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為什麼擴建圓明園?圓明園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在古代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2]自遼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宮和寺廟道觀元代時,開始有私人在這裡營建私家園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這一片地區都被稱作“丹菱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乾隆為什麼擴建圓明園?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圓明園位于北京城西北方,在古代為水泊密布,草木繁盛之所[2]。自遼代和金代起,附近便有不少皇家行宮和寺廟道觀。元代時,開始有私人在這裡營建私家園林,到了明代更加盛行,這一片地區都被稱作“丹菱沜”。
清朝的康熙帝曾多次南巡,對江南的景緻頗為傾慕,于是他便在丹菱沜修建了具有江南風格的園林式行宮——暢春園,同時還将附近的一些中小型園林賞賜給親王貴胄,其中便有圓明園,是康熙帝于1707年賜給皇四子胤禛(後來繼位為雍正帝)的賜園,位于海澱後華家屯,占地範圍約千畝,并得到康熙帝賜匾額“圓明”。
關于圓明園的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争議。最普遍的說法是,圓明園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據是乾隆年間編纂出版的《欽定日下舊聞考》。第二種比較普遍的說法是,此地原為明代故園,經過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後,賜予皇四子胤禛。明代故園說,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樹鈞的《圓明園詞序》,此文肯定圓明園地域内原有太監别業。除以上兩種說法外,還有圓明園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後、康熙四十年等說法,另外還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後、康熙末年等籠統的說法。2005年張恩蔭根據《康熙實錄》提出圓明園始建不會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圓明園建成後一直是清帝盛夏避暑、聽政,處理軍政事務的重要場所。圓明園規模宏偉,運用了各式園林風格及造園技巧,其詩畫意境被大多數中國園林學家認為是中國園林藝術的頂峰作品,是中國古典園林平地造園、堆山理水集大成的典範。清朝時一些外國傳教士參觀圓明園後将其稱作“萬園之園”。
但據傳,康熙皇帝興建圓明園的原因是因為身上的一個生理現象。
原來,滿人之前在東北過着遊牧生活,過慣涼爽的日子,因此入關後,不少人都無法适應夏天的炎熱氣候。再加上康熙初年,紫禁城内曾發生過火災,宮内為了防火築建了高聳的宮牆,卻也因此讓裡面環境更加悶熱。對康熙皇帝來說無疑是一種折磨,因為隻要天氣一熱他就會全身起疹子。
也因為康熙帝十分喜愛江南景緻,興起打造可避暑又具有江南風格行宮的想法,于是決定在水泊密布,草木繁盛的“丹菱沜”建造暢春園,後來又陸續在暢春園附近擴建許多中小型園林。
但對圓明園花費最多心力的皇帝,還得屬乾隆了,他不但在登基第二年就移居圓明園,還親自主持,對圓明園展開第二次擴建,打造出着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也讓之後百餘年的清朝皇帝,居住在圓明園園居時間幾乎都比在紫禁城的還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