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先祖在唐朝末年即擔任定難軍節度使,至五代十國時已掌握了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
北宋王朝建立後,定難軍選擇了歸附,但保持了相對獨立地位;982年,定難軍節度使李繼捧入朝,獻上了西北五州,宋朝中央勢力就此進入當地。
但黨項李氏族人李繼遷卻不願歸附,開始興兵反抗,宋太宗一朝始終無法将其徹底平定,到宋真宗朝更是妥協承認了李繼遷的地位,并将自己仍保持相當控制力的五州歸還于黨項李氏。
如果李氏政權僅僅隻有這五州之地,并不足以掀起巨浪,但因在與宋朝的鬥争中,窺得其外強中幹的軟肋,此後遂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
至李德明時,其率軍不斷西進,逐步控制了河西走廊;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位,六年後其建西夏國,正式稱帝。
西夏建國後迅即對宋朝發起了大規模攻勢,此時正是宋仁宗朝,宋軍總兵力雖有百萬人之衆,但卻屢戰屢敗,最後的和議結果竟然還要向西夏輸送大量銀絹。
當然,和平隻是暫時的,自西夏建國起,其與北宋的戰争就沒有停止,與遼國也有征戰。而在北宋和遼接連滅亡後,西夏依然存在,其徹底覆亡還要在北宋靖康恥一百年後的1227年,才為蒙古軍所滅。
相較于遼、宋、金等國,西夏的疆域和人口都難與之匹敵,然而其自元昊稱帝起竟然享國近200年,并多次擊敗了宋、遼大軍。
毫無疑問,西夏相對強悍的軍事力量是其能長期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而在史籍記載中,西夏之兵多者達到了50餘萬人之衆,西夏人口不過200萬人上下,它是如何打造了這麼一支武裝力量呢?本文我們就來簡要探讨下。
一:西夏的疆域和人口
談論西夏的軍事力量,我們首先要對西夏的疆域和人口有個基本了解。
前面提到,西夏的基本盤是夏、綏、銀、宥、靜五州,夏州在今陝西橫山,綏州在今陝西綏德,銀州在今陝西米脂,宥州在今陝西靖邊,靜州也在今陝西米脂。
所以,西夏的基本盤其實是在今陝西的西北部,在李繼遷和李德明時代,其對外擴張加劇,相繼攻克了靈州、涼州、甘州地區,到李元昊稱帝前又攻克了瓜州、沙州、肅州,在河西走廊一線大大拓展。
同時,西夏在建國時還占據有龍州、鹽州、安州、韋州、會州、蘭州、豐州等地。
以今天的地理劃分而論,上述地區全部納入則西夏疆域的大緻範圍是今甯夏大部、陝西西北部、甘肅中西部、青海一部、内蒙古一部,疆域面積為80萬平方公裡左右,大緻是北宋疆域的四分之一略多。
史籍對其當時的疆域概括為: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裡。
北宋中後期,宋朝對西夏戰事有所進展,後者疆域的東側和南側有所縮小,北宋滅亡後,其疆域又有所擴大。
但不管怎麼說,西夏的疆域範圍是不算小的,至少比我們在地圖上直觀的感覺要大些。不過其控制區内多沙漠、戈壁,有三分之二的國土不适于人類生存,因此其人口密度遠低于北宋控制區,而且西夏人口大多集中在東部,西部人口較少,且主要在集中在州城附近。
由于西夏史料比較少,現在并沒有其官方統計的人口數量,故而對其總人口大多是估計。
《中國人口史》認為,西夏人口的峰值出現在李元昊建國稱帝的1038年,約為243萬人,因與遼宋的戰争曠日持久,人口減少。到遼和北宋相繼滅亡後,西夏人口則隻有100多萬。
如果以史籍文獻入手的話,對西夏人口的估計可能會更少些。
1072年,王安石曾說:今陝西一路(注:當時陝西之下有四路),即戶口可敵一夏國,以四夏國之衆當一夏國,又以天下财力助之,其勢欲掃除亦宜甚易,然終不能使夏國畏服。
