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個符号,就連小學生也知道它們的意義了,實際上,就算是上了大學,參加工作,這些符号也伴随着我們。可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加減乘除符号
古希臘和古印度人最早進行數學運算的時候,如果要表示加法,就把兩個數字寫得近一些,如果要表示減法呢,就把兩個數字寫得離開一些。當然了,猜也猜得到,這種方法會産生不少誤會和麻煩。
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斯
為了消除誤會和麻煩,有人用拉丁字母P,也就是現在的英文單詞“plus”(意思為加法)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加法,用拉丁字母M,也就是現在英文單詞“minus”(意思為減法)的第一個字母來表示減法。比如說5P8就表示5+8,5M8就表示5-8。
加減運算
到了中世紀後期,在歐洲一些國家,商業開始發展。一些商人就在貨箱上寫個“+”,表示這個箱子的重量超過了标準一點點,寫個“-”表示重量不太夠。公元1489年,德國人韋德曼在他的書裡正式用這兩個符号表示加減運算。後來,一個名叫韋達的法國數學家向大家推薦這兩個符号,它們倆才開始普及。
法國數學家韋達
公元1630年,“+”和“-”這兩個符号終于獲得了大家的公認。在我國,辛亥革命之後,在算術課本上,逐漸開始使用它們。至于“×”和“÷”這兩個符号,它們被使用的時間,也隻有三四百年而已。在公元1631年的時候,一個名叫威廉·奧特雷德的英國數學家在他的著作《數學之匙》上使用了“×”表示乘法,後人才将它沿用到了今天。
威廉·奧特雷德
至于“÷”的使用,是在17世紀由瑞士人拉恩創造出來的。他用一道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就是表示分解,也就有除法的意思。在我國,曾經把單位乘法叫作“因”,單位除法叫作“歸”。乘法的結果呢,叫作“積”,除法的結果叫作“商”。
加減乘除
如今,很多國家的出版物中,都用“+”和“-”這兩個符号表示加和減,相比來說,“×”和“÷”這兩個符号的使用就沒有那麼普遍。例如,一些國家的數學課本上用“·”來表示乘法,而一些國家,則用比的記号“:”來表示除法,也有人習慣用“/”來表示除法。
乘法和除法有代替符号
至于咱們常常用的“=”号,是由16世紀英國皇家法庭的一位醫生羅伯特·雷科達創造的。在他的名著《智慧的磨刀石》中,雷科達使用了“=”号表示相等。他認為,最能表示相等的就是一對平行線了,也就是兩條同樣長的線段“=”。
等于号
咱們平時把0123456789這些數字叫作阿拉伯數字,其實,它們都是印度人發明的,應該叫作印度數字,有了這些數字之後,“+-×÷=”這些符号才使得數學計算和書寫更加方便。小小的數字和符号裡,蘊藏着無窮無盡的知識,擁有着改變世界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