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學要求學生掌握六種基本才能:“禮、樂、射、馭、書、數。”“書”既是書寫。可見儒家對書法極為重視的,把它列為“六藝”之一,儒家不但重視怎麼寫,而且重視寫什麼,前者為書,後者為道,書以載道。
在書法發展史中,趙壹《非草書》的出現,标志着儒學對書法進行全面滲透,趙壹《非草書》的最大貢獻在于他将書法納入儒學體系,強化了書法的文化品格,從而“明确地樹立了一個儒家文化形象——書家對儒家文化的遵循将是最根本的宗旨” 。
“禮”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實現“仁”的途徑之一。不學“禮”,無以立。“禮”既是規定,是制度,在書法中的體現就是法度。孔子曰: “吾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不逾矩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從不會違背心中的底線和法則,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
隋唐之際,書風極盛,書法界一洗六朝浮靡之風,而倍加推崇法度。智勇确立的“永字八法”,包括了楷書若幹種筆畫,是讨論筆畫書寫的規則。歐陽詢的“三十六法”總結了真書的結構規律,“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須彼此相讓,方為盡善”,這些論述體現了歐體要求字體結構的均勻适宜,力求一種均衡之美。以上智勇和歐陽詢的論述都體現了書法對筆法的重視。書法的楷書法度在唐代得以确立,故唐代書法有“尚法”之說。
對于草書,尤其要講究法度。草書是一種符号,草書的創作要遵循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簡化符号,一幅草書作品如果另一個草書愛好者看不懂,那就是天書,文字的存在就失去了它的第一要義“傳情達意”,更談不上去欣賞草書的美了。現在的草書特别是狂草,雖然藝術性多餘功能性,但并不意味着内容不重要,如果草書隻是一味的追求形式的美,而忽略了内容的情感表達,那這種草書的藝術生命不會長久,形式是要服務内容的,這是不變的規律。草書的法度要注意以下幾點。
1:點畫要有度。點線是漢字書寫的基礎,也是草書運筆的基礎。草書的點線離不開規範草書的簡化規則和約定俗成的符号,點不可随意而多,畫不可随意而少。表意要有度,穿插要有度,挪位要有度,運筆快慢要有度。
2:字形要有度。草書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字形變化很大,曆史上人們将這些不同形态的草書作了歸類,将草書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每種草書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字形,字形部首不可随意而亂。即便是同一字形的變化,也要遵循美的原則,出奇不怪,奇而不俗。
3:字勢要有度。草書之美,美在形态,态就是字的态勢,草書的勢要有力量、速度、方向、位置、個性、情感等。草書可以适度的斷點,但不可斷勢,要“意”“氣”相連,不可斷氣,要筆斷意連,才能“乍斷福生,承上啟下”。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險勢起神,但運用過度,則會氣勢走神,故險勢也要有度。
4:章法有度。草書是最能表達書家的個性和性情,所以受到很多書法朋友的喜愛,有人甚至把草書當做自己書法學習的最終目标。草書作品的章法最能體現書家的審美水平和個性,草書雖然講究“知白守黑”“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但過分的誇張和個性的張揚,就不一定美了,子曰“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所以章法最忌的便是過,過多、過滿、過張揚、過雜、過亂等。
儒家的思想是圍繞着“仁”來構建的。要實現“仁”的修養,達到秩序和諧,必須有“中庸”作為行為制約标準。“中庸”即是一種适度與和諧,不走極端,是内容和形式的統一。書法創作也是這樣,要遵循書法的書寫法則,在一定的度内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達到平衡與和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