當時陝西路的總戶數約為130萬戶,四分之一則是30餘萬戶,以一戶五人而計,西夏大約有160萬人口。
此時,宋夏大規模戰争已經持續了30餘年,西夏大量人力被損耗,若是30年前宋夏開戰之時,其人口還要更多些。
如果再考慮到宋人向來低估西夏實力的因素,那麼在西夏建國時期,其總人口在200萬甚至更多些也是有可能的。
但若是要達到有些觀點認為的300萬人以上,恐怕可能性是很小的,而就現在學術界的研究狀況來說,其實估計西夏人口在200萬人已經是上限。
而以下限來說,則有120萬人之說,因此學術界對于西夏人口的估計大緻就是在120萬人到200萬人之間。我們取其中數,為200萬左右是與西夏實際人口相差不會太大的。
二:西夏的軍事制度
西夏政權是從定難軍節度使時期一脈相傳的,而自北宋王朝建立時,其勢力範圍都不算大。
但勢力範圍不大,卻也不是很好惹的。五代中不乏對定難軍用兵的,卻都無功而返,而這個區域并不威脅到中原政權,故而五代大多對定難軍都是拉攏,當然定難軍也會出兵響應其歸附的中原政權。
而想要做到既不被人欺負,也不被人忽視,沒有一定的本錢是不行的。
當時在定難軍五州之地,是黨項人的基本盤,當然也有漢人和其他少數民族。而在其割據時期,當兵者則幾乎全部是黨項人。
黨項部族是全民皆兵的制度,族中的男丁除老弱外,都要承擔作戰任務,在危急情況下,老幼乃至于婦女也要參戰。
到李元昊時,整理了黨項部族軍的軍制,使得兵員征發更加規範。
當時黨項部族以一家為一帳,以族帳為最小單位進行征派,男子在15歲到60歲稱為丁,每家有兩丁,則以其中強壯者為正兵,以另外一人為負贍 ,所謂正兵就是戰鬥兵,而負贍則是雜役,兩人合稱為一抄。
如果家裡有四丁的話,則編為兩抄,丁壯再多的話則稱之為空丁。
由于李元昊發動對宋戰争後,兵員急缺,黨項部族軍不足以應對戰争,因此後來這一制度實際上推廣到了全國民衆,故而西夏實際上是全民兵役制的國家,在人口總額有限的情況下也能動員出數額巨大的軍隊。
在軍國體制下,西夏男丁大都願意充當正軍,平時訓練的積極性很高,參戰熱情也很高。
因此《資治通鑒長編》中稱:(西夏)人人能鬥擊,無複兵民之别,有事則舉國而來。
西夏在控制了河西之後,其東西方向面對的作戰對手和作戰環境均不相同,李元昊于是分全國為左右廂,設十二監軍司,各立軍名,駐防在各軍事要地。
其中左廂為神猛軍司、綏州監軍司、宥州嘉甯軍司、威州監軍司、西壽保泰軍司、卓羅和南軍司;右廂為朝順軍司、甘州甘肅軍司、瓜州西平軍司、黑水鎮燕軍司、白馬強鎮軍司、黑山威福軍司。
監軍司的設置是西夏對各地方實現軍政控制的重要一步,此後監軍司的名稱有所變化,數量也有所增減,但始終存在,其對地方兵員的把控是西夏能夠動員巨大軍力的關鍵。
需要注意的是,西夏軍兵大部分是不脫離生産的,平時為民,戰時則為兵,而且其還要自備甲胄弓矢,連糧食也要自帶。這就使得其養兵的成本大大降低,尤其相比當時的宋軍來說。
在西夏軍中,隻有正軍和軍官才能得到少量武器裝備。
凡正軍給長生馬、駝各一;團練使以上:帳一、弓一、箭五百、馬一、橐駝五,旗、鼓、槍、劍、棍棓、粆袋、披氈、渾脫、背索、鍬钁、斤斧、箭牌、鐵爪籬各一;刺史以下無帳,無旗鼓,人各橐駝一,箭三百,幕梁一。
而為什麼叫長生馬呢?因為倒斃了,還要賠償,故而謂之長生。
在西夏軍中,真正能脫離生産,而且具有精良制式武器裝備的,其實隻有西夏國王的精銳親兵以及各部族、軍頭的親兵。
當然,這樣的動員機制下,也并非沒有缺點。如西夏軍隊的可持續作戰能力并不強,同時軍隊的戰鬥力差異明顯,整體戰力難說很高。
比如其在對宋戰争中,很難做到持久作戰,而其針對建制宋軍的圍殲作戰中,即便得手往往自身的損失也是極大的——但損失大,往往卻能打赢。
這主要是夏軍能集中相當多的兵力于一路,以十餘萬之衆圍攻宋軍一兩萬人的機動精銳,即便自身的損失大,那麼也是可以做到的,宋仁宗時期對西夏作戰的幾次重大失利都是這樣發生的。
三:西夏兵員的數量
既然西夏是全民兵役制,那麼其能動員的軍力數量有多少呢?
