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資料彙編,原創不易,轉載請标明出處。
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河中石獸 紀昀
滄州南一寺臨河幹,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钯,尋十餘裡無迹。
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衆服為确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
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數裡外。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1、下列各句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确的一項是(A)
A.是非/木柿 B.蓋/石性堅重
C.一老河兵/聞之 D.閱/十餘歲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是(B)
A.山門圮于河(倒塌) B.遂反溯流逆上矣(順流)
C.沿河求之(代石獸) D.竟不可得(終了,最後)
3、下列對選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項是 (C)
A.選文作者紀昀,字曉岚,清代學者、文學家。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的經典文獻。
B.選文簡潔之至,又很生動。第一段連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短句,簡述事情經過,以“無迹”交代結果。
C.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考慮不周,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
D.選文情節波瀾起伏,平而不闆。作者先寫打撈石獸無果,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衆服為确論”,最後又引出老河兵的“又笑曰”,揭曉謎底。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B )
A.閱十餘歲,僧募金重修 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校閱水軍
B.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山巒為晴雪所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蒼顔白發,頹然乎其間者
D.漸激漸深,至石之半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A. 求石獸于水中 能謗譏于市朝
B. 乃石性堅重 乃不知有漢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6、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D)
A.文章叙述以時間為序。先寫寺僧尋找石獸未得,再寫講學家的議論令衆人信服,最後寫老河兵的分析及衆人據其推斷終得石獸。
B.文章語言簡潔。如寫寺僧沿河打撈石獸,僅用“棹”“曳”“尋”等動詞領起三個斷句,簡述打撈經過,以“無迹”交代結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們尋找石獸的經過及令人驚訝的結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據理臆斷”的深層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點。在打撈石獸一事上,寺僧不切實際,認識片面;講學家不深思 熟慮而盲目行動;老河兵綜合考慮,實事求是。
7、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 一老河兵聞之(講學家所說的話(講學家所說的道理) )
(2) 當求之于上流(石獸)
8、解釋加點的詞語。
(1)閱十餘歲 閱:經過。
(2)爾輩不能究物理 物理:事物的道理。
(3)齧沙為坎穴 齧:這裡是侵蝕、沖刷的意思。
(4)湮于沙上 湮:埋沒。
(5)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就。
9、閱讀理解全文後填空。 對于河中石獸的位置,寺僧判斷其“在水中”、“順流下矣”;講學家判斷其在_湮于沙下,漸沉漸深_,理由是_石性堅重,沙性松浮;老水兵則判斷其在求之于上流_,是因為“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0、指出下面加點詞語的古今異義。
⑴如是再齧 古義:(這樣) 今義:( 判斷動詞 )
⑵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 事物的道理)今義:(物理學 )
11、将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棹數小舟,曳鐵钯,尋十餘裡,無迹。
于是劃着幾隻小船,拖着鐵钯,尋找了十多裡,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迹。(2)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齧沙為坎穴。
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激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陷坑。(3)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暴漲的洪水帶走呢?
(4)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欤?
那麼天下的事,隻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況太多了,怎麼能隻根據某一個道理就主觀地判斷呢?
(5)如是再齧,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照這樣再次沖刷,石頭又會再次(向前)翻轉,不停地翻轉,于是(石頭)反而逆流而上了。
12、文中講到了哪幾種尋找石獸的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麼?
三種:一是到河下遊找,理由是認為石獸會順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獸會漸沉漸深。三是到河的上遊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沖激,石獸反而會溯流而上。
13、老河兵為什麼要“笑”,如何理解老河兵這個人物形象?
老河兵笑(有嘲笑的意思)的對象是講學家,因為他知道講學家沒有實際經驗,空談事理,不切合實際。(意思對即可)老河兵能綜合考慮各種因素,提出了符合實際的結論,代表的是實事求是的作風。(意思對即可)
14、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麼錯誤?為什麼隻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廟僧和講學家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老河兵則從實際經驗出發,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評分說明:(2分)笫一問1分,笫二問1分,意思對即可。
15、聯系原文,用自己的話說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體内容。
“其一”是指隻考慮到石頭和沙子的性質(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子的性質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還需考慮到水的沖擊會掏空石頭下面的沙子,從而讓石頭翻轉,離開原來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動到上遊去。(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給1分)
16、聯系選文内容,說說選文講述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文章主要圍繞石獸的搜尋工作展開,在戲劇性的情節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廟裡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樣,因為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有限,按照常規思維劃着幾隻小船,順着河流去尋找石獸,當然是找不到。可是講學家按照自己從書本上學來的知識進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論也許能讓衆人暫時信服,但是事實還是事實,按照學者的理論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獸的。老河兵因為常年與河流打交道,對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習性有更細緻的了解,推斷石頭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遊尋找,果然找到了石獸。說明了對待任何事物,都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觀臆斷,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的道理。啟示我們凡事不要空想,要勤于觀察思考,要聯系生活實際,才能知道事情的真實情況。
【參考譯文】
滄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廟靠近河岸,寺廟的大門倒塌在了河水裡,兩個石獸一起沉沒了.經曆十多年,和尚們募集資金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石獸,最終沒找到。和尚們認為石獸順着水流流到下遊了.于是劃着幾隻小船,拉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裡,沒有任何石獸的蹤迹。
一位學者在寺廟裡講學,聽了這件事嘲笑說:“你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麼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石獸埋沒于沙上,越沉越深罷了.順着河流尋找石獸,不是瘋了嗎?”大家都信服地認為他的話是精當确切的言論。
一個年老的河兵聽說了這個觀點,又嘲笑說:“凡是落入河中的石獸,都應當到河的上遊尋找.因為石頭的性質堅硬沉重,沙的性質松軟浮動,水流不能沖走石頭,河水的反沖力,一定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沖刷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沖到石頭底部的一半時,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裡。
像這樣又沖擊,石頭又會再次轉動,這樣不停地轉動,于是石獸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遊尋找石獸,本來就是瘋狂的;在原地深處尋找它們,不是更瘋狂嗎?”人們按照他的話去尋找,果然在上遊的幾裡外尋到了石獸。
既然這樣,那麼對于天下的事,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難道可以根據某個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八真小八鬥大語文,C9漢語言文學碩士,一線語文老師,12年教學經驗。歡迎點贊、留言、轉發和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