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李彥宏被問為什麼低調

李彥宏被問為什麼低調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23 17:38:34

李彥宏被問為什麼低調(李彥宏的這個野心太大了)1

出品|虎嗅醫療組

作者|陳廣晶

題圖|視覺中國

李彥宏的AI“黑馬”終于闖進醫藥圈了?

中秋節前,百度CEO李彥宏牽頭創辦的百圖生科,在北京舉辦了北京中心實驗室開業儀式,同時首次正式對外披露了其基于生物計算引擎de novo設計的免疫機器人(“ImmuBot”),後者目标是實現對免疫系統的精準重編程,治療上百種免疫相關疾病。

所謂的免疫機器人,就是一種新型蛋白質藥物,由多個免疫功能彈頭、組織導航彈頭、微環境傳感器、可編程控制器等構件組裝而成,可以實現傳統抗體藥物無法實現的複雜作用機制。

可以理解它是一類通過調節免疫系統起效的多靶點生物藥。此次啟動的作為 “高通量免疫實驗系統”核心基地的北京中心實驗室、和已經啟用的蘇州實驗室,都是助力其研發的關鍵力量。

經過近2年的摸索,百圖生科在定位上希望強化其“藥企”的屬性。他們研發的目标也直接錨定在“first-in-class”(全球新)藥物。“我們是造藥新勢力,對标的基因泰克。”百圖生科CEO劉維強調。當前Biotech(生物科技)主導新藥研發的局面,就是從基因泰克開始的。

抛開其他的不說,就隻是專注研發“first-in-class”藥物一條,就足以讓百圖生科超越一衆AI 制藥企業和大多數專注研發的中國創新藥企了。畢竟,目前中國大多數新藥研發仍然停留在“跟随”階段,還遠遠做不到“原創”。

因此,百圖生科的“對免疫系統精準重編程”目标一旦成功,影響或更加深遠。

李彥宏在醫、藥領域的野心由來已久。百度早在2015年就創辦了醫療事業部,後來雖然裁撤了醫療事業部,但是仍然在相關領域投資,并上線了百科醫典。與大多數科技巨頭類似,他們也沒能真正殺入醫療領域。近年來,投資重點逐漸轉向了制藥領域。

李彥宏對百圖生科非常看重。早在百圖生科正式運營之前,已有報道透露,李彥宏計劃3年内融資20億美元,用于生物藥研發。他個人前期投入的資金就達百億元人民币。他手下“虎将”百度風投原CEO劉維,不僅是聯合創始人,還直接下場全面操盤。

為了擺脫“互聯網公司的慣性”,李彥宏和劉維撇開了百度,用個人資金投資。

事實上,作為跨界進入制藥行業、毫無新藥研發經驗的初創公司,百圖生科一心隻做first-in-class藥品,還是有冒進之嫌的。

據接近百圖生科的人士向虎嗅透露,公司内部也曾有人認為可以對外提供一些CRO服務,這樣會有現金收入、更加務實。“不過,李彥宏不願意做這個(CRO)。”

李彥宏開發的創新藥是什麼?是什麼令他如此堅持?新模式将怎樣影響中國創新藥行業,又面臨怎樣的挑戰?

最終目标:人造免疫系統?

百圖生科的藥品研發模式與以往大不相同。

“我們努力搭建一套高通量(可理解為:可同時對大量樣本進行操作)的免疫試驗系統,最主要就是要以複雜來駕馭複雜。”百圖生科CEO劉維表示。

第一個“複雜”,是指複雜的藥物作用機理。免疫機器人就是基于這類機理誕生的“武器”。

百圖生科認為,人體的免疫系統内已經有很多天然的“免疫機器人”,它們在免疫系統内有很強的感知能力、條件觸發能力,也攜帶着多個“彈頭”,針對多個靶點起效,對各種情況做出反應。而它們一旦失靈,也就出現了各種健康問題。

百圖生科模拟自然狀态設計出來的免疫機器人,就是要通過調控,甚至是修複這些失靈的免疫系統來治療疾病。

第二個“複雜”,就是指複雜的免疫相關疾病。免疫系統不僅組成是複雜的,每個細胞都有上萬個蛋白在起作用,而且它們之間的相互調節還更加複雜。至今仍然有包括自身免疫疾病在内的諸多難題沒有被解碼。

