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出自《論語·顔淵第十二章》,意思是: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别人身上。
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處事思想,也是儒家思想所奉承的人格核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無疑是正确的,它時刻提示着我們要有同理心,學會換位思考,将心比心。
可是,“己所欲”,難道就可以“施于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1某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為教師規定了閱讀書目、讀書筆記篇數、讀後感的字數、讀書交流的次數,弄的教師滿腹怨言。
多讀書、讀好書,對于提升一個人的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都是有益的。沒有規定時,教師是否就不閱讀呢?當然不是。每位教師除了上課、批改、輔導以外,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用在備課上,這包括查閱資料、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閱讀本學科前沿知識、了解本學科動态……而教育主管部門這種“一刀切”的方式,占用了教師在本學科發展的時間,所以,大多數教師都是應付了事,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閱讀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如果變成了負擔,又如何有快樂可言?
孩子的閱讀也是如此。為了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老師為孩子指定了閱讀書目,每天讓孩子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其結果是,孩子根本不去閱讀,隻是在書中劃出幾個四字詞語和所謂的好句,應付教師。
家長也是如此,以“有用”為标準,為孩子買了各種名著,孩子卻将其束之高閣,毫無興趣。
不論是教育主管部門、教師、家長,安排的閱讀任務,都是自己的“所欲”,而非學習者的“所欲”,這種強行“施于人”,隻會增強别人的排斥心理,事倍功半。
2
讀書這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習者自己選擇要讀的書目。作為教師和家長,一定要杜絕“功利性閱讀”,莫讓“閱讀”傷害了“閱讀本身”。
五年級的欣欣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是《小鼠的朋友是大貓》,因為這本書是她和媽媽一起去圖書館選的,所以讀了一遍又一遍。
雯雯印象最深的一本書是《愛的教育》,因為這本書是自己早就想擁有,并且是媽媽給自己買的第一本書。
對于孩子的閱讀,教師可以為孩子推薦一系列圖書,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去圖書館選購,一次購買不要超過兩本,兩本都讀完了再買其他的書。可以和孩子一起交流書中的情節,想象人物的命運,改換結尾……如果孩子願意寫下來更好,不願意交流也不錯。
3
六年級的鵬鵬到鄉下姨媽家過寒假。一天,他和表哥一起用煤爐子炒了一鍋葵花籽。鵬鵬問表哥:姨媽回來會說什麼?表哥回答:她會讓你寫一篇作文。果然,姨媽回來後,誇獎了鵬鵬,并讓他寫一篇作文,題目是“第一次炒瓜子”,鵬鵬聽了哭笑不得。
其實,故事中的姨媽即使不給孩子留作文,這件事也會在鵬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後需要的時候,自然會想起這一素材,而這種功利性的習作,孩子又怎麼敢再去嘗試其他的事情呢?
學校組織春遊,許多孩子不想去,其原因就是“回來還要寫作文”。我們組織一次活動,究竟是活動本身重要還是習作重要?因為習作影響了孩子走進大自然,觀察世界、認識世界的興趣,是否值得呢?
你的“所欲”,傷害了孩子的積極性。
4
芳芳是一個三年級的小女孩,她很喜歡畫畫,可是媽媽卻覺得,一個女孩子應該會彈琴、會跳舞,便給她報了鋼琴和舞蹈。芳芳學得很慢、很累,可是媽媽總是讓她好好學,不然對不起家裡花的那些錢,芳芳很是痛苦。
其實,有多少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看人家孩子學什麼,自己家的孩子就要學什麼,少學一樣都怕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孩子的生活被安排的滿滿的,哪裡還有什麼童年的快樂?這種攀比心理,不過是因為家長過度的焦慮在作怪。而這種焦慮,又是家長不自信産生的。
我曾經和一些中産家庭的母親進行過交流,發現她們的心态普遍很平和。有一位母親對我說:我們已經為孩子創造了良好的物質環境,孩子們不需要像我們這一輩那麼拼就能擁有不錯的生活。對于興趣班,他們喜歡什麼就學什麼,隻要健康快樂就好。自信是需要底氣的。
你的“所欲”,扼殺了孩子童年的快樂。
5
小林讀大學時交了一個女朋友,領到家中見父母。母親一開始很高興,可是聽女孩說自己的父母是近親結婚時,便死活不同意兩人在一起。為了拆散他們,她以死相逼,孝順的兒子終于妥協,和女朋友分手了。後來,小林的女朋友結婚了,婚後生了一個男孩,很健康。再後來,母親給小林介紹了一個女孩,小林很快就和女孩結婚了。他說:和誰在一起都無所謂,隻要我媽喜歡就好。
無愛的婚姻結果可想而知。
有時候,你的“所欲”,犧牲的是孩子的幸福。
不幹涉,不強加,給别人自由發展的空間,“所欲”也好,“不欲”也罷,都請“勿施于人”,這才是對别人最大的尊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