收尾欠3700餘萬元,解決人居環境問題16000多個,化解矛盾糾紛500多起,真正實現了強班子、解難題、促發展,基層呈現理通、氣順、心齊的良好局面;比如王家莊街道趙戈村,聚焦清整集體三資,把合同清理作為突破口,理清了村内的“财務賬”“衛生賬”“矛盾賬”,共清收欠款202.31萬元,在此基礎上建設了8座冬暖式甜瓜大棚,每年為村集體增收100餘萬元。針對土地無人種、收入低、效益差等問題,依托金豐公社、魯擔産融,探索實施了“社社聯合”的大田托管智慧服務模式,實現産前生産要素提供、産中專業高效管理、産後對接市場需求的全鍊條托管服務,農民可通過“流轉保底收益 增值分紅收益”,每畝每年增收900餘元,實現了集體、農戶和企業的多赢,計劃年内推廣3萬畝。(大衆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蓓 通訊員 王光超 報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