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給大家普及一個單依純的歌曲為何能如此打動人心的共性點:對象感。
幾乎依純唱的所有的歌曲,在這一點上都非常出色,所以才會給人穿過耳畔,直擊入心的感覺。
最近,有很多朋友留言說,聽依純的歌和看塵姐的點評是最快樂的事,也有朋友說簡直是标配。
私想下來,塵姐自大一點地以為,這應該是我的賞析,和依純的歌聲都有對象感所帶來的。
今天推薦的這首翻唱,也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所以咱們邊聽邊細說說。這首歌來自依純在翻唱平台翻唱的薛之謙的金曲創作《演員》。
戳視頻看本期賞析哦~
塵姐是播音主持人出身,在我們從業之前,會在考取主持人資格證的時候學到對象感的重要,也會在電視台電台調頻裡上崗之前,聽到前輩們提到這個詞。
對象感,某科的定義,是指播音員産生交流感的一種心理技巧,,播音員面對話筒、面對攝像機播音,此時“目中無人”卻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如果之前看塵姐的節目,你有感覺到我好像是在對你說話,或者在趴在你耳邊,或者在坐在你身邊,或者是和你在同一個空間,甚至是隻對你一個人說的,感受沒有距離,很貼近,那就說明塵姐的對象感是到位且豐富的。
塵姐在很多年前上傳發布到很多平台的一檔夜間情感節目,名字叫《戀戀傾塵》,這種夜晚安靜時聽歌說話類的節目,是對象感最強的類型。
而聆聽和賞析歌曲類的,會适當地拉遠一點與聽者的距離,給足我和你之間,音樂和歌聲的空間,給足大家對音樂欣賞的空間,所以有時會讓你覺得很近,有時又會刻意的稍微拉遠。
同理來說,如果你聽到依純的歌曲的時候,感覺到她好像是在唱給你聽,在唱給和你一樣的一類人聽,或者是隻唱給你聽的,感覺她歌詞中的“我”,也就是她自己,是你身邊的朋友,是你親近的人,而她唱的每一個“你”,都是特指你。
那就是因為,依純的歌聲中,有豐富的對象感。因為她在唱每一首歌,每一個字,每一句旋律的時候,她的心裡是有人的,是有唱給誰聽的“誰”字的。
這樣的對象感,最大的揮發力,就是代入感,她唱的時候,感覺是和你唱,你聽的時候,感覺她在唱你,在唱你和某個戀人或某段過往的故事。
帶着這個概念,咱們再聽這首的後面部分。
其實這首歌還是依純比較早期的作品,但是你聽她幾個字眼的表達,比如“那麼愛我”得“那麼”,甚至帶一點歇斯底裡,就像極了我們有時候,在面對這樣的劇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會做出的真實反應。
不一定完美無缺,但一定是真實的觸底反彈。
最近,也有朋友留言會說,有時候聽塵姐的點評,會覺得可能依純唱的時候也沒想那麼多,聽到塵姐的,又覺得是那麼個事兒。
這也是特别對的感受。依純不可能了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曆,感情線索,更不可能知道每一個聽她的歌的人,當下的生活和思考,她不會帶着我所品出來的那些預設的立場和感受。
她唱的時候自然地真情流露,眼中有物,心中有人,聽的人自會品出各自不同的味道。可能正好塵姐品出來的,有你七分相似,八分一緻,于是,咱們就因為依純的歌聲有了羁絆。
最近看到另一個說法,也深表認同,說很多偶像的選秀節目,其實做的不是當時當刻大家的喜歡,而是偶像與粉絲一起的成長和陪伴。
從《中國好聲音》聽到依純的歌聲開始,到今天,也就幾個月的時間,我卻越來越有這樣的感覺。我,還有咱們的很多關注塵姐,天天來回味,每條都評論,轉發推薦等的老朋友們,喜歡的未必是當天奪冠的依純,而是一路可以跟着她的成長而成長,聽着她的歌聲而滿足,然後能陪伴着同走一段音樂征途的時光。
人生來孤獨,好在總有一個“對象”會守在左右。
可能是陪伴長大的家人,可能是走到底的愛人,可能是某一阙喜愛的歌聲裡光陰的流轉,,也可能是鏡子裡那個即使逐漸蒼老,卻依然會青春燃放的自己。
最後,眼裡的一個個對象,都變成了詩,留在了走過後的腳印。
【本文視頻已經發布,戳主頁看起來吧!單依純唱薛之謙《演員》太紮心:是時候認識單式情歌的對象感了!】
「電台主持人16年 報社娛樂主編4年 采訪明星400 ,歡迎關注我,一起撩娛」本文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