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23:23:44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尋找心中的圖騰)1

綜合聞老考證,上古時期自伏羲與女娲開始,接着炎帝及其後祝融、共工,到黃帝、颛顼、帝喾,再到堯、舜、禹皆出于龍族,由龍圖騰貫穿起整個上古曆史及人物。期間充斥着生命與自然最初始的相抗相磨、團族之間的相争相鬥,但最終相融相合,開創了華夏民族及文明,伏羲與女娲所形成的文化和哲學思想可視為整個上古精神的代表。再從伏羲正姓氏制婚嫁的内涵層面的分析回轉到正姓氏制婚嫁的制度規範上來,在那個時代姓氏僅是一個人的标簽或代表符号,有了标簽和符号,嫁娶才可以有規則。我們前面提到過,在三代之前,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是以女性為傳承中心的氏族部落的符号,氏是以男性為傳承中心的氏族部落的符号,姓主要用于别血緣别婚姻,人們之間相互稱呼并不稱姓,不象我們現在稱老李、老王、張老師、王老師等等,姓隻是在婚嫁中做為氏族和血緣的參考,同姓的不能為婚。伏羲首先自定“風”姓,稱伏羲氏,給當時尚存的母系氏族部落定了姓,如妫(gui)、姜、嬴、姬、妘、姞、姚等,後來随母系氏族社會的弱化許多姓逐漸舍棄了,隻保存了這八個古姓。然後又給以男性為傳承中心的部落定了氏,首先以龍紀官,自号龍師,将龍師的首領,以龍為氏。封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這又與伏羲所創八卦有着極大的聯系,在方位上春夏秋冬四季與八卦圖的東南西北相對應,青龍在東、赤龍在南、白龍在西、黑龍在北。而從五行和身體的對應上來看,青主木,代表肝膽及四肢;赤主火,代表心血管系統;白主金,代表肺及呼吸系統;黑主水,代表腎及泌尿系統;黃主土,代表脾胃及消化系統,這些都是八卦當中隐藏的智慧,在當今的現實生活和醫學領域都得到了廣泛深入的運用。除了對首領定氏外,對屬下部族也以不同方式定氏,如以居住地的地貌或植物為氏(姜氏部落、石氏部落、沙氏部落、溪氏部落、谷氏部落、李氏部落、柳氏部落、葉氏部落、梅氏部落、桑氏部落等等)、以動物為氏(牛氏部落、馬氏部落,燕氏部落等)、生活用具為氏(柴氏部落、盂氏部落、陶氏部落等)、方位為氏(東氏部落、南氏部落、左氏部落等)、天象變化為氏(雷氏部落、雲氏部落、雪氏部落等),還有以色彩、冷熱等觸覺感受、技藝、排行次第(如仲氏部落、季氏部落)等為氏。這些氏族部落,是姓氏的最初萌芽和起始,随之人們才有了姓氏的概念,部落的氏也逐漸演化為每一個人的氏,并世代相承,有很多姓氏傳承至今。從伏羲正姓氏建立起姓氏制度到炎黃再到唐虞這一個漫長的年代,整個社會已由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姓的概念被弱化,男子成為部落的主宰,反映在姓氏上則以氏為主,然後到從夏朝開始,經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姓氏已完全合為一體,不再是兩個概念,演變為現在姓氏的含義。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尋找心中的圖騰)2

從夏朝到秦漢期間,是姓氏不斷演化分生和相對成熟穩定的過程,延上古部落姓氏的演變和世代傳承的軌迹,又通過以國為氏,以封邑地為氏,以名、字、官、谥号為氏,以王室賜氏等方式分生出大量的姓氏,秦漢之後,姓氏及框架已基本固定,但因各種原因改姓、變姓和賜姓的情況在各朝各代多有存在。總之姓氏經曆了以圖騰和符号為表達的萌芽階段,姓、氏、名的分化與合一的階段,夏建立後的充分發展和成熟階段三個大的階段,在演變過程中,主要呈現了其開放性、等級性、地域性、民族性、多源性的特點,最終形成了兼具文化功能和社會調和作用的中國特色姓氏文化體系。首先開放性主要是指姓氏外延的擴大,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在社會發展和各民族的融合進程中,姓的數量幾乎是跳躍式地增長。炎黃時期為16姓,唐代姓的數量是293個,宋初的姓是503個,明代的姓最多達2635個。姓氏大規模的增長,少數民族的漢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從魏晉到明清,是少數民族大規模融入漢族的過程,漢族統治者通過賜姓、改姓或其他行政手段使得少數民族姓氏漢化;也有少數民族在接受漢文化過程中主動改姓;另有少數民族為适應時代和環境改從漢姓。第二,姓氏的等級性特點則不言而喻,最早給姓氏打上人為印記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漢名元宏,其所屬的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在漢化的過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姓氏改革,将天下的姓氏分成三、六、九等,并且給每個等級制定了标準,誰掌握政權,誰的身份就高貴,牽涉到一百多姓氏。到了唐代,唐太宗直接下诏,将原本第二等級的李姓,提升為第一等級,把王姓擠入第二等級,以後曆朝也各有其習。第三,姓氏地域性的特點主要反映了姓氏按地域進行分布,如唐代形成的“五家七姓”,即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xing)陽鄭氏和太原王氏。到現在我們農村的村莊許多就是以同一個姓來命名,如油馬村,全村人基本都姓馬。第四,姓氏的多源性特點反映了常見姓氏中大多數有多個源頭,據統計我國常見姓有120多個,卻占到了人口總數接近90%,也就是說同一個姓有不同的源頭,這就是姓氏的多源性特點。第五,姓氏民族性的特點,主要表現為漢民族與少數民族姓的不同,漢族的姓氏單姓較多,而少數民族複姓較多,如耶律、拓拔、呼延等姓氏。少數民族的姓氏很多是取自父祖輩的名字,用長輩的名字當作自己的姓氏,滿族、維吾爾族都是屬于這種情況。其次是在各民族的融合過程中姓氏相互影響,如少數民族姓氏的漢化和漢族姓氏的少數民族化。再次,中國姓氏與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姓氏不同,西方的名字排列順序是名在前姓在後,并且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本人的名字,中間是長者的名字,第三部分是姓,如約翰.斯圖爾特.史密斯,即為姓史密斯,名約翰,中間斯圖爾特是長輩的名字。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尋找心中的圖騰)3

