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佛教的真實思想

佛教的真實思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3 14:15:15

淺談觀想

層層疊疊的人、事物、時空與覺受交織的“觀想”是一般密教修行者最感頭痛的部份,但也是真言密教中最重要的課程。因為若“觀想”修不成,則一切修行皆是假的,因此就無法成就利益衆生的佛事了。

“觀想”當然有它的階段性,初修者常用“想”修為入門,待基礎穩固方用“觀”修,兩者雖是一線之别,但修行的體受卻有天壤之别。每個人學佛之初大都是從“想”起修,不過隻要以正确的心态修持,相信日久功深,自然能夠了解“觀”、“想”的差别之處。

就行者而言,“認清修行的目标為何”、“認清上師是正見的根本”、“認清自己的習性”是“觀想”的必備修件。因為若不了解修行的最終目的,則無法辨别所觀修之法的正邪;若不信上師是一切正見的根本,就無法信受上師所教授之法;若不認清自己的習性,則所觀修者終究是個妄想。然而,無論如何在觀修學習的過程中,師徒的信任關系是絕對不可斷線的。在觀修的過程中困難重重是常有之事,但唯有對上師懷有無比堅定的信心,才有辦法一步一步地突破困境。

就“觀想”實修的經驗而言,筆者認為“觀想”是否成就與自心清淨與否有很密切的關系。“觀想”是否得宜是以“清淨心”為基準,須知要心清淨需放下一切執着。個人認為唯有接受各種角度的磨練與全方位的體驗,才能使自己真正地放下身段,在無我的境界中了解到身心全體觀照的滋味,進而使“觀想”不費吹噓之力,而入自性心田,達到“觀想”修持的目的。所以,真心護持道場、家人、親朋好友等一切的一切,才是進入正确“觀想”的基石。當然誠如佛陀所雲,“觀想”的成就依住心的不同,其果報有“福”、“德”二分,若福德圓滿俱足,則可滿報成佛矣。因此,初修者應先穩固“觀想”的基石站穩腳根,相信自性世界觀的“觀想”版圖不難出矣。

佛教的真實思想(佛教之觀想)1

觀想之步驟,

[一]先澄心淨意,勿一開始就想進入妙觀,如此反而容易,動腦被綁死,變成在制造幻想而産生精神壓力,一點禅觀的樂趣也沒有,這是一般人的毛病,觀想變成在制造假相。

[二]待身心進入完全放松時,由内心生起本尊之覺受,依三密相應口訣,進入本尊性海。

[三]徹底了解所觀之相,其代表之理趣為何?勿執着所觀之相,宜注重所觀之理趣的住入,待内心深入理趣三昧後,再藉相顯心,如此方為觀想之初步入門。

密教的法力,來自觀想,而觀想的基礎,在于禅定,及理趣住心的深淺,依住理趣直心開展,依三密互攝,入我我入,依廣大平等性地,住心一念,此念法界唯心,無依無住,故能瞬息遍達十方,十方一切,皆住此一念,遂成就感應道交之妙觀。

[一]觀想與幻想的差别在于,前者依甚深禅定中内心開展,秘密理趣三昧,後者依執着心,用腦力生起相的執着,進而制造妄想,終究于三密不能相應,于法界不起作用。

[二]妙觀即是妙住心,初以身心放下為入門功夫,于靜妙澄然處,依住理趣而開展,此時相即非相,即相即心,唯身心一體體受,廓然冥渺,初學者,勿心急,于身心未寂然時,急于起念修觀,反欲速而不達,反受其害,堕入執念深淵,于心性佛意上,反無法享其法樂。

以觀想而言?先澄心淨意入于身心放松狀态?此時行者之中脈對準本尊中脈,或直接契入二者合一,此時行者必能感應本尊。蓋此時本尊之心,即行者之心。遂本尊一切妙觀性德,如水應月,必在行者心中,生起自性本尊功德,此到行者再依上師所傳甚深口訣,次第修持開展,如此行者,本尊心氣相依,進而契入微妙之境,初入觀,在身心放下時,微微提意,微微住意,待身心統攝時,将意放下,任由理趣開展。

初修觀依住外境,較易放下身心之執着,次進階安住于内境,較能生起深層覺受,最後住入心氣無别,内外廓然一體,若到此地步,已朝自性修持田地,此去随個人用功根器粗淺,各有一段風光,記住至此方為修行之開始而已,勿誤以為是終點。

修持的過程中,一般隻注重意密的觀想,至于其他語密及代表身密的手印,很少人會去注意,真言宗雲:[三密加持疾速成佛],希請諸位大德這方面多加留意,并探讨如何才能三密全體彰顯?

|慈緣 | 善用茶舍文化雅集~ | 禅珠墨香~ | xxinzi |

●專注茶文化傳承,培植真善,分享品味,更多精彩内容以及佛教真言宗知識分享與茶文化知識分享,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謝閱讀,感恩轉發;

●本善用茶文化雅集所收錄的相關文章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告之,核實後將立即作刪除處理,特此聲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