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作詞的《大美中華》歌曲拉開了2022《經典詠流傳》第五季的帷幕。張傑歌唱得好,康震老師詞作得美,“古城朱雀的小街”更引起了人們的好奇。今天,我們跟随5首唐詩“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去感受當時長安城的氣象和這條朱雀大街的盛況。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這句來源于詩豪劉禹錫的《烏衣巷》[1]: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詞中的“古城朱雀”,就是今天古城西安的朱雀大街,是當年長安城的南北中軸線。這條朱雀大街,北起西安城牆的朱雀門,連接着南邊的明德門,一條筆直的大道向南延伸出去,一直通到長安區的終南山,與東邊的長安路平行着,道路寬闊達一百五十多米,長度在幾公裡,是皇帝祭祀出行的必經之路,是真正稱得上天街這個名字的一條大街。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大神獸,分别代表着南、北、東、西四個方位。所以,位于城南的這條主幹道,就叫朱雀大街了。
朱雀大街在唐朝就是一條著名的大街,兩邊有著名的玄都觀、興善寺等,大詩人劉禹錫、杜牧、溫庭筠、孟郊等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作。
唐代大詩人韓愈描寫長安城早春小雨景色的很著名的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2]: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3]: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還有他的《再遊玄都觀絕句》[4]: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孟郊的《登科後》[5]: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拓展閱讀-
1.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挂。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橫跨秦淮河。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舊時:晉代。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衆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尋常:平常。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此前尚未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迹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隻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曆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舊日橋上裝飾着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曆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态。“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阗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晖,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着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栖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檩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别強調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麼不同于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着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複來者。其将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栖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
《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歎,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迹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2.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出自唐代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sū),草色遙看近卻無。
天街上細密的春雨潤滑如酥,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
天街:京城街道。
潤如酥:細膩如酥。酥,動物的油,這裡形容春雨的細膩。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這早春的景色,遠勝過綠柳滿城的春末。
最是:正是。
處:時。
絕勝:遠遠勝過。
皇都:帝都,這裡指長安。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範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有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可與王維的“青霭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别出心裁。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詩人隻運用簡樸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挂着冰淩兒的時候,春天連影兒也看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春天就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記,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人們帶着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顔色了。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着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像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後,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态。嚴冬方盡\餘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哪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一年之際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詠早春,又能攝早春之魂,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表達作者充滿對春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鑒賞二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第一句寫初春的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十分準确地寫出了它的特點,遣詞用句十分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霭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歎,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别出新意。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長慶三年)的早春時節。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此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大約韓愈約張籍遊春,張籍因以事忙年老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
3.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長安道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面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裡賞花回來。
紫陌:指京城長安的道路。
陌:本是田間小路,這裡借用為道路之意。
紅塵:塵埃,人馬往來揚起的塵土。
拂面:迎面、撲面。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玄都觀裡栽種着許多株桃樹,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玄都觀:道教廟宇名,在長安城南崇業坊(今西安市南門外)。
桃千樹:極言桃樹之多。
劉郎:作者自指。
去:一作“别”。
此詩通過人們在玄都觀看花的事,含蓄地諷刺了當時掌管朝廷大權的新官僚。第一、二句寫人們去玄都觀看花的情景,展示出大道上人歡馬叫、川流不息的熱鬧場面,看花回來的人們“無人不道”花的豔麗,呈現出心滿意足的神态;第三、四句表面上寫玄都觀裡如此衆多豔麗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還根本沒有,離别長安十年後新栽的桃樹長大開花了,實則是諷刺當時權貴的。此篇詩語譏忿,觸怒當權者,作者因此又遭貶逐。
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裡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面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衆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着筆。一路上草木蔥茏,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阗、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隻寫回,并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态,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贊以一詞了。
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隻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練。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裡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衆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并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詩骨子裡面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來看,則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于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着熱鬧去看桃花一樣。
