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

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0 21:59:30

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學、史學、農學、書法、金石學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突出成就,對宋代乃至後代學術的影響甚巨他所著的《朋黨論》《醉翁亭記》等,是曆代傳誦的名篇佳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歐陽修誡子玉不琢)1

歐陽修自強不息的例子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學、史學、農學、書法、金石學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開創性的突出成就,對宋代乃至後代學術的影響甚巨。他所著的《朋黨論》《醉翁亭記》等,是曆代傳誦的名篇佳作。

歐陽修的家訓《誨學說》也流傳至今,影響廣泛。他在《誨學說》中對兒子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意思是說,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被琢磨制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則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會放棄修煉君子的高尚品德從而變成品行惡劣的小人。歐陽修以此來告誡兒子要經受雕琢磨砺,努力學習,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内涵,進而有所作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歐陽修特别重視這句話,他在早年的國子監考試中曾經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為題,寫作了一篇轟動一時的賦文,文中寫道“性雖本善,不學則弗至于道;質雖至美,不琢則弗成其飾”,他一生都以此來激勵自己和教育子弟。他認為,從個人角度來講,學習是一種修養,是去除遮蔽、發揚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終身堅持學習,就可能變壞,危害社會。正如北宋進士袁采對子弟的教育一樣,他認為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學習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學習“自有所謂無用之用者存焉”。這個認識與歐陽修相同,都認為不讀書學習易使人走向堕落。

從社會層面來講,“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學”,學習是改進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豔文風風靡一時,貴族文人追求辭藻,講求聲律,統治文壇數十年。随着北宋社會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學上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争也越來越激烈。慶曆三年,範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十項改革主張,即“慶曆新政”。歐陽修除在政治上堅決支持範仲淹的新政外,他還在文學領域大力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雖然範仲淹倡導的“慶曆新政”和王安石變法先後失敗,但文學革新運動取得了勝利,這其中歐陽修功不可沒。

後來,歐陽修因支持上書谏官為範仲淹鳴不平而被貶至滁州任官。在這段時間,他刻苦砥砺,曾作《贈學者》一篇與學界共勉:“人禀天地氣,乃物中最靈。性雖有五常,不學無由明。輪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繩。堅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義不遠躬,勤勤入至誠。學既積于心,猶木之敷榮。根本既堅好,蓊郁其幹莖。爾曹直勉勉,無以吾言輕。”正是因為有了道德的堅守、學習的不辍,歐陽修在滁州寫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仁宗嘉二年,歐陽修任禮部貢舉的主考官,當時在士子中流行一種“險怪奇澀之風”,号稱“太學體”,歐陽修對寫作這類文章的人,一律不予錄取,而對那些平易通達的文章給予肯定和贊賞。蘇轼曾說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學時文,詞語甚樸,無所藻飾”,在這次考試中,他的文章被拔為上等,考中進士。後來,蘇轼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讀着蘇轼的信,“不覺汗出”,感覺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他對蘇轼獎掖有加,蘇轼也沒有辜負歐陽修的期許,後來成為繼歐陽修之後的又一位文學巨匠。

歐陽修晚年,還經常拿出自己年輕時寫的文章來修改。夫人心疼地規勸道:這麼大歲數了,還費這個心,難道還是小孩子,怕先生罵你嗎?歐陽修笑道:不怕先生罵,卻怕後生笑。

歐陽修取得的非凡成就,得益于他一貫堅持的為學之道,也離不開自幼母親對他的良好家教。歐陽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名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後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眼看歐陽修到了上學的年齡,可是因家貧買不起紙筆,歐陽修的母親就用池塘邊生長的荻草稈當筆,在沙地上教歐陽修練字。這就是後來流傳的“畫荻教子”的故事。幼小的歐陽修在母親的教育下,很快愛上了詩書。每天寫讀,積累越來越多,很小時就已能過目成誦。

母親還經常跟歐陽修講述他父親生前的事迹,教導他學習父親做官時關心民間疾苦,正直廉潔,不謀私利,去世後沒有留下一間房、一壟地。歐陽修的母親說,他的父親常在深夜秉燭審讀官府文書時發出長歎。母親問為什麼,父親說:這是個死刑案件,我想辦法給犯人找個活路而不得,所以歎息。還說,在審理時盡量為犯人找生路,避免冤案錯案的發生。父親的事迹深深影響了歐陽修,在一生的仕宦經曆中,歐陽修一向主張對百姓以寬簡治理,不擾動百姓的生産、經營。

歐陽修的長子歐陽發繼承了父親的勤學精神,喜歡研究古學,《宋史》說他“自書契以來,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歐陽修的另一個兒子歐陽棐,博聞強識,善寫文章。他十三歲時,看到父親在寫《鳴蟬賦》,站在一邊不肯離開,歐陽修摸着他的頭說:兒子啊,他日能寫我這樣的文章嗎?英宗治平四年,歐陽棐中進士。歐陽修去世,他代歐陽修寫遺表(古代大臣臨終前所寫的章表,于死後上奏),神宗讀了以為是歐陽修自己所寫。歐陽棐做地方官時,宰相曾布的大舅子魏泰到處霸占土地,指名要把一塊官邸廢址當作無主之地索取。辦事官員拿着辦好的手續請歐陽棐審批,他堅決不同意。歐陽棐因此被罷官,但他堅持不改,在日後的仕宦經曆中,都保持了為民請命、剛直不阿的氣節,這與歐陽修的教導有着密切關系。

歐陽修還對有真才實學的後生晚輩竭力推薦,使一大批當時默默無聞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名垂後世,堪稱“千古伯樂”。蘇轼、蘇轍、曾鞏等文人學士,皆出其門。

蘇轼在其編撰的《東坡志林》中曾寫道,近年來孫莘老結識歐陽修,曾經問他怎樣才能寫好文章,歐陽修說:“無它術,惟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其實,無論在什麼時候,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沒有捷徑,唯有曆經百般磨砺、腳踏實地地去學去做。

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立德。讀書勤學是中華優秀傳統家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曆代有為聖賢之士高度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

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有流傳千古的《誡子書》,以修身、養德、淡泊、明志、勤學,教育兒子樹立遠大志向。南齊蕭嶷有《戒子》,教育子孫“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北宋歐陽修有《誨學說》,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砥砺兒子勤學,提升修養。明代進士吳麟徵有《家誡要言》,告誡子弟“熟讀經書,明晰義理,兼通世務”“少年人隻宜修身笃行,信命讀書,勿深以得失為念”。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在《孝睦房訓辭》中說,“傳家兩字,曰讀與耕”……

古代先賢家教中的讀書勤學思想皆一脈相承,都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華。歐陽修在“四歲而孤,家貧無資”的環境下,從小至大,“晝夜忘寝食,惟讀書是務”,不僅終成“學問淹博”的一代文史名家,而且将自己的學識奉獻給社會,成為以民為本、百姓愛戴的能吏與廉吏。歐陽修勤學的故事,更是激勵後人加強學習、重視道德的精神源泉。

(内容授權節選自《蔔憲群評點傳世家訓》,中國方正出版社2021年出版)

來源:七一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佛組詞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