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時出現的文字,記錄商朝人占蔔活動的文字,到現在已經是三千年了,由于它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因此被命名為甲骨文。
在能夠識别的漢字系統中,甲骨文的年代最為久遠。而關于甲骨文發現的過程,也堪稱是中國及世界考古史上最具傳奇性的一段經曆。
甲骨文最早出土于何時,目前尚無定論。在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北宋以來就不斷發現商代銅器,當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曆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補充一句:如果我們看古代曆史劇,比如清宮劇或者更早的古代劇,如果裡面台詞出現“甲骨文”稱謂,那就是不折不扣的穿幫了。
甲骨文的發現過程十分複雜,在甲骨文還沒有被認定之前,就已經有過古代甲骨在農民耕地過程中被挖掘出來,地點在河南安陽市小屯村。據說第一個将甲骨文作為藥材賣到中藥鋪的人是一個叫李成的人。有一次他全身長滿了膿瘡,由于他沒錢看病買藥,他就把自己挖出來的甲骨壓成碎末後敷到身上,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粉末居然吸盡了膿水,由此他發現骨粉還可以用來止血。
李成為了賺錢,就把自己所擁有的甲骨以“龍骨”的名義賣到了中藥鋪。“甲骨文”雖然是通過李成之手被傳到中藥鋪的,但毀在他手中的甲骨文也是無法估算的。
清末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秋,時任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祭酒(相當于校長)的王懿榮由于患了瘧疾,就讓人從位于宣武門外的達仁堂中藥店買回了一服中藥。王懿榮在不經意間在一味名叫龍骨的藥品上發現了一些特殊的符号。
龍骨本身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它上面為何會刻有符号呢?這不由得激發了王懿榮的好奇心,王懿榮是清朝晚期優秀的學者,有名的金石學家,也是一位考古家,具備很出色的鑒賞才能。
王懿榮仔細地觀察起龍骨來,他感覺這并非普通的刻痕,而是十分像古代文字,可是刻痕的形狀既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王懿榮猛然意識到這是非常珍貴的文物,于是他就将藥店中一切帶有刻痕的龍骨都買了回來。後來,他又通過不同的途徑搜購回了不少的龍骨,最後總計達到了1500多片。
經過深入、細緻的研究,王懿榮覺得它們應該是幾千年前的龜甲和獸骨,而非所謂的“龍骨”。通過對甲骨刻痕的辨認,他漸漸認出了“雨”、“日”、“山”、“水”等字,後來還發現了幾位商朝君王的名字。因此,他斷定,這些刻痕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代文字。由此,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轟動了整個社會,并引發文人學士和古董商人的争購潮。
後來,人們将這段甲骨文發現的過程稱作“一片甲骨驚世界”,這也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史上具有傳奇性的一段經曆。
遺憾的是,王懿榮還沒來得及對甲骨文做進一步的探究,八國聯軍入侵,他被任命為京師團練大臣。1900年7月,侵略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後帶領皇室人員倉皇出逃,王懿榮徹底失望了。他對家人說:“吾義不可苟生!”随即寫了一首絕命詞毅然服毒墜井而死,年方56歲。
王懿榮保存的甲骨大多數都轉給了他的好友劉鹗(即《老殘遊記》作者)。後來劉鹗又搜集到了不少甲骨,他收藏的甲骨總數達到了5000餘片。1903年,劉鹗首次将這些甲骨文字刊印成書,這就是《鐵雲藏龜》。沒過多久,學者孫诒讓以《鐵雲藏龜》中的甲骨資料為基礎,著成《契文舉例》一書,這是首部有關甲骨文研究的專著。
後來人們把這位最先發現甲骨文的王懿榮尊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發現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鄉山東煙台市福山區建成王懿榮紀念館,以紀念他的功績。
史家之韻——借中華文化之源遠流長,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韻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