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新袁鎮三岔村是個傍水而居的傳統村落,背靠京杭大運河,面對黃河故道,村莊居于古黃河大堤之上,村域面積528.4公頃,共有795戶,3347人。長久以來,三岔都戴着一頂貧困的“帽子”,而如今,它已經從“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蛻變成富裕幸福村,是什麼促成這美麗的蛻變呢?
因地制宜 打造“綠、曲、新”美麗小村
“我們家前屋後的空地都改成了帶籬笆的菜園子,整整齊齊,幹幹淨淨,整個環境上了一個檔次。”55歲的徐月紅一臉幸福地訴說着村子的變化。如果說以前是“大風起,垃圾飛滿天,雨潇潇,污水遍地流”,那麼現在就是“遙看蒼莽籠翠色,近觀人家緊相連,缭繞炊煙碧空盡,雞鳴犬吠人語喧”。這般“七十二變”主要得益于三岔因地制宜的村居環境整治。
三岔根據自身崗高、坡緩、林密、田闊的特點,因地制宜地處理“綠、曲、新”的關系。“綠”方面,堅持“少草坪灌木、多果樹菜地”的原則,對原有樹木保留的同時,多栽植烏桕、白蠟、枇杷、紫葉桃等鄉土樹種,美化環境;“曲”方面,特别注重自然之曲、道路之曲,無論是造房還是修路,均随坡就勢;“新”方面,主要按照“紅瓦白牆”原則,增門樓、改窗戶、壓雨檐、塑立面,加快勾勒“房在樹中、村在綠中,老樹掩映、紅瓦白牆”的美好鄉村形态。美好的村居環境是一個村落發展的精神之根,根紮穩了,發展才能“遊刃有餘”。
保留傳統村落文化 發展“鄉愁”旅遊
三岔村曆史久遠,老宅、老井、古樹、古碼頭,無不記載着悠悠歲月。百年老桑樹如曆盡滄桑的老人平靜矗立,訴說着昨天的故事;古碼頭遺迹曆經百年風雨,在古運河之畔看着水漲船高。四十年代土牆灰瓦的老宅子,像一位隐士在翠竹環繞中注視着時光流逝………這一切都是印刻在人心頭的“鄉愁”文化,讓人魂牽夢繞,心向往之。
三岔村圍繞“鄉愁”主題,對原有古樹名木、曆史遺存等加以保留,把這些傳統村落文化元素融入“鄉愁”之中。通過這一番着力打造,三岔村現已經成為“鄉愁”文化旅遊目的地,吸引着宿遷市泗陽縣内外遊客紛至沓來。民宿、“農家樂”、特色美食,為當地村民帶來了一份不錯的旅遊附加收入。
推動産村融合 聚焦生态富民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一場場春雨催潤,三岔村的“牡丹園”内萬株白牡丹次第綻放,風姿綽約,如夢如幻。在這樣的美景中,三三兩兩的老人,或是靜坐話家常,或是漫步微鍛煉,遇着遠客,總是自豪地說:“咱們三岔很美吧,常來轉轉玩玩啊!”牡丹園内的白牡丹不光有觀賞價值,還有藥用價值。
三岔村在公共空間治理和土地流轉的基礎上,着力構建微田園、大基地兩級梯次化産業,加快打造“藥香”産業。“藥香”是指中草藥種植與養生基地打造,目前已與安徽亳州中藥材公司合作種植闆藍根和丹參300畝,計劃兩年内逐步将“兩河”之間550公頃土地流轉完畢、連片種植,并與2家中藥材加工廠建立長期穩定合作關系,真正建立起産業脫貧、産業富民的長效機制。
現如今,三岔村是已成為泗陽縣黃河故道沿線四個特色村莊之一,先後獲評年省級衛生村、宿遷市十佳美麗宜居村莊、泗陽縣康居示範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和國家森林鄉村。2019年村集體經濟達到54.5萬元,145戶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共437人全部脫貧。(孫亞麗 張大成 田苗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