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錢龍
錢龍不是龍,學名叫:壁虎。在潮汕地區稱“錢龍”,因為傳說錢龍叫七聲主人就要發财了。
晚上錢龍常出現在有燈光的牆壁或電杆上,捕食蚊、蠅、飛蛾和蜘蛛等,是益蟲。錢龍遇到敵害時會斷尾,剛斷落的尾巴由于神經沒有壞死,會不停擺動,它就可以用分身術逃掉。壁虎身體裡有一種激素,這種激素能再生尾巴。
以前大人常吓唬說,壁虎的尾巴斷後會鑽到人的耳朵裡去,小孩常吓得捂緊耳朵。膽大的小孩會拿掃帚捅錢龍,一捅它的尾巴就掉下來,能在地上擺動好久,不過被家雞看到立馬就啄了去。
2.金龜子
學名:銅綠麗金龜,成蟲體長約2厘米,成蟲體背銅綠具金屬光澤,上面有細密刻點。成蟲取食果樹葉片,寄主有山楂、海棠、梨、杏、桃、李、梅、柿等,對農業危害較大。
小時候經常用西瓜瓤來吸引它,很容易就捉到,然後在其後足綁上細線,牽引着它飛翔。
3.杜猴
4.火夜
學名:螢火蟲。潮汕俗稱火夜、火焰姑、火金姑等。是一種小型甲蟲,因其尾部發光器内有一種含鱗的化學物質,稱為螢光素,能發出熒光,故名為螢火蟲。螢火蟲夜間活動,喜栖于潮濕溫暖草木繁盛之地,成蟲發光有引誘異性的作用。
螢火蟲對生活環境要求極高。近年來隻有在生态環境良好的農村地區,才能看到。
5.草蜢
6.草猴
标志性特征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末端各有一個鈎子,用來鈎住獵物。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複眼突出,大而明亮,頸可自由轉動。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
7.猴舂米
學名:旗腹姬蜂。潮汕俗稱:猴舂米、舂米等。黑色,外形略似蜘蛛,長約1-1.5厘米。其腹小而卵圓形,常将腹部舉起,像是舉起一面小旗子。雌體把卵産在蟑螂卵中,故為益蟲。
潮汕還流行着這樣一支歌謠:猴舂米,米舂猴;舂白米,做菜包;菜包粿,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後竈頭,乞貓撞膠漏,目汁流流。
以前小孩喜歡抓猴舂米玩,說着“來舂米,來舂米。”
8.蟋蟀
學名:蟋蟀。潮汕地區稱之為竹蟀、鐵蟀、竈雞仔等。生性孤僻,會鳴善跳能鬥。
小時候捉到蟋蟀,便養在盒子裡,還常和小夥伴鬥蟋蟀玩。蟋蟀雖能鬥,卻鬥不過雞,有時跳大了,跳到地上,立馬就被母雞啄了去。其實竹蟀也是可以吃的。
9.含姑純
夏天一到,雄蟬每天唱個不停,是為了引誘雌蟬來交配。每個種的雄蟬發出3種不同的鳴聲:集合聲、交配前的求偶聲、被捉住或受驚飛走時的粗厲鳴聲。
若蟲變化為成蟲時,羽化蛻除的外殼稱“蟬蛻”,是辛涼解表中藥。以前小孩常手拿帶鈎長竹竿,在樹下勾取蟬蛻賣錢。也有在長竹竿綁上纏滿蛛網的小鐵圈,用來捕蟬。抓在手裡的含姑純,一捏它就叫個不停。油炸含姑純的味道很香。
10.牛屎撬
牛屎撬雖臭,卻是農村男孩常玩的“玩具”之一。一般是拿根小棍子将牛糞挖開,裡面往往會有好幾隻,一般是将之捉對厮殺,打到兩敗俱傷再丢棄。不過牛屎撬都好臭,玩了它少不了挨大人罵。
11.苦奈牛
學名:星天牛。體長約四五厘米,體色為亮黑色,每鞘翅有多個白點,十分醒目。長有咀嚼式口器,觸角很長,常常超過身體的長度。是植食性昆蟲,會危害木本植物,在“苦奈樹”上經常有。
苦奈牛的口器鋒利無比,火柴棒大小的嫩樹枝一咬就斷。小時候喜歡爬樹捕捉苦奈牛,一般是捉住它那對長長的觸角,提在手裡玩,如果捉到兩隻,就讓它們自相殘殺。但有時不小心,被它的口器咬到手指,頓時就鮮血直流。
12.稻蝦
大人去割稻谷的時候,小孩子最喜歡跟着去捉稻蝦。捉到稻蝦後,就把它們一隻隻地夾在竹笠裡面。收工回來,便迫不及待地摘下竹笠裡的稻蝦,放在炭火上烤,或者在鐵鍋裡炒。稻蝦滿肚子都是油脂,經火一烤,異香撲鼻,吃起來非常香,真是人間第一美味,現在回味起來都口水直流。
稻蝦雖屬害蟲,但卻因為漂亮兼美味,為害也不大(常被鳥雀啄食,繁殖量少),因此成為最受歡迎的昆蟲,連大人都很喜歡它。但近年來在潮汕的稻田已極少見到了,捉稻蝦的樂趣,已成了兒時的美好回憶。
還有很多很多,小編隻是例舉其中的一小部份。
本文部份文字圖片圴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系本人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