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07:04:41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他畢生都緻力于弘揚“理學”思想,窮盡四十年的光陰,著成了《四書章句集解》,辦學演講,成果豐碩。

他的思想、文章和教育方法,對南宋至清末600年間的中國社會,都産生了極為重大、深遠的影響。

作為一位理學的大宗師,朱熹五歲能文,十九歲就中進士了。三十三歲開始著書立說,并通過講學成名。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1

所以,按照普通人的觀念看來,朱熹應該是一位精通學習與考試之道的高手。那麼,他有什麼讀書的秘訣呢?

朱熹認為:讀書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而且要熟讀精思、虛心涵泳。為此,他曾經作了《觀書有感二首》,以詩歌的形式,用感情的比喻為理性的學習過程作了說明。

一、《觀書有感二首·其一》賞析

《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南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白話翻譯:

半畝水塘,就好像鏡子一樣打開了,天空中的光線和雲影,在水塘流動着。若問這水塘,為什麼如此清澈,隻是因為那水塘的底部,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進來。

“半畝方塘”,是指這個水塘不大。它象征的則是人的心,人心就像是“水境一樣”。在我們“觀書”的時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自己心中的“水鏡”。

放下一切的偏見,以自己的心去“照見”書籍中的知識。千萬不要讓固有的思維,妨礙了你對書籍中文章的理解。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2

詩中第二句的“天光雲影”,是指“觀書”的要“觀”的,是那本書裡面的全部精髓。你打開了心中的“水鏡”,将知識照進心裡。

那麼,要照到哪種程度呢?答案就是“共徘徊”。讓你學到的知識,在内心裡呈現出一種流動的狀态。

将新吸收的知識,和你的心中原有的知識産生連接,并與之發生“碰撞”,不斷地修正你的認知和思想。隻有這樣,你的書才算是“觀”進去了。

這首詩的前兩句詩,介紹了讀書最理想的狀态。第三句用一個設問,提示大家注意到打開“水鏡”的閥門。

要打開心中的“水鏡”,我們的心就要像水一樣清澈。如果水渾濁的話,是任何東西都照不出來的。

然後問題又來了,我們要怎麼才能夠做到“心清如水”呢?最後一句給出了答案:讓心清澈的秘訣,就是源源不斷地向那“半畝方塘”中注入“活水”。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3

現在的人常說,我們要小心“思維固化”,因為它就是偏見的源頭。我們在學習了一些知識以後,大腦為了省力,經常會形成了一套固定的邏輯思維方式。

時間一久,如果知識沒得到更新的話,我們在某些問題上就容易形成偏見。這些偏見,會妨礙我們接受新鮮知識和想法。

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隻有不斷地去學習新的知識和思維方法。讀不同立場的書,就像在池塘中注入“活水”一樣,讓自己的思維靈活,不受偏見左右。

必須要認識到,我們“觀書”不隻是為應付某一場考試,或者達到某一個階段性的目标,把它看成是一種生活的狀态,就像是當呼吸和吃飯一樣,每天都必須完成。

二、朱熹強調的是非功利的“觀書”

朱熹的這首詩,用感性的語言,講述了一種理性讀書的方法。不過,他講的卻不是讀某一本或者某幾本書的方法,而是一種終身讀書學習的辦法。

這首詩的前面兩句,講的是“觀書”的境界。但是,一個人要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其實并不容易。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4

那麼,一個人要怎麼做才能夠保持心清如水呢?要全無雜念,注意力集中。當我們打開一本書時,态度必須是認真的,謙遜的。

我們必須做好,花上一兩個小時,聽作者講枯燥無聊課程的心理準備,先全身心投入,完全接納作者的思想再進行下一步。

絕不能像閱讀娛樂小說一樣,一開始心裡就期盼着找到自己需要的“爽點”。其實,朱熹這種讀書方法和蘇轼的“八面受敵”法看起來有點矛盾。

蘇轼有一種“大面受敵”的讀書法,是“帶着目的去書中找答案”。他認為将一本書讀八遍,每一次都帶着一個不同的目去讀,就很棒。

但是朱熹卻認為:你最好不要有功利的目的,最好一開始什麼都不要想。直接把對方的東西像“照鏡子”一樣,照進你心裡,再用你已經有的知識去與它産生“碰撞”。

讓不同的知識和見解,在你的心中像雲影流動一樣融合。在吸收知識方面,朱熹強調的不是“觀書”的實用性,而是對不同思維的包容性,他強調的是一種廣泛、深入的閱讀、理解。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5

換句話說,朱熹強調的是“精讀”一本書的方法。他認為要保持“心清”的狀态,就要不斷去吸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知識,讓它們流進你的心底。

所謂兼聽則明,隻有虛心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潛泳,才是正确的“觀書”途徑。比如眼前發生了一件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其實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是電影《羅生門》中的情節,你隻有聽取多數人的意見,才能綜合線索,得到答案。

假如你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去看書的話,那麼你就隻能看到那些,你自認為有用的答案。這等于是在給自己的閱讀,自我設限。

結語

朱熹的詩理趣皆美,他用比喻生動的詩歌,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假如你放棄了終生閱讀,你的心就會和水塘一樣變得“渾濁”,看不懂事理。因此我們必須一直不斷地讀書、學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放下一切成見,不為功利而讀書終生堅持閱讀,是一種破除愚昧的修行。不過要大家放棄一切成見,讀枯燥的書,普通人很難辦到。

朱熹對人生的啟示(為何要不斷地學習呢)6

現在的人,似乎更喜歡蘇轼的“八面受敵”法。使用這種辦法會讀教材會比較省時間,而且它在應付考試的時候,很管用。

個人認為,假如時間充足,又愛讀書的人,能做到朱熹詩中提到的“觀書”境界,把閱讀當成和呼吸、吃飯一樣堅持下去,當然是最好的。

假如做不到的話,那就學一學蘇轼。帶着目的去書中找答案,一本書讀個十遍、八遍,竭盡所能地多讀幾本書,也是可以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