《隆平集•夏國趙寶吉傳》中提到:在(李)德明時,兵十餘萬而已,曩霄(元昊)之兵逾十五萬。《東都事略•西夏傳》則提到曩霄(元昊)有兵十五萬八千五百人。
既然提到了10餘萬、15萬和15.85萬的兵員數字,那麼其也不大可能是空穴來風。
但從後來元昊對宋的戰争來看,西夏根本不可能就這麼一些兵力,所以上述這個兵力數字其實應當指的是黨項部族兵或者說是西夏的機動作戰部隊兵力。
關于西夏軍隊的數量,《宋史•夏國傳》中的記載流傳最廣:
自河北至午臘蒻山七萬人,以備契丹;河南洪州、白豹、安鹽州、羅落、天都、惟精山等五萬人,以備環、慶、鎮戎、原州;左廂宥州路五萬人,以備鄜、延、麟、府;右廂甘州路三萬人,以備西蕃、回纥;賀蘭駐兵五萬、靈州五萬人、興州興慶府七萬人為鎮守,總五十餘萬。
這便是西夏50萬大軍的原始出處了——但是請注意,這個數字是有問題的,因為上述兵數相加的總和為37萬人,而非50餘萬。
而《資治通鑒長編》中也有上面類似的記叙,其最終的統計為“總三十餘萬人”。
到底是30餘萬人正确還是50餘萬呢?
請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兵力都是備和守,其極可能是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因此明确提到的37萬人可能就是地方軍,而總兵力50餘萬人則是全國兵力的總和。
西夏有自己的精銳機動部隊,史籍載:
選豪族善弓馬五千人叠直,号六班直,月給米二石。鐵騎三千,分十部,發兵以銀牌召部長面受約束。
豪族善弓馬的5000人,擔任的是西夏國王的禁衛軍,同時也是一支“質子軍”;而3000鐵騎,其實就是大名鼎鼎的“鐵鹞子”,由西夏國王直接掌握。
這兩部共計8000人,是西夏最精銳的機動部隊,跟其他部隊不同,這些精銳是完全脫産的職業兵。
除了這兩部分之外,西夏另有10萬人的擒生軍。
擒生軍說的更直白一點就是專門從事掠奪人口、财産的“打劫”部隊。關于這支部隊的戰鬥性質是有争議的,有觀點認為這是一支隸屬于西夏中央的精銳機動部隊,還有觀點認為這隻是一支輔助軍隊,隻是在主力部隊得勝後,趁機進行抄掠,以戰養戰。
西夏極其重視對外戰争的掠奪,否則以自身國力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戰争,故而專門設置“打劫”部隊是可以理解的。
其戰鬥力高低暫且不論,但是相對守和備,這種掠奪性軍隊是專門為進攻作戰而設置的,所以很可能是機動作戰的編成。
如果以這10萬擒生軍,加上37萬守備部隊,加上8000王室精銳部隊,再加上西夏的炮手軍、水軍、撞令郎(俘獲漢人成軍),總數倒是真有50餘萬人。
不過史料中,對這10萬擒生軍,是在“50餘萬”之外的“另”,單以文字理解,似乎這10萬擒生軍可能不在50萬之内,但這其中可能有重複統計的問題。
在前面的統計中,西夏興慶府和靈州的夏兵為12萬人,但在同一文獻中,還有這樣的記載:興、靈之兵,精練者又二萬五千,别副以兵七萬為資贍。
前面提到過,後面還重複說,所以筆者懷疑在《宋史•夏國傳》是出現了重複統計情況的。這10萬擒生軍應該是在50餘萬之内,而不是之外。
另外就興慶府和靈州12萬駐軍和9.5萬兵的差異,筆者的解讀是這樣的:
