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9:53:18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1

位于青藏高原海拔4750米的中鐵西北院風火山定位觀測站。(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12月24日電 (潘博)中國高原鐵路建設輝煌曆史的幕後“英雄”之一的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鐵西北院”),緻力于我國高原鐵路特種路基基礎的科研與創新工作,為解決青藏鐵路“凍土難題”,埋頭苦幹了六十年。

2021年,恰好是這條被世人稱為“通天之路”“東方哈達”的世界最長且海拔最高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開工建設二十周年,通車并安全運營十五周年,亦是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2

圖為20世紀70年代風火山觀測站科學城。(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之所以會出現凍土,是因為土壤裡或多或少都含有水分,當溫度降到零度或零度以下,土壤裡的水分就會凝結成冰将土壤凍結。凍土對溫度變化很敏感,會随着溫度的升降“發胖”和“變瘦”。

就如蘭州人愛吃的“軟兒梨”,當梨被凍得硬邦邦時,因果肉内的水分凍結而膨脹,牙口再好也是“無處下嘴”。但随着溫度升高,凍梨融化後就變得軟塌塌,隻需輕輕吮吸就可品味到清甜的梨汁。

為什麼凍土會成為修築青藏鐵路的攔路虎?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3

中鐵西北院科技工作者在風火山觀測站收集儀表數據。(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因為列車需要翻越5000多米的高山,跨越十幾公裡的山谷,最重要的是還有數百公裡的多年凍土擋在那裡。在平原地區克服這些困難已是不易,更何況還是空氣稀薄的青藏高原,人們在稍動一下就需要氧氣瓶的情況下,還怎麼鋪設鐵軌、架設橋梁?

此外,冰在融化成水的時候體積要縮小,水在凍結成冰的時候體積要膨脹。自然界這個通俗的原理,造成凍土區在冬夏兩季形成了凍脹隆起和融化下沉,這種不穩定的地質變化直接導緻難以在凍土地區修築公路、鐵路、橋梁、房屋。克服這種凍脹和融沉給凍土區工程建設帶來的巨大困難,成為在青藏高原凍土區修建鐵路的核心技術難題。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4

中鐵西北院科技工作者肩挑手扛運送地質鑽機。(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青藏鐵路穿越了連續多年凍土區545公裡,是目前世界上穿越多年凍土裡程最長的高原鐵路。(年平均地溫低于-1.0℃多年凍土區160公裡,年平均地溫高于-1.0℃多年凍土區275公裡,融區110公裡。)因此,青藏鐵路的修建面臨着分布更為廣泛的高溫和高含冰量凍土問題,而且必須充分考慮全球氣溫升高以及運營期間的人為活動、環境變化所形成的地質病害等不良影響。因此,凍土問題是修建青藏鐵路所面臨的最大難關,也是确保青藏鐵路工程質量穩定和安全運營最關鍵的問題。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5

圖為中鐵西北院清水河樁基試驗場。(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在這個挑戰“不可能”的過程中,中鐵西北院完成了兩項工作:一是以科學研究為目的,建起了青藏高原上惟一一個全年有人值守的風火山凍土觀測站(海拔4750米),積累了科研大數據;二是以攻克築路難題為目的,修建了第一條(長483米)凍土試驗路基,開展了一系列工程試驗。

風火山(又名隆青吉布山),因其山體呈紅褐色,十分醒目,好像被烈火焚燒了無數次,故而得名。風火山地區氣候環境極為惡劣,年平均氣溫-5~7℃,最低氣溫達-41℃,空氣中氧氣含量隻有平原地區的50%左右,被喻為“生命禁區”。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6

圖為熱棒技術在青藏鐵路凍土區的應用。(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風火山地區集中了修建青藏鐵路“高寒缺氧、生态脆弱、多年凍土”三大世界級科技難題,也被前來考察的國外專家們斷言過,“青藏鐵路不可能通過風火山”。

但早在1961年,中鐵西北院的科技人員就在青藏高原多年凍土腹地,建立了我國第一座海拔最高、觀測項目最多、全年值守的高原凍土定位觀測站,也是國内最早進行凍土觀測和研究的科研機構,先後開展了區域凍土、凍土力學、熱學、路基、橋涵、房建、給排水、建築材料、生态環保等9個專業領域36個科研課題的研究,取得了29項重大科研成果,連續測取了1500萬組數據,為破解多年凍土這一世界性難題奠定了堅實基礎,為決策修建青藏鐵路提供了技術支撐。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7

圖為青藏鐵路通車後列車經過中鐵西北院風火山觀測站。(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1976年,中鐵西北院科研人員在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風火山,修建了第一條(長483米)試驗路基,被稱為“沒有鋪鋼軌的鐵路”。科研人員采用不同的路基斷面形式和防護措施,把試驗路基分為了23個試驗段。包括路堤、路塹、L形柔性擋土牆、試驗涵洞。

同時,科研人員采取了多種防護形式,在邊坡或基底鋪設了草皮、粘土、瀝青膨脹珍珠岩、酚醛樹脂闆、加氣混凝土、泡沫塑料、水泥珍珠岩闆共七種保溫材料,采用不同的邊坡坡率和防排水措施進行觀察試驗。并提出了厚層地下冰地段路基工程的設計原則、斷面形式和防護措施,路基工程保溫的防排水措施,進而掌握了凍土路基人為上限和凍脹變化規律,取得了厚層地下冰地段路基工程設計和施工經驗。

中鐵西北院已故凍土專家劉鐵良,在對風火山483米試驗路基的長期觀測和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了一套在高原凍土地區通過鋪設草皮,植被來保護鐵路路基的辦法,其所運用的數據和計算方法,能準确計算出青藏高原凍土地區路塹邊坡保溫層的最佳厚度,開創性地解決了青藏鐵路路基保護問題。他的這一理論成果被國内高原凍土學術界稱為“鐵良公式”。

青藏鐵路凍土現況(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8

圖為青藏鐵路成功穿越凍土區。(資料圖) 中鐵西北科學研究院供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從中鐵西北院挑戰凍土“不可能”的任務,反觀這一段青藏鐵路凍土研究的過程,可以說風火山凍土科研基地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系統地承載了凍土區築路核心關鍵技術的機理研究任務,開創性地破解了凍土路基難題,強有力地支撐青藏鐵路成功穿越多年凍土區,實現了青藏鐵路設計時提出的“凍土區行車速度達到100公裡/小時,非凍土區行車速度達到120公裡/小時”的高标準。

如今,風火山凍土科研基地仍然像一座燈塔堅守在青藏高原上,通過在路基埋設物聯網元件,實現了實時、自動、持續測取凍土數據,并将監測數據同步發往格爾木凍土工程試驗室,通過凍土路基預警監測系統軟件分析數據做出判斷或發出預警,從而為青藏鐵路今後的安全運營保駕護航。

中鐵西北院三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挑戰了世界級的“不可能”,獲得了中組部“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等殊榮,留下了“以苦為榮,勇于創新,孜孜以求,獻身科學”的風火山精神。(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