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本就隻有28天,再加上中間的春節假期,所以就感覺過得尤其快。
昨天,是英語四六級出成績的日子。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當年自己在等成績時的心情,究竟如何?是擔心?是緊張?還是胸有成竹?有多少人就是在那個時候,确立了自己做翻譯的職業夢想。
沒錯,做翻譯工作,語言是基礎中的基礎。畢竟,翻譯始終是在輾轉于不同的語言之間。但反過來講,學會一門外語,卻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從事翻譯這項工作。
翻譯是個專業的學科,有很多前人總結的翻譯理論,比如“信達雅”,比如“直譯”、“意譯”,還有“形似”和“神似”等等。對于每種翻譯理論,圈内都有很多争論的聲音,對于不同的翻譯作品,翻譯項目,也需要以不同的翻譯技巧、翻譯方式來做出應對。
在“信達雅”之中,“信”排在第一位,忠于原文,這也是我們做翻譯工作的出發點,以及根本目的所在。但“形似”,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在将原文原句的意思表達清楚的基礎上,還有更多的要求。若原文是短句,則譯文同樣能短則短,斷句的地方,能斷則斷,原文的韻律節奏,又決定了對于譯文的句式及韻腳的斟酌……
這樣的“形似”,更是一種創作,旨在不破壞原文的閱讀體驗。但它絕不僅限于對詩歌的翻譯,更多看的是原作的節奏、風格,原作者的語言語調。
而“神似”,也不是不“信”,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以目标群衆更便于理解的方式,豐富譯文的語言與措辭,有更多的靈活性,也更考驗譯員的語言能力及文化底蘊。
有些語言是有時效性和聯想性的,這是在其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下發生的作用。當翻譯成其他語言,脫離了當地的曆史文化背景,若要單純地直譯,那麼對于語句的理解,就會産生偏差。各國語言都有其标準語(比如我國的就是普通話)、行語、術語、方言、俚語等分别。這就需要譯員能夠做到明确區分,和準确理解。
翻譯,要求“信達雅”,而針對不同的翻譯項目,不同情境下的語句,也要運用不同的翻譯方式。“形似”和“神似”,不是一對對立的關系。在追求“形似”的同時,也可以“神似”。真正做到形神兼備,才是一部高質量的翻譯作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