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如今的教養方式,都在提倡做不吼不叫的家長,理論上是正确的,但家長普遍反映“做不到!”
如果家長真的接受不了孩子的行為,隻是在心裡暗自神傷,抑制情緒、控制行為,直到忍無可忍的那一天,隻會在不自覺中突然爆發。
很多家長也都疑惑:完全不吼不叫的父母真的存在嗎?還是自己太弱?
前些日子,一個家長群裡開展了“做平和父母,非暴力溝通,不吼不叫30天”的打卡活動,初期很多家長都情緒高漲,互相鼓勵“莫生氣”,可過了半程就有家長在群裡分享:親們,我憋不住了,能不能讓我去大山裡喊一會?
還有的家長向老師請教:我實在受不了了,求大神化解!想堅持的心有,但真心堅持不了太久。
結果30天體驗結束,隻有20%的家長覺得心态有點轉變,剩下的60%會以“我沒忍住……”分享故事,剩下的隻能為做到的鼓掌。
管教孩子不吼不叫,真能做到嗎?說真的,難度确實不是一般高。
很多家長覺得,不吼不叫就是一種抑制自己情緒的行為,事實上,唯有真正從心态上改變,才能達到平和的境界。
1)父母也有情緒邊界
親子關系中容易崩潰脆弱的其實是父母,第一次肩負如此重的責任,教養方式和育兒經驗都需要慢慢積累。很多時候,孩子反複犯錯,反複挑戰孩自己的情緒邊界,就會有控制不住的時候。
有個媽媽說:我赢過了男神,讓他成為了我的老公,可教養孩子時卻輸得徹徹底底!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内在小孩”,當孩子觸犯了情緒邊界,他就會跑出來和成年的自己一起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也叫自我成長。
家長之所以會情緒失控,正是“内在小孩”受了委屈,出來讨回公道!
這是正常的情緒感知,不是大人的錯,畢竟人都會有消極的時刻,大人也需要緩解壓力,需要理解和包容。
完全不吼孩子,那還是正常人嗎?!面對生活中的一地雞毛,誰能全身而退?
2)吼叫的效果立竿見影,快速直接
成人與孩子的區别,就在于會省事,追求效率。
因此,看見孩子做出自己不能接受的行為時,就會不自覺地大聲吼叫。比如:給我放下!站住!突然一吼,孩子吓了一跳,自然就乖乖聽話!
更有家長覺得隻要聲音夠高,孩子就會乖乖順從,久而久之吼叫變成了習慣。看見不滿一聲吼,吓了一跳繼續吼,這樣的循環會讓孩子麻木,他不明白到底自己哪裡做得不對。
有位家長說:我家孩子可不能太順着,就得大點聲跟他說話,要麼聽不見!
可當我接觸到這個孩子時,他顯得膽小懦弱,不敢反抗,什麼事都聽别人的!在外遇事,他也會尋找吼叫式溝通方式,而不是平等溝通,社交能力并不好。
父母畢竟也是人,在面對孩子的危險行為時,吼叫是正常反應。也唯有如此,才能讓孩子立馬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可知,在正确的時機下适當吼叫,其實是有助于教育的。
比如孩子過馬路不看紅綠燈,此時大吼一聲:“給我站那!有車!”孩子才會從媽媽的态度中,認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太過溫柔的話,還以為是媽媽跟他鬧着玩呢。
但父母要清楚,“吼叫”的目的不是為了吓唬孩子,而是提醒和制止孩子的危險行為,讓他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麼。
然而日常生活中,家長吼叫時說出的話,往往都是自己情緒的釋放,并沒經過大腦,對孩子來說沒有指導意義。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家長吼叫後會後悔,孩子還是那個懂事的孩子,但他已經把吼叫當成了習以為常的事情。
有的孩子特别會察言觀色,隻要媽媽的情緒有點低落,馬上就問:媽媽,你是生氣了嗎?你不愛我了嗎?
當這樣虐心的話從孩子的嘴裡說出來,家長就要反思,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吼叫過多了,導緻他缺乏安全感。
真正有利的吼叫,作用應該是“暫停”,讓孩子中止危險行為,而不是發洩不滿。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照顧孩子的情緒,也要照顧自己的情緒,怎麼做才能在其中尋求到平衡呢?
這才是“接地氣”的做法,說教不能吼孩子,頗有種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感覺,父母也做不到。
1)别壓制情緒,把規則說在前面
事先做好約定,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如果想和孩子達成共識,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和他一起制定規則。
比如完成一件事之前,先和孩子寫出要注意的事項,哪些是必須要遵守的?哪些是可以靈活改變的?哪些是媽媽不可以做的?哪些是孩子不能做的?
列好以後就要一起遵守,目的是為了完成這個任務。
我們也可以設計一個暗号,隻要說出這個暗号,就要做一樣的動作,表示達成共識,例如一個贊的手勢,或者揮手。
這樣的暗号可以削弱沖突,讓雙方都先冷靜下來。
一位家長分享說:他用了這樣的方式以後,突然明白,原來孩子也有接受不了父母的時候,有時自己真的過于強勢了。
控制情緒可能有點難,那就換一個思路想問題,變換講話的方式,把情緒通過正确的行為呈現出來,盡量不傷害孩子,也不影響自己的心情。
這才是高手的做法,總把情緒憋在心裡,不滿隻會越積越多。
2)注意尺度,積極暫停
家長真的控制不住的時候,可以表情嚴肅、語氣嚴肅,但不要有過激情緒。
“我很生氣,我需要冷靜。”家長可以嘗試這樣的話,然後離開當下的環境,自己冷靜一下。
如果這件事真的威脅到孩子安全,可以直面地說:“我很擔心你的安全,所以我必須告訴你,你應該……”
刻意練習這樣和孩子交流,時刻表達你對他的愛和關注,調整出發點,孩子就會明白你的用心。
或者嚴肅地告訴孩子:“你的行為很危險!現在就必須停止!”把想法說在前面,而不是把情緒先表達出來,不然孩子也摸不着頭腦。
3)客觀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欠妥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把自己受不了的行為,直接說出來,但不評判。
比如看見孩子把很多玩具撒在地上,可以說:我看見許多玩具在地上,家裡很亂。
這樣孩子會思考下一步他該如何做,給孩子留有思考的時間,如果他無動于衷,再繼續說:玩具在地上很久了!語氣可以稍微重一點。
這時孩子可能就會試圖把玩具收拾好,如果做得好可以換成鼓勵:你主動收拾玩具,我很開心。
當孩子發現你看見了他的行為,會幹得更起勁!
非暴力溝通的前提就是看見孩子好的行為,欠妥的舉動也應該被看見,但不要直接評判。這不僅不會讓孩子糾正行為,反而徒增自己的煩惱。
當你用“我看見”的句式說話,那些可能引發自己大吼大叫的事情,也會被孩子看見。
接納自己所有的情緒,學會和它相處,不要隻是抑制。偶爾吼叫,會讓孩子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但不要忘了以愛結尾,别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
你會發現,當我們接納自己大吼大叫的行為,并且明确做每件事的真正目的,就會平心靜氣,事情也會變得通順。
讓吼叫變得“接地氣”,适度适時适當,才能和孩子一起做情緒的主人,一起體驗,快樂成長。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