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4 05:26:46
《道德經》:老子認為大道是大德的一個體現。

老子的道德經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道經,第二個部分就做得經。在道的中間诠釋的是老子所說的大道的規律,是一種自然規律,是符合順其自然的道理,而在德經中間,老子向我們揭示闡述的也是德的意義。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大道的體現是大德)1

老子認為大道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智慧,而大德是一種懂得智慧而所表現出來的一些行為,也是我們人生的一些行為準則。

比如說老子在《道德經》中間的第一章,第一句話就是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的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德之人不得取德,所以他真正的擁有了德的品行,下德之人去追求德,但是實際上他是達不到得的這樣一種狀态。上德之人順其自然無心去作為,就是德的強調作為,卻是并沒有什麼作為。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大道的體現是大德)2

作為德經的開篇第一章,老子像我們說的就是有德和無德的一個概念的區别。具有德行的人,他心裡面就沒有德和不德的一個概念,這樣的行為是合乎道德的。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大道的體現是大德)3

當我們去分析和理解上德的時候,認為它是不同于儒學中所說的德政,老子批評儒學的責任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自己的一個意思加以推行,這不是上德,而是不德。老子的上德則是無疑為無為,不脫離客觀的自然規律的,不單憑主觀意志去辦事,這樣做的一個結果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把道的一個精神充分體現在人間。

​在這一章中,老子把政治分為兩個類型,五個層次。兩個類型,就是無為和有為,道和德是屬于無為,仁義禮是屬于有為,五個層次是道德仁義禮,這五個層次之中得和人是最高的标準,但是德就是指的上德,而不是下德。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大道的體現是大德)4

在德經的第二章中,老子拿有無德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老子在上一章中認為,大道的體現是大德,而這一章中老子又把道德情是用一來形容。

老子說了這樣一句話: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古以來與大道統一的東西,天明白了道,所以清明。地明白了道所以穩定,神明白了道所以靈驗,川谷明白了道,所以長久的生存,萬物明白了道所以得以生存。

道德經的哲理和感悟(大道的體現是大德)5

老子在這一章中就拿一來形容的道,老子強調了一是萬物最早的起源,從普遍性來說,宇宙萬物都慢慢從一繁衍出的一個物種,這是萬物所共有的意義,是萬物的共同起源。從個别個性上來說,每一個物種,都是一個開始支持,從每一個物種單獨擁有的意義。

​本文由國學人生原創,您對于這句話怎麼看的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