現在的藥往往是以“簡單駕馭複雜”,也就是用作用在單一蛋白上的藥物,去解決複雜的免疫問題,常常會“按下葫蘆又起瓢”,容易出現免疫逃逸、免疫耐藥等,造成藥品有效性和安全性上的問題。

“要對付這麼複雜的免疫系統,就需要更複雜的MOA(藥物的作用機制)去駕馭。”劉維解釋說,需要幾個免疫細胞的序貫激活。

這也就是所謂“以複雜駕馭複雜”的關鍵所在。

“就像樂高積木。”他比喻這種機器人說。這是一種“下一代複雜蛋白質藥物”多彈頭的組合,可以讓藥物擁有更好的免疫功能。“一個蛋白調控不了,我們用兩個蛋白、三個蛋白去調控它。”

這個原理不算複雜,實現的過程卻是浩大的工程。其中,尋找“彈頭”,賦予這些“彈頭”敏銳感知環境,并對特定環境做出特定反應等,都需要借助新的技術。

以往要找出某種具有特異性的蛋白,研究者隻能靠生物實驗一輪一輪的篩選,可能要篩選幾萬、幾十萬種蛋白,篩選成本高。而現在生物計算的方式,在虛拟空間内可以完成這種篩選。

再給這些“彈頭”加上“傳感器”“邏輯門”等,就可以敏銳感知微環境,并在特定環境,比如腫瘤微環境中觸發。

這不僅可以用于腫瘤藥開發,在罕見病等小病種藥物開發領域也有應用的空間。高通量模拟實驗室,作為驗證體系,使這種“複雜駕馭複雜”體系形成了閉環。

在此基礎上,百圖生科正在構建一個大型的創新藥物資産組合,包括10餘類自主靶點挖掘項目、30餘個構件研發項目、10餘個自主和合作藥物研發項目,涉及中國高發的胃癌、肝癌等大批腫瘤和自免疾病

據透露,百圖生科的第一批新藥預計将在明年進入臨床。這或許也是他們高調喊出“對标基因泰克”的底氣所在吧。

李彥宏被問為什麼低調(李彥宏的這個野心太大了)2

具有4大特點免疫機器人。百圖生科提供。

而百圖生科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做出成果,也得益于百度長期對生物制藥的關注。

據劉維介紹,百度的風險投資已經投了多家AI藥物設計公司、做生物傳感器的公司,以及其他多種前沿生物技術。“做百圖生科很大的原因,也是希望能有機會把這些單點技術充分整合在一起,再跟AI技術、具體的藥物研發等問題形成閉環。”

整個體系的驅動力量,就是“AI大模型驅動的高通量幹濕閉環生物計算引擎”。它囊括了萬億關系的多組學免疫圖譜、千億參數的蛋白質/免疫計算大模型、億級數據生産量的高通量免疫模拟實驗系統等關鍵技術,以及由此形成的高效的幹濕閉環。

其中,大模型xTrimo免疫大腦是全世界最大的生物預訓練模型;剛剛啟動的北京中心實驗室,将承載全球首創的大規模類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功能。

背靠這個巨大引擎,免疫機器人隻是算是一個“中期報告”,他們有更大的野心——解碼複雜免疫系統

“最終我們要人造免疫系統。”劉維說。

這個野心是不是太大了?

中國創新藥彎道超車的機會來了?

醫療和醫藥都是相對保守的行業,在模式創新上,很少有振奮人心的好故事。上一個好故事就是百圖生科要對标的基因泰克——它開創了Biotech的時代,是新藥研發領域的一個傳奇。

1976年創辦的基因泰克,采用當時全新的基因工程技術研發新藥。原本科學家們認為,基因工程技術能夠服務制藥行業至少還需要很多年,大型制藥公司也并沒有認真對待這一新技術。而基因泰克憑借這一技術先後研發成功了生長激素、重組胰島素等具有開創意義的新藥。

從成立到1980年IPO上市之時,該公司的價值也實現了指數級的增長——從最初不到200萬美元,激增到了7億美元以上。

基因泰克的成功帶動了Biotech的興起。結合新藥研發難度加大,投入增加、成功率降低等新的特點,更加靈活、機動的Biotech公司,也逐漸取代傳統的制藥巨頭成立為研發的主力軍。

