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8 00:45:41

目前,社會上普遍采用的家族成員的稱呼,都是以普通話為準則,采用北方人普遍通俗叫法。

中國人多管父親叫“爸”叫“爹”,尤其是現在稱呼“父親”大都為“爸爸”但中國地域廣闊,風俗習慣各異,“父親”的多種稱呼仍在使用,這就有了了解的必要!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大叔)1

“家尊”“翁”“老漢兒”……全國各地對父親的稱呼各有特色。我們擇幾個使用比較地域廣泛的說說!

之一:稱呼父親“大”。

西北有的地方管父親叫“大”[dá]。

随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電視劇電影的熱播,這個稱呼也為大家所熟知了。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大叔)2

陝北的“大”還指伯父、叔父。對排行老二的伯父(或叔父),不論他是自己父親的哥哥還是弟弟,都稱“二大”,對排行老三的稱“三大”,以此類推。

大伯父,陝北則稱“大大”,詞義是“最大的‘大’”。

不過,陝北有一些父親是排行老大的人家,子女直接管自己的父親叫“大大”——因為他們的爸爸就是“最大的‘大’”。

在口語中,稱父親為“大”的曆史就長了。其實,不管是“大”是“爹”,音變而已。

“大”[dà]一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有18種解釋。其中有一種解釋為:方言。爹,父親的意思。杜鵬程《延安人》:“我大我媽,都在這裡哩!”也用以稱伯父或叔父。歐陽山《高幹大》:“他的二大羅生旺,就是現今的鄉長。”

商州柞水一帶,因山大溝深,人群分散,地域不同而稱呼不同,縣南部把父親叫“爺”,把祖父叫“爹”或“家”;縣中部一部分人把父親叫“爹”,把祖父叫“爺”;縣北部則把父親叫“爸”或“大”,把伯父叫“伯”(音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親叫“叔”、“伯”、“父”或“大老漢”。

另外,特别說明一下“大大”這個稱呼。 西北有的稱父親為“大大”,也有一些地方指比父親年長的同輩,即現代漢語中的“伯伯”。在北京則把所有比自己長一輩、且年齡高出父親的男人,都叫“大大”。北京的“大大”,在“跟父親同輩、且年齡高出父親”的這層意思上,跟陝北的“大大”一緻。而在河北石家莊一帶稱呼跟父親同輩且比父親年長的人的妻子為“大大”,也就是普通話裡的“伯母”!這裡就是性别之差了!

之二:稱呼父親“叔”。

江西省有的人稱呼自己的父親為叔叔。

江西一般常見的是稱呼自己的父親,叫爸爸,爹爹。但有的則稱呼自己的父親“叔叔”。

這種叫法少見,但農村中每個村基本都有。在農村裡,若小孩的生辰,八字和父親和生辰八字相克,不相生,則小孩多病難養。避諱的方法就是叫父親為叔叔。70、80後有很多這樣稱呼自己父親的。90後的,就基本上沒有這樣稱呼自己父親的了,都是叫爸爸。

稱呼父親為叔的地方很多。比如:河南、山東等地有的稱父親為“伯”(音“be”)和“叔”;湘鄂人叫父親為“叔”。

之三: 稱呼父親為“爺”。

山東棗莊一帶,六、七十年代以前,都稱為“爺”,也有稱呼“爹”的。

八十年代至今,年齡在五十、六十歲以上的,不論面稱或背承,仍稱呼“爺”,三、四十歲以下,大都是稱呼“爸爸”。

在湖北、安徽、湖南、江西、江蘇等地區的方言(江淮方言、湘方言、客家話、吳方言)中,“爹”(方言中多讀作“diɑ”)很多時候是爺爺的意思,而“爺”(在方言中一般讀若“yɑ”)才是指父親。

比如:大别山地區管父親喊爺,稱祖父為爹。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大叔)3

相關稱呼

大别山區以外的人,隻要談到這裡這樣的稱呼, 大多都十分驚訝。經常會說:“你們大别山地區,這樣的稱呼一定是搞錯了。”

大别山人對這種稱謂的争議也不争辯,隻是回到家鄉,依然習慣古已有之的稱謂,進門看到父親還是說:“爺,我回來了。”對祖父則說:“爹,我回家來看您。”

其實,稱呼父親為“爺”,也是有文化淵源的!爺是一個典型的古漢語詞。如南北朝的樂府詩《木蘭辭》中“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這裡的"爺"就是"爸爸"。花木蘭據傳是湖北黃陂人,而黃陂在宋明之際隸屬黃州府。距麻城、紅安較近。這裡人,從小稱呼爺爺就是爹,外公叫家爹,外婆叫家婆。

