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靠的就是二胡。”無錫梅村年過八旬的二胡制作大師萬其興,談起家鄉靠一把二胡奔小康的故事,頗為自豪。
資料圖為無錫梅村一家二胡工坊中,老手藝人正在打磨制作二胡的零部件。 孫權 攝
作為中國民間樂器的代表之一,二胡在海内外享有盛名。仔細研究中國二胡藝術的版圖,會發現二十世紀以來的衆多二胡名家、名曲、名琴師,都指向一個地方——江蘇無錫。
2011年,無錫的“梅村二胡”制作工藝被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年,無錫梅村被中國音樂家協會授予“中國二胡之鄉”稱号。
資料圖為工人正在為二胡的琴筒部位進行打磨。 孫權 攝
名号雖響,但那時的梅村二胡還是一個偏居一隅的小衆品牌。
“最早我嶽父是幫着蘇州的樂器行做琴胚子,一把不過百元(人民币,下同)。後來是代加工,利潤不高也沒成就感。再後來,嶽父回鄉創業,慢慢做起了自己的品牌‘古月琴坊’……”每每談及梅村二胡的發展曆程,萬其興的女婿、古月琴坊第二代傳承人代表蔔廣軍都會講起這段往事。
創業之初,萬其興的古月琴坊是“個體戶”:隻有兩名工人,業務全靠代工賺點手工費。如今,琴坊擁有數千平方米的廠房、30多名工人,成為一家專業生産中高檔二胡樂器的生産企業,産品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
資料圖為成品二胡正準備打包發往全國各地。
古月琴坊的發展,是無錫梅村二胡制作企業發展的縮影。10多年來,萬其興與陸林生、強金波等10餘位二胡制作大師通過父傳子、師傳徒的模式,完成了技藝的傳承與事業的交接,讓梅村二胡的名聲響起來、走出去。
十年間,當地1.8萬平方米的二胡産業園也拔地而起,吸納梅村及周邊地區的二胡生産企業、配套企業和流通企業入駐。
據梅村二胡行業協會會長黃建洪介紹,目前梅村有20家二胡生産企業,每年生産各類二胡五萬多把,占全球中高端二胡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年産值近五千萬元。
在蔔廣軍看來,梅村二胡能做好,特别得益于國内市場的蓬勃發展,讓傳統手藝越來越如魚得水。
中新社記者了解到,無錫不僅有一批十級以上水平的二胡愛好者,還有多支民間樂隊,各級各類演出連續不斷。
舉辦二胡比賽、承辦新年音樂會、為“梅村二胡”注冊集體商标……當地政府、企業、個人之間彼此聯動、相互促進,有效提升了梅村二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推動了二胡産業與二胡文化事業的繁榮。
回望來時路,蔔廣軍感歎:“從乏人問津,到門庭若市。十多年來,梅村二胡實現了從麻雀變鳳凰的逆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