總而言之,我們中國的姓氏有其獨到的文化特性和社會功能,但可惜的是,這種文化和社會功能的意義正在漸漸消失。在古代姓氏與家譜文化、漢字文化以及宗法制度密切關聯,如家譜文化,實際它從屬于姓氏文化,随着姓氏的産生而出現的,包括文字也是如此。家譜是一部家族史,記載着家族的血緣及文化精神的傳承,有利于後人身世血緣的确定、認祖歸宗及團結。家譜也是宗法制度的表現形式之一,和宗祠、族規等都是中國古代宗法制的表現形式。然而修家譜的目的則體現了尊祖、敬宗、收族的精神,對于宗族的維護團結及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對國家的治理也起到一個很好的輔助和調和作用。古代官員告老還鄉,回到老家,回歸到宗族大家族裡,可以享受大家庭的溫暖和幸福,那時候一個大家族有好幾百人,他們退任後不存在寂寞的問題。所以在古代非常重視家譜的修訂,有三世不修譜即為不孝的說法,每三十年就要增修一次,是家族中的一莊大事,這也是當下我們應反思的。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尋找心中的圖騰)4

漢字文化與姓氏文化更是密不可分,中國漢字是形、音、義一體的表意文字,由圖騰或符号由“象”的意識演化而來,每個字的由來都有其緣由,每個字的後面都是一個故事。在古代由于文字的記載不象現在有電腦可以打字或用筆寫字,那個時候刻在龜甲上,石頭上,竹片上等,非常不方便,所以用極少的字來表達更多的意思,每一個字都有非常豐富的含義,而且每個字都透着一種自然的美,由每個字組成的古文,也即我們所稱的文言文,文詞精練含蓄優美,如陳年老酒般醇香,讀起來很有味道。文言文詞彙是以先秦詞彙為規範的,有非常成熟嚴密的語法體系,保持了文言詞彙及各個詞詞義的穩定性,所以從先秦到漢魏,到唐宋,再到明清,文言文雖曆經二千年之久,文字所體現的意思都一樣,除了細微的不同主流上都沒有變化,這基于古人對祖宗、對文化傳承的高度尊重和文化自覺。再者古人的口語與古文并不相同,是考慮到文化的傳承而特别創造出的書面語言體系,非常科學,因此從長遠來看,文言文是一種智慧的書面語言。而且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智慧全以古文字記錄,因此對文言文的學習和研究非常重要,懂了文言文就等于拿到了智慧寶庫的鑰匙!這對于促進包括姓氏文化在内的各種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僅是成年人需要學習,古文字更應從娃娃開始抓起,從情感上引導,從小就培養他們的語感和興趣,自然的氛圍一旦形成,那麼古文言文的學習就變得簡單多了,對孩子來說得到了智慧的鑰匙,對形成他們健康的思想及指導他們的人生都有着積極的影響,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有着長遠的意義。

各種姓氏頭像圖騰(尋找心中的圖騰)5

自古以來各個姓氏雖各有自己的曆史源頭,但所有姓氏的産生都基于姓氏制度的确立,是伏羲正姓氏才播下了姓氏制度的種子,長成了枝繁葉茂的華夏姓氏這棵大樹,所以說中華民族萬姓同根。據不完全統計,古往今來,華夏姓氏約有15000多個,當今仍在通用的約有3000多個,其中達上千萬人口的姓氏有以李、王、張、劉、陳等為首的23個姓氏,達五百萬到一千萬人口的姓氏有34個,達200萬到500萬人口的姓氏有43個。目前全國少數民族人口中使用漢姓的約9000萬人,大多數少數民族,姓氏漢化非常普遍,曆史上因疆域統一、文化融合、人口遷徙及聯姻是少數民族姓氏漢化的主要原因,還有許多少數民族在使用本民族姓氏的同時另外起一個漢族姓名,成為雙重姓氏;現在港澳台約3100多萬人口,其中台灣人口占了近2300萬人,且98%都是漢族人,台灣前30名大姓有:陳、林、黃、張、李、王、吳、蔡、劉、楊、許、鄭、謝、郭、賴、曾、洪、邱、周、葉、廖、徐、莊、蘇、江、何、蕭、羅、呂、高,這些姓氏基本上涵蓋了台灣的絕大部分人口;另外散布在外的華人、華裔約3600萬之多。總之都出自一個根,都是華夏子孫,無論何時何地何因,永遠都是龍的傳人,永遠是中華兒女,一家人不可分割,當懷揣祖國,不忘祖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