根據IQVIA數據,到2018年,全球在研産品管線中已有72%來自Biotech。在中國這個比例更是高達83%。

百圖生科如此類比,實際上也是想在醫藥領域開創一個新的時代。

“這不是一個零和競争。”劉維指出,基因泰克用的不是上一代的主流技術,是靠基因工程驅動發展的,是引擎級的變革。但是主流藥企并沒有因此失去市場,化學藥、小分子藥也在發展演進。同樣的,百圖生科的新技術,也并不會替代或颠覆已有的技術路徑。

“大量的疾病等在那裡。醫藥行業組團打免疫疾病,都還遠遠打不過。”劉維認為,在這個共識之下,無論是創新藥企、主流藥企,還是像百圖生科“下一代複雜蛋白質藥物”等“造藥新勢力”的加盟,也都應該是合作的關系。

百圖生科也希望他們的類免疫系統,不僅服務于自身的模型訓練,還可以為“很多藥物研發夥伴提供有益的幫助”。

李彥宏被問為什麼低調(李彥宏的這個野心太大了)3

百圖生科CEO劉維。百圖生科提供。

AI技術殺入創新藥研發似乎終于到了一個水到渠成的節點。

近年來,随着低垂的果實采摘殆盡,創新藥研發越來越難,燒錢動辄十幾億美元、幾十億美元,最終的銷售額卻越來越不盡如人意。全球制藥業迫切尋找重磅藥,都快成了老生常談。

同期,AI技術經過幾十年的叠代發展,也達到了新的巅峰,可以勝任非常複雜的生物計算。

到2020年底,生命科學的圍城終于被打開了一個缺口。英國公司DeepMind的蛋白質結構預測工具AlphaFold成功破解了蛋白質折疊問題,實現了對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破解了困擾生物學界半個世紀之久的難題。

今年7月,AlphaFold預測蛋白質結構總量達到2.14億個,幾乎覆蓋了科學界已知的所有蛋白質。

另據機器之心的報道,百圖生科和Colossal-AI團隊聯合開發的xTrimo Multimer模型,還把推理蛋白質結構的速度進一步提高了11倍。

這些數據庫都是開源的。

也就是說,現在科研人員想要預測蛋白質結構,就像搜索信息一樣簡單。每個蛋白質結構,至少可以省幾萬到幾十萬美元的成本,時間成本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突破也被譽為“科學界的裡程碑”,順便還給AI 大分子藥物研發業務添了一把火。但是它對新藥研發的作用又有多大呢?

一般來說,新藥研發過程中,最燒錢的部分是臨床試驗,最難的還是找到靶點。蛋白質結構預測反而沒有那麼重要的地位。

“根據序列預測結構解決的更多的是學術問題,解決工業問題要反過來,根據所希望得到的結構設計序列。這方面的難度大得多。”結構生化專家王年爽博士告訴虎嗅。AI在藥物研發中的應用還在起步階段。

而與此前技術不同,百圖生科的免疫機器人、類免疫系統,很可能是一次大的飛躍。因為,理論上,這套驅動引擎,不僅有助于快速找到靶點,還有助于驗證靶點、提高臨床階段的轉換。針對的都是研發中的難點、痛點問題。

“這是一個彎道超車的機會,我們中國企業也可以推出世界領先的藥物,做出真正的First in class,乃至Only in class的藥物。”劉維興奮地指出,甚至可以促進那些原來科學上認為可行,但是工程上難以實現的研究成果轉化落地。

即便本次嘗試不成功,按照百圖生科首席AI科學家宋樂的預言,誕生在生物計算領域的AI大模型,還是非常有可能成為“徹底改寫藥物研發技術能力”的新勢力。

成功路上的三座大山

科技公司與創新藥研發的邏輯差異如此懸殊——

一個在講快速叠代的“摩爾定律”,一個講的是“每9年研發成本翻一番”的“反摩爾定律”。

一個在百圖生科看起來信心滿滿的宏大藍圖,對于習慣細工慢做的醫藥人來說,簡直就是吃下去的“大餅”。

……

雙方的“慣性”拉扯之下,未來,百圖生科至少有三座大山需要跨越。

第一座大山,就是資金挑戰。

人類希望用計算機來輔助藥物研發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為了挑戰蛋白質折疊問題,從2004年IBM推出超級電腦“藍色基因”到成功,至少用了16年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時間、人力、物力,資金投入也是可觀的。

