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選對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一次改革,商鞅變法當穩居榜首。商鞅變法使得秦國逐漸強大,并在以後雄踞天下統一全國。商鞅變法改變了中國曆史,後來的曆代王朝都在延續這次變法的主要精神,形成“百代皆行秦政法”的局面。不過,後人有一個疑問,商鞅變法如此成功,其他六國為何不效仿秦國,也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分析一下商鞅變法在秦國取得成功的原因。
商鞅變法之所以在秦國成功,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首先是天時,秦國沒有宗法制傳統,貴族勢力相對較弱。
商鞅變法的天時不僅表現在氣候逐漸變暖,更表現在秦國的制度上。宗法制是西周制度,是貴族們按照血緣關系分配國家權力,建立世襲統治。到了戰國時期,宗法制已經不能适應富國強兵的需要。因此,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國家,成為當時各國改革的必然方向。在這一過程中,秦國的轉型最順利。
秦國建國較晚,環境的影響和生存的壓力使宗法制在秦國沒有形成傳統。秦人在選擇國君時,不是按照宗法制的嫡長子繼承原則,而是選擇勇猛之人。為了生存,秦國必須有一個好領導,還必須把為數不多的國人集中起來打仗。這使得秦國不實行宗法制,也沒有分封制。這樣,秦國就沒有能與王室抗衡的貴族世家,相對來說更容易加強中央集權。
在選官上,秦國曆來的傳統都是認賢不認親。此傳統也是基于環境和生存壓力。由于有這些傳統,當秦國需要變法時,有才華的商鞅就被委以重任。
和秦國相比,其他六國的變法阻力都要大得多。除楚國變法失敗外,其他各國雖然也建立起了中央集權制,但由于貴族勢力過于強大,對外來人才進行排斥,而貴族内部又任人唯親,世襲貴族勢力一直無法徹底消除,這是各國變法不能徹底成功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人和因素,也是商鞅變法成功的第二個原因:變法在打擊舊貴族的同時,利用軍功爵制培養了一批新貴族。
以前的秦國太弱,一直受其他國家的欺負。老秦人不甘心,全國上下發憤圖強的意識非常強烈。這是商鞅變法的思想基礎。加上秦孝公的重用和完全信任,商鞅才能在秦國大展自己的宏圖。
商鞅實行的軍功爵制是一種按軍功授予爵位的新型賞賜制度。他規定:作戰時,凡是斬下敵人一顆腦袋就賜爵一級。這一規定讓普通士兵看到,無論出身如何,隻要努力打仗就可以晉升高位。
軍功爵制的實行,極大的激發了秦軍士兵的戰鬥欲望,打開了底層民衆的上升渠道,使秦國逐漸形成一個軍功集團。
商鞅變法經過了20多年的時間,特别是軍功爵制的實行,在秦國逐漸形成一大批新興的軍功貴族。對君權而言,軍功集團既無王位繼承權,又無世襲地方行政權,對君權的威脅遠遠小于世襲貴族。
反觀其他六國,大都是宗室貴族掌管軍政大權。如果在這些國家全面推行軍功爵制,反而會增強世襲貴族的勢力,使他們獲得合法擴充實力的途徑。因此這些國家大都實行了軍功爵制與世襲制相混合的政策。這就使他們的改革遠不如秦國徹底。
最後是地利,秦國的地緣環境好,發展農業的條件好。
秦國地處西戎,這裡是西周的發源地,農業生産原本比較發達,隻是由于氣候的變遷和戎人的入侵才逐漸變成半農半牧的狀況。到春秋時期,氣候開始好轉,氣溫上升,降水量增多,關中重新成為農業區。且秦人通過與戎人的長期戰争,向西擴張了領土,這些地區被開發成良田沃土,大大增加了秦國的經濟實力。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勝敗存亡的關鍵在于國家的農業實力。商鞅深知這個道理,因此他在變法之初就明确提出“國之所興者,農戰也”這一變法總方針。商鞅運用國家權力督促百姓務農,對糧食布匹生産超過定額的農民給予優惠政策,以此促進農業生産。
商鞅還依據秦國地廣人稀的國情,把發展農業的重點放在廣種多收、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同時,他招募三晉移民到秦國墾荒,這些措施很快收到了成效,使關中出現“田肥美,民殷實”的狀況,關中成為當時最富庶的地區。
這一時期,科技的進步也促進了生産力的發展。冶金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鐵器開始大量普及,這使得興修大型水利灌溉工程成為可能。都江堰,鄭國渠,秦國這兩大水利工程讓許多原來無法耕種的土地都變成良田,成為秦國的糧倉。
其他六國,由于人多地少,大部分土地早已開墾完畢。要想擴大耕地面積,隻能從其他國家手裡奪取,這個難度遠大于秦國,因此他們隻能在提高糧食畝産量上做文章。但由于水利設施條件不足,收效不高。
秦國特殊的政治基礎和自然條件為商鞅變法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些條件是其他國家不具備也無法複制的。因此,商鞅變法在秦國如此成功,其他六國即使想複制也不能。而秦國經過幾代國君的不懈努力終于強大起來,兼并群雄,最終在秦始皇一代統一全國,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專制王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