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珠
少時在臨海農村長大,那年味真是非常懷念。農村的春節氣氛是從殺豬、打麻糍開始的,雖然我也怕聽到殺豬的嚎叫聲。
麻糍是一種由糯米加工制作而成、帶粘性的甜食,是江南一帶人們喜愛的食品之一。做麻糍的第一步是蒸糯米,将浸泡一夜的糯米放到蒸籠裡蒸,出來的就是做麻糍的原材料。
麻糍的好壞, 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米的質量, 以米粒長為佳,其次糯米一定要蒸得熟、透、軟,這樣做出來的麻糍既軟又有筋道。
然後就準備打麻糍了。一個幹淨的老石臼,一把磨得光滑的木錘,就是所需的主要工具。
先用開水沖洗石臼,這一步叫做"暖臼"。接着把剛出籠還冒着熱氣的糯米趁熱倒進石臼裡,然後掄起木錘使勁敲打。
把還冒着熱氣的糯米趁熱倒進石臼裡。 本文圖片均為作者 阿珠 圖
做麻糍工序多、勞動強度大,需要一定的人手和勞力,因此,以前農戶常常與親房或鄰居相約一起做。大家分工合作,有專門燒火的,有專門管蒸糯米飯的,年富力強的安排打麻糍,既忙碌又熱鬧。
麻糍做得好吃不好吃,全看這一錘子手藝。而打麻糍看似簡單,其實很有技巧。打的過程要快,要一氣呵成,并注意節奏,不然一不小心将木槌砸在石臼上,或砸在翻面團人的手上,那可不得了。
而且,負責翻面團的也絕不是個輕松活兒,這樣翻來覆去絕對不是舉手之勞,得耐燙。所以一個砸一個翻,這兩人不但要有經驗,還必須精神高度集中,配合默契。
在這裡最湊熱鬧的主角是小孩子,他們嘻嘻哈哈無憂無慮地擠在石臼邊看熱鬧,等着吃熱麻糍。有的口水流得老長,長輩抽煙喝茶指點江山,一派溫馨氣氛。
打麻糍
經過連續十幾分鐘的翻搗,糯米粉團變得更光滑也更加具有粘性。出臼前可以揪幾個小團子,先讓孩子們解解饞。剛做好的麻糍,溫熱柔軟,咬下去滿口生香。還可以在白糖上蘸一蘸,甜甜蜜蜜。接着,幾個人一起将粉團移到灑有面粉的面床上,現在還用松花粉,更是色澤誘人。再拿一根巨型的擀面杖一起擂,要擂得厚薄均勻,那也是技術活。最後快速将麻糍切成瓦片大小的一塊塊,鋪在竹籮裡曬上一禮拜,再浸入水缸。缸裡的水要勤更換,這樣就能保持幾個月不變質,作為冬季的整個存糧。
現在,麻糍幾乎随時都能買到,農村也很少這樣子鋪張搗麻糍了,自然是少了許多年味。
幾個人一起将粉團移到灑有面粉的面床上,拿一根巨型的擀面杖一起擂,要擂得厚薄均勻,也是技術活。
麻糍的吃法也很多,首先來講講煨麻糍。冬日裡找把火鉗夾一塊放進燒火竈,烤得外脆内軟,咬一口,裡面白花花的,還冒着熱氣。
第二種是包麻糍。先炒好餡料,一般有肉、豆腐、冬筍等,最重要的是得加上一點鹹菜,再将麻糍片放鍋裡煎軟、攤開,把炒好的餡料鋪在上面,整個包在一起,壓牢邊角粘合成一個大方形盒子的模樣。我媽經常這樣做給我吃,每次我都能吃完一大塊,吃到撐。
煨麻糍
包麻糍
第三種是炒麻糍。算是臨海最有名的一道小吃了。把麻糍切成一塊塊小方形,放蛋液裡裹起來。配菜一般有肉絲、蝦仁、冬筍、豆腐幹、紅蘿蔔、蘑菇……