可以看到,1999年籌建之初,IBM透露的“藍色基因”投資規模就已經達到了1億美元。

DeepMind在2013年被收購前已經欠下11億英鎊的債務。另據谷歌的财報,2014年到2019年的6年間,他們就虧掉了14.35億英鎊。到2020年以後好不容易扭虧,但是賺的相比燒掉的錢連零頭都不到。雖然這些錢并不是都花在解鎖蛋白質結構上,但是背後的艱辛也可見一斑。

據醫藥魔方統計,2017年至2021年全球AI 制藥領域融資規模從1億美元激增至59億美元。

百圖生科的燒錢勢頭可能還要超出很多創業公司。

在過去一年多時間裡,其規模也從最初的20到30人迅速增員到近300人,都是學曆高、有藥企經曆的人才。剛剛揭幕的北京中心實驗室面積達到5000平方米,加上此前已經投入使用的蘇州實驗室,總規模超過1萬平方米。而且引進的設備很多都是頂級的。

“看起來就很貴。”有行業人士向虎嗅感歎。

新藥研發是一場馬拉松,赢在起點不意味着能夠赢到最後。

前面提到,按照李彥宏最初的計劃,百圖生科要在3年内融資20億美元。但是現在1年多過去了,目前已知的隻有A輪融資的“上億美元”。

如果百圖生科想要用新的平台技術做新藥研發,加上又有新藥進入臨床,那麼在接下來的幾年甚至十幾年裡,就需要有持續的資金投入其中。在百度也面臨營收壓力的情況下,資金挑戰還是不容小觑。

除了錢的問題,臨床研究成功率低和免疫系統研究不足,也都是攔路的“大山”。

事實上,多靶點藥物在人體中作用機制比普通單靶點藥物更複雜,出現毒性的風險更大,也更容易失敗。目前走得比較快的聯合用藥,以及偶聯藥物,包括ADC藥物等領域,都有很多惜敗的案例。包括羅氏、默沙東等經驗豐富的跨國藥企。

當然,如果“類免疫系統”成功上線,這個問題或許不難解決。但是,因為基礎研究的缺失,特别是免疫系統研究的不到位,類免疫系統本身也面臨挑戰。

著名分子腫瘤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百圖生科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詹啟敏院士表示,目前科學界對免疫體系的了解也不夠,無論是細胞免疫還是體液免疫,乃至對免疫微環境的形成都有很多疑問,而且很多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分子生物學能夠解決的了。

上海交大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所長蘇冰教授向虎嗅表示,人體免疫系統非常複雜,如果要模拟,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數據積累,以及對免疫系統更加仔細、詳細的了解。

這裡面有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必要性,但不是一蹴而就的。

第三座大山,就是數據挑戰。

浙江工業大學智能制藥研究院院長段宏亮在同寫意(“同寫意”是一個以創新藥為核心的,彙集研發精英的交流與價值分享平台)組織的一次行業論壇上曾公開悉數過AI制藥面臨的數據困境,包括:數據格式不統一,以及由此産生的數據量不足;因具有巨大商業價值,制藥企業不肯分享數據而形成信息孤島的問題等。

中國新藥研發的一抹亮光

2015年以來,中國創新藥一度成為投資的熱門。不過,在臨床使用中,原創新藥還是主要來自進口,據統計,占到了臨床開出專利藥的95%以上。大部分中國新藥都是me-too類新藥(也就是,藥效與同類原創新藥相當的新藥)。

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科研基礎仍然薄弱,且與産業聯系不夠緊密,靶點發現的能力幾乎沒有;另一方面,中國主流藥企長期不重視研發,投入少,沒有研發基因也是重要原因。

而從投資與回報的角度看,原創新藥開發投入高、難度大、風險高,盡管一旦成功回報往往可觀,但是成功率太低,有“九死一生”之稱。因此,大多數投資人和研發者都更傾向于投入到收益有限,而更加穩妥的me-too類新藥中。特别是這幾年容易的靶點都已經開發殆盡了。

這也導緻中國的新藥研發同質化高、内卷嚴重,投資回報率更低,而臨床卻還是常有依賴進口或無藥可用的情況。

中國在健康領域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就是重大疾病。

其中,僅惡性腫瘤,中國每年新發病例就有450萬例,300多萬人死于腫瘤,很多在中國發病率高的腫瘤,如肝癌、胃癌、食管癌等,還缺少有效藥物。“這些藥在中國有極大的市場,但是沒人研究。”

從這個角度看,百圖生科等“造藥新勢力”的加入,也确實會給中國新藥研發提供新的思路。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