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今年是“三農”工作重心從脫貧攻堅向全面鄉村振興曆史性轉移的開局之年,如何完成這一曆史性轉移,各地都在進行探索,路徑不同、方法各異,但又方向一緻、殊途同歸。為将各地的好經驗、好做法推而廣之,為更廣泛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借鑒和參考,紅網時刻開設《鄉村振興1 1》欄目。
一顆顆青如碧玉、紅似瑪瑙的中秋酥脆棗裝箱後,将運往全國各地。
紅網時刻記者 王嫣 任晔 懷化報道
10月下旬,走進懷化市中方縣中方鎮站坪村金棗果業倉庫,林農們正仔細地在竹盤裡選棗,将一顆顆青如碧玉、紅似瑪瑙的棗子挑選出來裝箱,運往全國各地。
2017年,在懷化市林業科技推廣站的推薦下,中秋酥脆棗從衡陽市祁東縣引種栽培到了中方縣站坪村。如今,這裡成為了懷化酥脆棗的主要種植基地之一,基地規模達170多畝。豐産期時,酥脆棗年産量可達20萬斤左右。
懷化金棗果業負責人張壽剛笑着說,能在短短4年間起步壯大,靠的是技術。
談及短短4年間,基地能從零起步,發展到如今規模的秘訣是什麼?懷化金棗果業負責人張壽剛笑着說出了兩個字:技術!
中國棗子種植主要是在北方,在南方種棗的企業或農戶其實并不多,但張壽剛就是想種出“南方鮮食第一棗”,于是退休後,他就下定決心做一件事:種棗。
每當張壽剛在生産過程中,碰到技術難題,就會及時向當地市縣林業部門請教,請專家們來幫他們做線上或實地指導。
這幾年,張壽剛一直在不斷地摸索,每當他在生産過程中,碰到技術難題,就會及時向當地市縣林業部門請教,請專家們來幫他們做線上或實地指導。
在棗樹環剝、整形修剪、病蟲害防治、水肥管理等關鍵技術環節,張壽剛更是會寸步不離,每天來看看棗樹的長勢與變化。眼下,等今年最後一批棗收完,就要對棗樹進行細緻修剪,為來年的種植做好準備。站在基地倉庫裡,看着眼前一筐筐選好的酥脆棗,他笑着說,今年4萬斤年産量有保證了。
這些年,在張壽剛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希望通過基地的種植示範,能夠把南方的酥脆棗發展起來,帶動周邊更多的百姓緻富。
說起如今在基地工作後的幸福生活,林農吳技茵(右二)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現在,農忙時,在基地裡務工的林農有30個左右,每人年平均收入達15萬元。住在離基地不遠的村民吳技茵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沒來基地工作時,是在新晃那邊幫别人看苗。這裡4年前引進中秋酥脆棗這個品種後,看到招工消息後,自己就過來務工了。”吳技茵坦言,“我現在年齡大了,想在家門口就業,這樣也方便就近帶孫子。如今在基地工作後,自己家裡也照顧了,收入也提高了,生活真的很幸福”。
現在這片種植園在張壽剛和林農們的共同努力下,獲得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的資質,這裡種植的中秋酥脆棗,也得到了中國綠色食品認證,具備了出口品質。
即便如此,在張壽剛心中,他依舊沒有忘記4年前起步種棗時的夢想:依托先進的技術,讓中秋酥脆棗這個産業規模做得更大,緻富能力變得更強,讓周邊的老百姓從中獲得更多的收入。因此,現在隻要有時間,他就會随時翻閱鮮食棗種植技術圖書,并和市縣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交流溝通,不斷優化種植環節,提高酥脆棗的品質。
種植基地裡一片火紅,紅得嬌豔的酥脆棗,似巧手姑娘剪下的滿天彩霞。
如今,看到越來越多人來基地買棗,聽到村裡孩子們品嘗時滿足地稱贊,張壽剛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甜。站在種植基地裡,看着這些紅得嬌豔的酥脆棗,他仿佛看到了這份“甜蜜産業”未來的幸福希望。一陣微風吹來,一串串火紅的“小燈籠”在風中搖擺,張壽剛情不自禁地笑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