唐朝杜甫《兵車行》中"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這裡的“爺”也是"父親"的意思。

之四:稱呼父親“老豆”。

“老豆”則是兩廣粵語區的人們稱自己父親的口頭用語,甚至當面也這樣稱呼,如向客人介紹自己的父親,可以說“這是我的老豆”。

不明就裡的人一聽稱自己父親為老什麼,似乎有些不大尊重,不大有禮,其實不然。

要知道“老豆”可不是“老頭”,“老豆”應是“老窦”。這是引用了五代人窦禹鈞教子有方,後來五子登科的故事,以表示對父親極端尊崇。翻閱舊《三字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窦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窦燕山是世人景仰的“模範父親”,人們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親”喻為“老窦”。

由于粵語方言的“豆”與“窦”同音,遂“老豆”被作為對父親的尊稱。

也有人認為“老豆”,其實就是“老頭”的廣東話發音!粵語稱父親叫“老豆”,這“豆”字可能是“頭”,老豆即老頭。頭,繁體字為頭,頭是形聲字,頁是形旁,豆是聲旁。頭,古屬定母字,普通話,客家話讀送氣音,聲母為t,頭讀tou;粵語讀不送氣音,聲母為d,所以頭讀dou。

之五:稱呼父親為“阿叔”。

在閩南,尤其是早年間,有很多子女對父母的"偏叫"習俗,即子女不能叫自己的父母親“爸媽”、“爹娘”、“阿母”等。對父親比較常見的偏叫是"阿叔“,對母親的偏叫則有叫“阿姨”、“姨啊”。這種習俗不僅子女這樣稱呼,兒媳、女婿也會跟着這樣稱呼。

對于這種習俗的緣由,一般比較普遍的是八字相沖之說。在閩南孩童出生時都會“擇時”批八字,批八字中有一項重要的内容,就是看如果孩子的八字中有和父母相沖相克之處,就認為應該通過“偏叫”來避免這種相沖。

但是這個說法是有存疑之處的,因為在閩南有些村落,尤其是漁村,則是整個村落大部分人都保持把“父親”成為“阿叔”,把母親叫“阿姨”、“姨阿”的習俗,難道一村之人都有和父母八字相沖的問題?

這種偏叫習俗實際上和閩南的海洋文化有一定關系,因為常常需要出海搏風浪,同伴關系比輩分關系更被強調,對别的長輩和自己的父母親同呼“阿叔”、“阿姨”,更能形成一種共通的血緣和親族關聯,而在農耕文明中注重輩分和稱呼的禮儀就沒有被那麼強調了。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早年結婚生子的年齡都比較小,因為過早當了父母親,不好意思讓對方稱呼自己爸爸媽媽,于是就讓孩子稱呼自己“阿叔”、“阿姨”或直呼名字“阿×”等。

這些偏叫習俗,早年在閩南和台灣地區廣為流傳,如今倒是越來越少了。其實這種偏叫習俗最主要的原因,應該還是因為早年普遍壽命較低,孩童的存活率也不如今天,于是民間對于父子相沖習俗“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認為偏叫可以好養活、趨吉避兇。而到了今天,人均壽命提高了,嬰兒孩童的存活率也大大提高了,這些偏叫習俗自然就減少了。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大叔)4

之六:稱呼父親為“老漢兒”。

“老漢”一詞的解釋,就是老了的漢子或老男人。但在四川話中,老漢卻是對父親的稱呼。 四川人口中的父親,叫“老漢兒”,但這個詞一般僅限于背稱和叙稱,而不用于面稱和呼稱。

對于父母兩人,四川人有一種特殊的稱呼——“媽老漢兒”,與“父母、爹媽”等詞的結構不同,“媽”在前,“老漢兒”在後。這或許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四川女性的地位,帶有巴蜀地區獨特的文化特征。

不過,在四川,“老漢”一詞也不僅僅是稱呼父親,同樣适合稱呼比自己長輩的男人,伯伯和叔叔都能用老漢這個詞。比如有人和一位與父親同輩的人打招呼,可能就會問:老漢兒,你咋子去?(大伯,你幹啥去?)這時,問話的人是把對方看成自己的長輩。如果有年輕人和一個歲數大的人發生矛盾,拌起了嘴,而對方又不太講道理,年輕人可能就會說:你這個老漢兒咋個(啷個)不講道理嘛?這裡的老漢兒就不具備長輩的意義了,而是“老男人”的意思。

天津老丈人和姑爺合集最新(大叔)5

對于“父親”稱呼問題很感興趣,但真沉下心琢磨,才發現,稱呼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的廣闊,曆史的源遠,都使得稱呼千差萬别。本文隻能擇一漏萬地泛泛而談,而且還可能有錯誤疏漏!但仍鼓足勇氣發出來,就當是抛磚引玉吧!倘有朋友讀時,遇到文中有和本地稱呼一樣的,會心一笑,也值了!倘若還有别的收益,那就更高興了!

作者名片:華發上頭皺紋深,人到中年知黃昏! 侍花弄草詩書茶,悠哉悠哉度餘暇!等閑笑談浮雲過,一日三餐細琢磨。三兩知交常聯系,四周走走好心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