其中專門挑選的精兵為2.5萬人,7萬人與之搭配的雜役,但其實這并不是全部。結合前面提到的西夏兵役制度,無論是興、靈之兵還是其他地區列舉了具體數字的軍隊,其實并非是常備之兵,而是所在地區為各軍司所屬的地方軍壯總和。
以興慶府和靈州地區來說,精兵比例占到了大約五分之一,剩下還有五分之一其實并不适合擔負作戰任務,如剛到服役年齡的少年和快60歲的老兵,其餘的則是為精兵服務,充當雜役兵。
因為這是首都區域,精兵的裝備和待遇要更好,故而其與雜兵、老幼兵的比例大約為1:3:1;而在其他區域,正兵與雜兵比例通常為1:1,如果再考慮到有部分軍兵因過幼或過老不适合征戰,首度以外區域精兵、雜兵與餘兵的比例基本是2:2:1。
以這個比例來看,西夏37萬地方軍壯中,精銳戰鬥兵大緻有12.5萬人,為其服務的雜兵有17萬人,其餘7.5萬人為老幼兵。
此外有10萬人的擒生軍,8000人的王室直屬軍,少數其他機動部隊。
請大家注意,上述合計的這50餘萬人是西夏幾乎所有丁壯的總和,是在其兵役制度下我們才稱其為兵。
或者簡單說,當時在西夏的田間街頭上,能看到的男子基本都是“兵”,因為他們往往都會參加戰鬥。
甚至在西夏人口有限的背景下,其還征發了不少女性參軍,稱為是“麻魁”。
這些“兵”幾乎都不是脫離生産的,甚至連作戰時的裝備、糧食都要自帶,故而在北宋人眼中,西夏作戰往往都是舉國而來,而且宋人也很難把一些裝備實在寒酸的西夏人稱為是兵。
如韓琦即所言:
昊賊據數州之地,精兵不出四五萬。以西夏當時的情況看,其進攻作戰時王室直屬軍會出動,此外地方精兵至少要出動三分之一,其精兵也的确不過四五萬,然而加上輔兵和擒生軍之類,則往往有十多萬人。
宋軍當時在陝西一線有20多萬禁軍,但其分守上百處堡寨,陝西四路中每一路隻有最多2萬人的機動部隊。
李元昊用兵比較詭詐,尤其情報獲得精準,故而其往往能以大軍圍攻宋軍一路兵,往往能夠得勝。
宋朝吃了虧之後,繼續推進堡寨戰術,并大量招募當地土兵為“弓箭手”,與西夏争奪沿邊的人口和土地。而“弓箭手”等土兵逐步承擔了堡寨的防禦後,陝西四路的禁軍機動兵力就大為增加,這時候李元昊動員十多萬丁壯,其中精兵四五萬進攻就往往沒有效果了。會面臨既打不赢,也搶不到東西的尴尬境地,而當其自備糧食吃盡就不得不退軍。
而由于動員了全國四分之一丁壯遠征作戰,又必然影響到生産,故而其才有了和意。
在後來的宋夏戰争中,宋軍經常攻入夏境,這時候就經常能看到西夏動員數十萬人參戰的記載了。
這實際上也很正常,因為其在本土作戰,全民皆兵的動員效率要比遠征作戰高很多。宋軍之所以失敗較多,就是忽視了西夏這種舉國動員的體制,往往由于輕敵和後勤因素而未能一舉滅夏。
其實對于西夏這種已經完成了向國家轉變的政權,而且其還具備一定的實力,想要一舉滅國是不輕松的,更何況西夏地理環境惡劣,其在舉國動員的體制下還廣泛築城,民間武力值充沛。
打這樣的對手,就是類似唐滅高句麗那樣的長期戰争,以戰争不斷消耗對方,同時蠶食對方的戰争資源,待時機成熟,才能收得成效。
北宋神宗之後,宋軍在西夏南側的開拓和沿邊的不斷築城其實就是在打持久戰。盡管因為宋軍的冒進,失敗了不少,但是西夏實力的下降是顯而易見的。
若不是後來金國突然崛起,先後滅掉了遼和北宋,西夏大概率是撐不下去的。隻不過曆史沒有如果,随着遼國和北宋的接連被滅,西夏與金國接壤,國祚又延續了100年之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