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重慶三環江津長江公路大橋。圖/圖蟲創意
“重慶多了一個‘圈’”。這是外界對于重慶三環貫通的形象性描述。
10月18日,重慶市交通局發布消息,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合川至長壽段(簡稱“合長高速”)建成通車,并于18日中午12時正式對社會車輛開放。
這意味着,全長427公裡,曆時23年建設的重慶三環高速公路全線貫通,重慶正式進入“三環”時代,重慶城市布局由此也多了一個“圈”。
據稱,三環高速全線貫通後,将連通重慶中心城區、主城新區和經開區等21個主城都市區,主城都市區各區間基本實現高速公路直聯直通,相鄰區之間在30分鐘内通達。
但與此同時,重慶主城區的不斷擴容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是不是又在複刻“攤大餅”模式。
“沒見識過”的大三環
重慶三環高速公路由銅合、銅永、永江、江綦、綦萬、南萬、南涪、長涪、合長高速公路組成,是重慶高速公路網規劃“三環十射三聯線”重要組成部分。
所謂“三環十射三聯線”是重慶市高速公路網規劃網絡布局的概稱,由三條高速環路,十條高速縱線和三條高速聯絡線構成,投資逾1990億元,總裡程3600公裡。
此前,重慶已有二環:
一環:内環高速公路,全長76公裡。2002年2月實現全線貫通,内環以内面積約330平方公裡,是重慶的核心區。
二環:繞城高速公路,全長187公裡,于2009年12月實現全線貫通。繞城高速公路通車标志着重慶進入了外環時代,環内面積2737平方公裡,城市規模由此實現跨越。
1998年1月,重慶三環高速長壽-涪陵段開工,當時尚未作出建設三環的規劃。2005年1月,重慶市政府通過《重慶市高速公路網規劃(2003-2020年)》,首次提出三環高速規劃。
2009年6月,三環高速首個規劃項目南(川)涪(陵)高速開工建設,其後南(川)萬(盛區)、江(津)綦(江)、永(川)江(津)等項目相繼建成通車。
合(川)長(壽)高速的貫通,補齊了三環的最後一個缺口,正式“閉環”成圈。重慶市交通局公路建設管理處處長宴勝波表示,三環高速的全面建成,将有效聯動主城都市區範圍内中心城區、主城新區和經開區的21個區,實現高速公路直連直通,相鄰區之間在30分鐘内通達,進一步推動主城都市區“一小時通勤圈”的建設。
那麼,重慶城市交通布局新劃出的這個“圈”,到底有多大呢?
要知道,北京六環全長187.6公裡,上海市繞城高速全長約189公裡,長度甚至不到重慶三環的一半。
被稱為北京“大七環”的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主線全長940公裡,但早已逾出北京市界,北京境内僅約90公裡,河北省境内約850公裡。
而與重慶毗鄰的成都七環,全長也才459公裡,比427公裡的重慶三環僅多出32公裡。這也怪不得有網友感歎:真沒有見識過那麼大的三環。
從面積上講,重慶三環内的面積比其他三個中央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中任何一個的總面積都要大,圈入的面積約為19904平方公裡。
相較而言,北京、天津和上海的面積分别為16410平方公裡、11966.45平方公裡和6340.5平方公裡,還遠遠不及重慶三環内的面積。
盤龍立交夜景,重慶最複雜的立交橋。圖/圖蟲創意
擴容的重慶與雙城經濟圈
與三環的建設相伴,重慶主城區也進行了幾何級的擴容。
2020年5月,重慶主城區由原主城9區面積僅5000平方公裡左右,範圍擴大至21個區,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裡,足足擴容了4倍。
擴容後的重慶“主城都市區”,原主城9區(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成為中心城區,渝西地區12個區(涪陵、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銅梁、潼南、榮昌)變身為主城新區,還包含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三個功能區。
按照當年數據計算,重慶“主城”面積、人口、GDP由此分别達到2.87萬平方公裡、2027萬人和1.8萬億元。
去年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要求“着力提升重慶主城和成都的發展能級和綜合競争力”。這份“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于10月20日正式印發。重慶主城區的擴容,被視為提升重慶綜合能級和城市競争力的必然。
上述規劃綱要要求重慶和成都唱好“雙城記”,強化重慶和成都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引領帶動成渝地區統籌協同發展,促進産業、人口及各類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随着重慶三環高速正式貫通,重慶主城都市區同城化進程也将提速,這被認為将為成渝唱好“雙城記”提供助力。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表示,交通方式的變革,使成渝兩地“時空距離”顯著縮短,為區域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肖金成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核心城市向外輻射是分圈層的,是由近及遠,重慶三環已經到了周邊的縣,可以起到加強輻射的作用,讓周邊地區更快地發展,這是個契機。
過去重慶呈放射狀,交通是向外輻射的,現在環路加強了縣城之間橫向的聯系,這樣有利于組團的發展,對組團的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原來孤立的縣域中心,變成重慶的組成部分,變成重慶的功能區,有利于空間結構的優化”,肖金成說。他表示,将來重慶市對更大的範圍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像四川的廣安、合江、泸州等,輻射帶動作用将越來越大。
對于重慶三環貫通後能否短時間内産生效果,肖金成說:“需要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組團發展的規模比較大之後”。
顯而易見,無論是重慶城市發展,還是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并非重慶主城區擴容、三環貫通就能水到渠成的,沒有産業的協同發展,沒有産業的升級,恐怕難有質的突破。
重慶有沒有在“攤大餅”?
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普遍存在“攤大餅”模式,是指一個城市依托核心區,以同心圓方式向郊區和外圍逐級擴張,建二環、三環、四環……依次不斷攤開。
“攤大餅”式擴延,特别是當城市達到一定規模,就很容易造成交通擁堵、人口膨脹、環境惡化、公共資源緊張、不宜人居等問題,甚至導緻嚴重的生态環境危機和“城市病”。
在10月3日舉行的“中國城市百人論壇2021秋季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指出,大城市要根據人口和産業變化的趨勢采取多中心、組團式向外發展,帶動人口和産業向周邊擴散,實現都市圈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倪鵬飛指出,城市的集聚不是無限制的。“很多人滿為患的地區中心城市之所以一城獨大,是因為中心城區功能疊加,包括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在内的建設滞後于人口和産業的變化趨勢,所以導緻大城市難以疏解。”
“健康程度高的特大城市普遍人口密度低,産業比較高端,經濟密度較高。最重要的是,在城市結構中,都是多中心、多組團、體系化的結構。”倪鵬飛說。
肖金成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現在都市尤其是大城市有虹吸效應,實際上城市向周邊蔓延,就會出現攤大餅,無疑會出現“大城市病”。
重慶有沒有複刻“攤大餅”模式呢?“攤大餅”模式是又香了嗎?
肖金成認為,重慶地理狀況和平原地區不一樣,平原地區是無差異的向外蔓延,“像北京三四五六環,搞得人口很密集”,重慶主要由山地構成,不會無差異地蔓延。
肖金成表示,重慶城市是個組團式的發展結構。比如兩江新區,就有四大組團,由三座山自然阻隔,每一個組團功能比較齊全,組團之間有軌道交通、高速聯系,這樣就對城市的環境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就避免了“攤大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