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伊一家》是澳大利亞電視台和BBC聯合出品的動畫片,自2018年播出後深受歡迎,獲得國外權威的電影評分網站 IMDB評出的9.5高分,還拿下了2019年“傑出兒童劇大獎”。
這部動畫片最大的特色是以“親子遊戲”為主題,52集有52個親子遊戲,每集都充滿了遊戲力。讓人尤為驚訝的是,他們的親子遊戲不用準備任何道具,唯一的遊戲道具就是“自己”。
這部動畫片故事情節非常簡單,是講述布魯伊一家四口(狗爸爸、狗媽媽、大女兒布魯伊、小女兒賓果)日常相處、花式遊戲的故事。
但是,這部簡單的動畫片卻能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主要是片中藏着令人向往的優質親子關系、夫妻關系、二胎關系。
我看完第一集後就決定當晚把52集動畫片都刷完,還認真做了親子遊戲筆記。因為每一集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遊戲力,是讓人驚豔的高質量陪伴寶藏。
比如爸爸在廚房玩“升降梯”遊戲
比如爸爸在花園裡扮演“充氣氣球”遊戲
比如爸爸玩的手指遊戲
看完我都驚呆了,疑惑這位爸爸是從哪兒獲得那麼多遊戲靈感呢?必須馬上轉給孩子爸爸看看學學!
當然,這部動畫片的價值并不僅止于親子遊戲,而是蘊藏着“遊戲力改變家庭關系和日常生活”的内涵,在孩子被逗得哈哈笑的同時,父母也可以通過劇情去代入、去思考,那些我們在乎的家庭關系,是否能用遊戲力治愈?那些讓我們向往的家庭關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優質的親子關系——溝通無障礙,幽默授知識《遊戲力》作者勞倫斯·科恩博士認為,遊戲是孩子主要的溝通方式。
禁止孩子遊戲就像禁止成人說話和思考一樣。而識别孩子需要我們的重要信号,就是主動參與孩子的遊戲。
因此,父母要和孩子進行無障礙的溝通,可以主動參與到孩子的遊戲中。在玩耍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和孩子建立聯結,理解孩子的思維和語言,可以進行直接的溝通,也可以實現在玩耍中教學。
在《機器人》一集中,布魯伊和賓果讓爸爸變成機器人來幫她們幹活,比如收拾玩具等家務,還揚言以後都要把爸爸變成機器人。
爸爸雖然很不樂意,但是爸爸沒有用說教的方式,而是繼續假裝機器人,淡定地告訴孩子們:如果我是機器人,那我為了減少工作量,就會想盡辦法。
最後,機器人被孩子們折騰得“發了瘋”,随後關機不動了,孩子們感到很後悔。這是“自然結果”的示範。
孩子們決定不能讓最愛的爸爸機器人再那麼辛苦了,她們要自己收拾玩具。
當爸爸機器人躺在沙發上看孩子們主動收拾玩具的時候,就像“做夢一樣”,這是最完美的遊戲結果。
由此可見,遊戲力不僅是溝通方式,也是一種養育方式。它跟其它的養育方式一樣,能夠建立親子關系以及引導孩子。
二、優質的夫妻關系——總體相似、小事互補在一個家庭中,爸爸和媽媽是性格相似、愛好相同比較融洽,還是性格互補、動靜結合更為融洽呢?
其實,每一個家庭組合都有屬于自己的相處模式,夫妻總體價值觀相似,都可以演變出幸福的生活模式。
在布魯伊家,狗爸爸幽默風趣,興趣廣泛,雖然不是家裡主要經濟來源,但是承擔了大部分育兒工作,并且非常支持妻子,是家裡的精神支柱和快樂源泉。
狗媽媽有規則意識,溫柔又不失堅定。她性格和狗爸爸不一樣,卻和狗爸爸配合得當,一起把家庭經營得有聲有色。
在劇中,看得出他們的家庭目标、總體育兒理念是一緻的,在一些小事上雖然想法不一樣,但是起到了互補作用,讓家裡更加豐富和溫馨。
三、優質的二胎關系——彼此珍惜,互相信任很多二胎或多胎家庭認為,很難平衡孩子們的關系,因為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是比較敏感的、比較操心的。
在布魯伊家裡,二胎關系不用平衡,因為産生的問題都在遊戲中解決了。
遊戲的規則是輪流、是公平、是機會均等,而且遊戲還滿足了不同孩子的個性需求、想象需求。
在《間諜遊戲》一集中,大人們在聚餐燒烤,布魯伊和小夥伴們一起玩間諜遊戲。
布魯伊安排一些小夥伴當間諜,一些小夥伴當守門人,妹妹賓果采草藥。賓果覺得采草藥非常無聊,便提出抗議。布魯伊毫不猶豫地讓賓果退出遊戲。
很快,大家發現沒有采草藥的人,很多遊戲環節不連貫,需要重新安排。而且大家都不願意失去現有的角色,導緻遊戲不能進行下去。
當布魯伊非常委屈地向爸爸訴苦,說在玩間諜遊戲的時候,大家都不配合的時候,爸爸沒有馬上提出解決方案。
他問布魯伊:“事情是從什麼時候變成這樣的?”
