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關節發育不良和髋關節炎的區别?王女士今年33歲,1年前出現左髋部疼痛酸脹,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加重,休息後可以緩解,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髋關節發育不良和髋關節炎的區别?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王女士今年33歲,1年前出現左髋部疼痛酸脹,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後加重,休息後可以緩解。
近一段時間上述症狀加重,大腿跟部疼痛明顯,休息後疼痛緩解不明顯,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她實在忍受不了疼痛,來醫院門診就診,被診斷為成人髋關節發育不良合并髋關節骨關節炎。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像王女士這樣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大多數人選擇自己保守治療,以多休息、自行口服或外用消炎鎮痛藥物緩解疼痛為主,而沒有選擇來醫院系統檢查和診療,這樣就可能錯過了治療時間,降低了生活質量,導緻髋關節發育不良發展到髋關節骨關節炎。
據相關文獻報道,成人髋關節發育不良是骨科常見疾病,發病率為1%~10%,多見于女性(男女比例為1:5),大多數在25~40歲之間出現症狀。
成人髋臼發育不良是成人髋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重要緻病因素之一,占髋關節骨性關節炎病因總數的20%~50%,亦是中年人長期髋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相當多的患者将發展成為晚期骨關節炎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那麼,您的髋關節是否也出現過王女士類似的症狀?
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什麼叫成人髋關節發育不良(DDH)?我們正常的髋關節是由髋臼和股骨頭構成的,髋臼相當于一個“碗”,股骨頭相當于一個“球”,日常活動中,整個關節被關節囊包裹在一個密閉的空間内,髋臼這個“碗”将股骨頭這個“球”包裹住,使它不會跑出去,而“球”在“碗”的包裹下,可以做各個方向的旋轉。
而髋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髋臼這個“碗”發育得沒那麼好,表現為這個“碗”不夠深,“碗”變淺了,那麼股骨頭這個“球”就有向“碗”外面跑的趨勢。
正常髋關節與髋關節發育不良
有些髋臼發育得特别差的,這個“碗”甚至變成了“盤子”,“球”就直接跑出來了,沒有呆在“碗”裡。下圖為髋臼這個“碗”變淺了,股骨頭這個“球”就直接跑出來了,表現為髋關節脫位。
另外,髋臼變淺了,它和股骨頭的有效接觸面積就減小了,在股骨頭需要支撐身體重量的情況下,髋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髋臼與股骨頭接觸的地方壓力就變大了,髋關節的磨損得也就更快了,因此會繼發髋關節骨性關節炎。
那我們成人髋關節發育不良(DDH)又有哪些表現呢?許多患者其實在兒童時期就會出現臀紋不對稱,輕度跛行的現象,但因為容易被家長忽略而沒有發現,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髋關節的疲勞、酸脹、隐痛,經常在活動或負重後出現,出現不适的部位有時是在大腿根,有時是大腿前方或臀部。
當病情繼續進展時,髋關節疼痛逐漸加重,并出現跛行、休息後疼痛也不緩解。由于髋關節出現脫位,患者一側肢體變短。随着骨性關節炎的加重,關節的活動也逐漸受限。
當我們出現上述症狀時需要做什麼檢查呢?1、髋關節的X線片
在髋關節正位上,髋白發育不良主要表現為髋白發育淺小或淺平,股骨頭的負重側間隙增寬,并繼發或不繼發骨性關節炎。髋關節正位、蛙位X線片是了解與判斷髋關節發育不良程度的最基礎的影像學檢查。
2、髋關節CT
髋關節CT檢查有利于準确分析髋臼形态、判斷髋臼缺損及增生情況,可為術式選擇、評估假體型号和安裝位置等提供幫助。
正常髋關節 髋關節發育不良
如果我們确診了髋關節發育不良又該如何正确治療呢?對于早期沒有症狀不明顯的髋關節發育不良的患者首選保守治療,嚴格控制體重,減少髋關節的負重、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口服鎮痛藥物,外用膏藥,熱敷等,可以暫時緩解疼痛,也可以加強髋關節周圍的肌肉的鍛煉增加關節穩定性,可以延緩疾病的進展。
對于有明顯疼痛症狀、輕度半脫位,股骨頭變形不顯著,關節間隙基本正常,年齡小于45歲的患者,可采取髋臼加蓋手術或髋關節周圍截骨等手術治療,增加髋臼覆蓋、延緩骨性關節炎的發生。
對于髋臼發育不良晚期,常常同時伴有嚴重的骨性關節炎,關髋臼和股骨頭的骨質增生,關節間隙變窄甚至消失。患者疼痛劇烈,嚴重的髋關節高脫位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雙下肢不等長,此時首選人工全髋關節置換術,可以消除疼痛,恢複關節活動功能,極大提高生活質量。
如果我們确診了髋關節發育不良,也不用着急,隻要積極治療,也可以和正常人一樣正常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