我一般會下油先炒好麻糍,放在一邊,再把配菜炒至七成熟重新倒入。一碟滿滿的炒麻糍被端上來,油香與蛋香鑽入鼻尖,這是離鄉人做夢都饞的一口美味。
炒麻糍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風華,而每一種風華裡總會糅合進獨特的地方美食風味。在臨海這座古老的台州府城裡,有一種靈魂級的美味:麥油脂。
平常的日子,各個大小節日,麥油脂是百姓桌上的常備美食。逢年過節,家裡老少歡聚一堂,麥油脂更會喚起台州府城老百姓舌尖上的集體記憶,成為餐桌上擰系親情的一條紐帶。家人圍坐在一起,一次性做上很多,連着吃上好幾頓,就把一個年過了。
麥油脂也叫“食餅筒”,正如其名,是用一張又大又圓的面皮包着餡兒卷成圓筒狀供人食用。
從外表看,麥油脂很像别處常見的春卷,但比春卷大得多。臨海的麥油脂,通常一個得有小半斤的餡兒,粗細如同手臂。油炸春卷跟麥油脂相遇,那是小巫見大巫。
也有人說,麥油脂跟東北卷餅很像,但東北卷餅的菜肴花色遠沒有臨海麥油脂那麼多樣。臨海麥油脂要細膩、内涵豐富一些,比較江南。
麥油脂也叫“食餅筒”,比春卷大得多。
做麥油脂還是有一些技術含量的。得先将小麥粉加水調成糊狀,然後在平底鍋上刷一層油,将粉漿在手上甩幾下,等鍋子一熱,立即将一绺粉漿投入鍋裡。
用手快速将粉漿沿順時針方向,均勻地移動攤開,多出來的粉漿再放回盆裡,不用半分鐘,一張大如銅鑼薄如紙的麥油脂皮就攤好了。
薄如紙的麥油脂皮
再炒上滿滿的一桌子菜,一般人家都起碼炒12個菜以上,最多有18個菜。黃澄澄的雞蛋絲、紅彤彤的胡蘿蔔絲、綠油油的大蒜心、白嫩嫩的冬筍絲,還有肥而不膩的五花肉、外焦裡嫩的豬肝等。
靠海邊的人家,還會來點海鮮,炒個鱿魚或蝦仁。記得有個朋友,家裡還用紫薯和炒米飯當餡料,所以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你吃不到的,什麼都可以裹入麥油脂的面皮裡。
但有幾樣菜是必不可少:豆面、幹蘿蔔絲(菜頭絲)、蒿菜,這些是臨海麥油脂的靈魂所在。
麥油脂的餡,豐富多彩。
待到所有的菜料都擺上桌,一家人就可以開始包了。攤開一張皮,把自己喜歡吃的菜料一道道地擺放在皮上,然後小心翼翼地卷成一個長筒,蔬菜的爽脆混合着豬肉的鹹鮮,真是太美味了。
大家包的麥油脂形狀各異,父親喜歡把麥油脂包得胖乎乎的,妹妹卻包得瘦瘦的,但不管包得好不好看,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嘴角留香。
當然,麥油脂的吃法在入嘴之前也是有講究的,你可以卷了餡兒直接熱着吃,也可以放在油鍋裡煎得兩面焦黃了吃,風味各有不同。直接吃軟口,煎着吃皮脆餡更香。
煎着吃皮脆餡更香。
歲月在慢慢地積澱,在臨海這座江南小城,麥油脂已經從一種美味蛻變成獨特的文化傳承。
白白軟軟的皮包裹着豐富多彩的餡料,就像古老的府城牆包裹着城裡百姓的忙碌和喜樂。那些離家的遊子想起家鄉,也會想起伴随着一起長大的麥油脂,期待一飽口福。
責任編輯:王昱
校對:張亮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