布魯伊開始思考,最後發現從賓果退出後,遊戲就開始失控了。
爸爸沒有講大道理說教,而是把一些石頭安安穩穩地摞在一起之後,再把最底下的那塊石頭抽掉,結果石頭散落一地。這個過程,他要布魯伊思考為什麼石頭會散落一地?
布魯伊一開始沒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後來看着獨自玩耍的賓果之後,好像明白了爸爸這麼做的意義。
她鼓起勇氣,邀請賓果重新加入遊戲。雖然賓果還是不能當間諜,但是布魯伊保證,她會設計一些好玩的環節給賓果。
在這個過程中,爸爸的“石頭示範”讓布魯伊思考了兩件事:
一是理解到妹妹存在的重要性,認為妹妹是自己的夥伴和幫手;
二是相信妹妹會選擇幫助和支持自己。
這在二胎家庭中,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思考。
心理學家魏廣東說:面對弟弟妹妹,頭胎子女的恐懼是本能的反應。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和父母所願不同,頭胎子女不會認為弟弟妹妹是自己的夥伴或成年後的幫手。
因此,二胎子女的出生,他們并不會感到快樂,反而是一種恐懼。
但是,能讓頭胎孩子從“恐懼”中解放出來的,不僅是父母給孩子平等的愛、調動老大積極性、賦予老大單獨相處時間,還要調動老大正面的思考:
老二是對手還是幫手?
老二是特别的存在還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我們可以相信老二嗎?
父母通過遊戲引發孩子們的思考,讓他們在遊戲中找到相互的信任和理解,是很可貴的經驗。
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玩,是孩子的工作方式。”
對孩子來說,玩的過程也是一種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對家長來說,玩需要具備一些技巧,才能更好地進入孩子的世界。
在這部動畫片裡,我學到的親子遊戲技巧有以下方面:
1、以想象為主,穿梭各種角色的假想遊戲《布魯伊一家》充滿了假想遊戲,爸爸和孩子們想象力爆棚,讓每一集都充滿了樂趣。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說過:“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曆進行記憶處理。”
因此,假想遊戲是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
劇中有一個吸塵器遊戲:爸爸讓孩子們假裝自己是吸塵器,即爸爸拉着孩子們的雙腳,讓他們用手來走路。這是一個遊戲也是一個運動,可以鍛煉孩子們的手臂力量。
另外,劇中爸爸還讓孩子們假裝自己是洗好的衣服,裝在洗衣籃裡,然後把孩子們疊起來。
這些假想遊戲讓我充滿了靈感:
比如孩子不願意穿衣服的時候,我讓孩子假裝自己是晾衣架,伸直雙手,讓我給她套上衣服,要站在陽台展示一下。
比如孩子不願意起床的時候,我讓她假裝自己是面團,而我是擀面人。把她當成面團滾來滾去,拉來拉去,她不一會兒就樂哈哈地被我折騰醒了,一點起床氣都沒有。
2、以身體為主,變換各種模式的扮演遊戲在第一集《神奇的木琴》中,爸爸把自己當作鋼琴,鼻子是Do、眼睛是Re、耳朵是Mi、手是Fa、肚臍眼兒是So,女兒彈到哪裡爸爸就要發出這個音。
這樣的遊戲不需要任何其他道具,爸爸的身體就是遊戲道具,但是孩子們玩得開心,還有利于孩子的感統發育。
還有一個遊戲我們很熟悉,叫“登爸爸山”。孩子們把爸爸當作山,登上頂峰之後,爸爸還加入了情節,搖晃着身子,表示刮大風了。
當然,這樣的遊戲比較疲憊。機智的爸爸想了一些省力的身體遊戲,比如玩“醫院遊戲”,爸爸躺在沙發上接受“醫生”孩子的檢查;比如玩“化妝”遊戲,爸爸被當成化妝的對象,享受“美容師”女兒的打扮。
為什麼父母用身體當遊戲道具,會讓親子遊戲更好玩呢?
一方面這樣會增加親子間的互動和親密感。
孩子在嬰兒時期開始,就需要父母撫觸,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因此,以身體為道具的親子遊戲、親子互動,正是最好的親密接觸。
另一方面,這樣的親子遊戲很方便,随時随地可以進行。
比如在外面排隊等待的時候、在列車或飛機上的時候,手指遊戲、擊掌遊戲、用手腳蕩秋千等身體遊戲,都可以靈活運用起來。
這部動畫片可圈可點的地方太多了,相信每一對陪看的父母,都有自己的收獲和見解。
我特别推崇劇中通過遊戲進行養育的方式,因為這是最有趣的養育方式,也是我們最容易學習的養育方式。
當孩子漸漸長大,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吼叫,或者打罵孩子的時候,往往不是他們的初衷,而是他們感到山窮水盡、無計可施的時候。養育上的知識和技能缺失,可能讓他們無法選擇、無計可施,隻能找最簡便的“止損”方式。
如果我們可以把“吼叫”變成“陪孩子做個遊戲”,這或許是最溫柔、性價比最高的替換方式,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到的方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