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後來,“三晉”一詞便成為山西省的代稱。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韓、趙、魏自然是他們的姓氏,如果你真的這麼認為那就錯了。如今,我們說起姓與氏,大多覺得兩者是“一回事兒”。其實姓與氏剛出現時,含義各不相同,還曾經被明文規定嚴格區分。
韓、趙、魏三家諸侯到底姓啥?
韓國和魏國其實都姓姬,韓國是姬姓韓氏,魏國是姬姓魏氏。成書于西漢時期的《史記》在《韓世家》和《魏世家》都有記載。而趙國與秦國同姓,為嬴姓趙氏。這也記載于《趙世家》和《秦本紀》中。
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弄錯韓、魏、趙的姓,原因在于先秦時期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秦漢以後姓氏才合二為一了。即使是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未能理清這個問題。所以,顧炎武在《日知錄》道:“姓氏之稱,自太公《史記》始混而為一”。
姓和氏是怎麼産生的?
姓産生在前,氏産生于後。“姓”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在上古時代,人類還處于母系社會,“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子女的姓是随着母親的姓而改。随時間發展到父系社會後,姓則随父親。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孫繁衍增多,這個家族往往會分成若幹支散居各處。各個分支的子孫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為自己取一個稱号作為标志,這就是“氏”。也就是說,姓是一個家族所有後代的共同稱号,而氏則是從姓中派生出來的分支。古籍《通鑒·外紀》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孫之所自分。”
先秦時期: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在夏商周之時,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女子稱姓。《通志·氏族略》有雲:“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這就是說氏用來區别貴賤,貴族有氏,貧民有名無氏。姓用來區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姓同氏不同也不能通婚,而氏同姓不同則可以通婚。後來在中國一直保持了這種傳統,同姓之人通婚被視為禁忌。直到現代,這種傳統才被逐漸打破,但是許多地方民間仍然不贊成同姓通婚。
秦漢以後,姓、氏漸漸合二為一
先秦時期“姓”和“氏”的被嚴格區分開來,在春秋戰國“禮崩樂壞”的時期逐漸被打破。當時戰亂頻仍,宗法制度漸漸崩潰。戰國時期,姓氏制度已經變得十分混亂,“氏”大多轉變為“姓”,平民的地位逐漸上升,也有了姓,“百姓”開始成為民衆的通稱。
《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後來秦始皇一統中國,将沿襲數千年的分封制改為郡縣制,原有的宗法制度、姓氏制度徹底失掉社會基礎。明貴賤的“氏”、别婚姻的“姓”本質上不再有區别,都成為表示宗族、血緣的符号。西漢時,姓、氏更是完全融為一體。從此,中華姓氏才開始了世代穩定的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