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蔑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其戰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複了。
創作背景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公元805年(永貞元年),劉禹錫被貶為為朗州司馬。到了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于是他從朗州被召回京。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由于刺痛了當權者,同年又貶往連州。
4.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再遊玄都觀》
百畝(mǔ)庭中半是苔(tái),桃花淨盡菜花開。
玄都觀偌大庭院中有一半長滿了青苔,原盛開的桃花已經蕩然無存,隻有菜花在開放。
百畝庭中:指玄都觀百畝大的觀園。
苔:青苔。
淨盡:淨,空無所有。 盡:完。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先前那些辛勤種桃的道士如今哪裡去了呢?前次因看題詩而被貶出長安的我——劉禹錫又回來了啊!種桃道士:暗指當初打擊王叔文、貶斥劉禹錫的權貴們。
該詩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詩前有作者一篇小序。其文雲:“餘貞元二十一年為屯田員外郎時,此觀未有花。是歲出牧連州(今廣東省連縣),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至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滿觀,如紅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今十有四年,複為主客郎中,重遊玄都觀,蕩然無複一樹,惟兔葵、燕麥動搖于春風耳。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遊。時大和二年三月。”
序文說得很清楚,詩人因寫了看花詩諷刺權貴,再度被貶,一直過了十四年,才又被召回長安任職。在這十四年中,皇帝由憲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換了四個,人事變遷很大,但政治鬥争仍在繼續。作者寫這首詩,是有意重提舊事,向打擊他的權貴挑戰,表示決不因為屢遭報複就屈服妥協。
和《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樣,此詩仍用比體。從表面上看,它隻是寫玄都觀中桃花之盛衰存亡。道觀中非常寬闊的廣場已經一半長滿了青苔。經常有人迹的地方,青苔是長不起來的。百畝廣場,半是青苔,說明其地已無人來遊賞了。“如紅霞”的滿觀桃花,“蕩然無複一樹”,而代替了它的,乃是不足以供觀覽的菜花。這兩句寫出一片荒涼的景色,并且是經過繁盛以後的荒涼。
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之“玄都觀裡桃千樹”,“無人不道看花回”,形成強烈的對照。下兩句由花事之變遷,關合到自己之升進退,因此連着想到:不僅桃花無存,遊人絕迹,就是那一位辛勤種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終,可是,上次看花題詩,因而被貶的劉禹錫現在倒又回到長安,并且重遊舊地了。這一切,是不能預料的。言下有無窮的感慨。
再就其所寄托的意思看,則以桃花比新貴,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相同。種桃道士則指打擊當時革新運動的當權者。這些人,經過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勢了,因而被他們提拔起來的新貴也就跟着改變了他們原有的煊赫聲勢,而讓位于另外一些人,正如“桃花淨盡菜花開”一樣。而桃花之所以淨盡,則正是“種桃道士歸何處”的結果。
詩人想的是:這,也就是俗話說的“樹倒猢狲散”。而這時,我這個被排擠的人,卻又回來了,難道是那些人所能預料到的嗎?對于扼殺那次政治革新的政敵,詩人在這裡投以輕蔑的嘲笑,從而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顯示了他将繼續戰鬥下去。
劉禹錫玄都觀兩詩,都是以比拟的方法,對當時的人物和事件加以諷刺,除了寄托的意思之外,仍然體現了一個獨立而完整的意象。這種藝術手法是高妙的。
創作背景
詩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此詩可以算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的續篇。十四年前,劉禹錫因賦玄都觀詩開罪于權相武元衡,被遠竄嶺南。十四年後,當他再次回到了長安。這時,武元衡已死了十四年了。劉禹錫重提舊事,對武元衡等顯然是一種嘲笑和鞭撻。
5.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後》
昔日龌(wò)龊(chuò)不足誇,今朝放蕩(dàng)思無涯。
以往不如意的處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飛揚,興緻高漲。
登科:唐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考中進士稱及第,經吏部複試取中後授予官職稱登科。
龌龊:原意是肮髒,這裡指不如意的處境。
不足誇:不值得提起。
放蕩: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思無涯:興緻高漲。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迎着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長安似錦的繁華。
得意:指考取功名,稱心如意。
疾:飛快。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别開生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别具一格的小詩。這首詩因為給後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觀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詩人兩次落第,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從苦海中超度出來,登上了歡樂的頂峰。所以,詩一開頭就直接傾瀉心中的狂喜,說以往那種生活上的困頓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時金榜題名,終于揚眉吐氣,自由自在,真是說不盡的暢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風策馬奔馳于鮮花爛漫的長安道蔔.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時的詩人神采飛揚,不但感到春風骀蕩,天宇高遠,大道平闊,就連自己的駿馬也四蹄生風了。偌大一座長安城,春花無數,卻被他一日看盡,真是“放蕩”無比!詩人情與景會,意到筆成,不僅活靈活現地描繪了自己高中之後的得意之态,還酣暢淋漓地抒發了得意之情,明朗暢達而又别有情韻。因而,這兩句詩成為人們喜愛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兩個成語。
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骀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留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争觀的長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馬疾馳,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是不能“看盡”的。然而詩人盡可自認為當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盡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得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朗暢達而又别有情韻,因而“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
賞析二
這首詩因為給人留下了“春風得意”與“走馬看花”兩個成語而更為人們熟知。
孟郊四十六歲那年進士及第,他自以為從此可以别開新面,風雲際會,龍騰虎躍一番了。滿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這首别具一格的小詩。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詩的一開頭就直抒自己的心情,叙述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頓與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态,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将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可知所寫春風骀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後兩句是說,迎着浩蕩春風得意的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内賞遍京城名花。這兩句活靈活現的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态,酣暢淋漓的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的神妙之處,在于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将詩人策馬奔馳于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按唐制,進士考試在秋季舉行,發榜則在下一年春天。這時候的長安,正春風輕拂,春花盛開。城東南的曲江、杏園一帶春意更濃,新進士在這裡宴集同年,“公卿家傾城縱觀于此”(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新進士們“滿懷春色向人動,遮路亂花迎馬紅”(趙嘏《今年新先輩以遏密之際每有宴集必資清談書此奉賀》)。可知所寫春風骀蕩、馬上看花是實際情形。但詩人并不流連于客觀的景物描寫,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覺上的“放蕩”: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還要“一日看盡長安花”。在車馬擁擠,遊人争觀的長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馬疾馳呢?偌大一個長安,無數春花,“一日”又怎能看盡呢?然而詩人自可認為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疾,也不妨說一日之間已把長安花看盡。雖無理卻有情,因為寫出了真情實感,也就不覺其荒唐了。同時詩句還具有象征意味:“春風”,既是自然界的春風,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謂“得意”,既指心情上稱心如意,也指進士及第之事。
全詩節奏輕快,一氣呵成。詩句的思想藝術容量較大,明快暢達而又别有情韻。“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更是成為後人喜愛的名句。▲
創作背景
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已經46歲的孟郊又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于登上了進士第。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立即作了此首詩表達難以自抑的激動心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