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蓋棺定論玄武門
所謂:蓋棺定論!玄武門之變三個月後,李淵就表示:我決定把皇位,傳給我家二郎李世民。由此開啟了他對李世民的“另類報複”:你敢殺我兩個兒子,我就再生兩個出來——網傳的李淵退位後生出30子,純屬發明曆史。
須知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公元626年,李淵諸子大部分都有出生時間,雖有個别缺失,卻還有排序。隻有密貞王李元曉,滕王李元嬰,是李淵當了太上皇後所生。
大唐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這個“滕王”,便是指李淵最小的兒子李元嬰,他曾在滕州、洪州、隆州,這三個地方都修建了“滕王閣”。結果如今卻是,大部分人隻知王勃和《滕王閣序》,卻不知滕王是何人。
咱接着說李世民,如今他當了皇上,自然要對玄武門之變,進行最後的善後。老爸李淵必須是“高祖”(李淵死後的廟号)。李世民哪怕功勞再大,也隻能當“太宗”。所以,李世民最多在史料中,偷偷淡化李淵的功績,突出一下自己罷了。
可惜,通過諸多細節依然能分析出,李淵堪稱隋唐第一“老狐狸”。如直接忽悠瘸了李密,對秦瓊超乎尋常的封賞,表示要割肉給秦瓊吃。
當然最關鍵的便是,李淵籠絡住了關隴貴族集團,給征戰四方的李世民,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這是李世民取勝的關鍵。甚至在緊急時刻忽悠瓦解對手,給李世民創造戰機。如尉遲恭投降李世民,就是李淵的反間計促成。
李淵忽悠呂崇茂,許諾道:隻要你殺了尉遲恭,夏州刺史就是你的了。結果這麼機密的事,竟然被尉遲恭知道了,搶先殺了呂崇茂。導緻尉遲恭率兵離開夏州,想回軍浍州,卻在美良川遭遇了秦瓊伏擊,大敗而逃,随後便是李世民勸降。
看看這經過,若沒有李淵的“反間計”,秦瓊在美良川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擊敗了尉遲恭。若尉遲恭沒有戰敗,李世民又怎麼可能去招降?
但打死李淵也想不到,就是尉遲恭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提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恐吓李淵表态: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謀反,李世民前來平叛,保護你的!無論怎樣吧,李世民對李淵的蓋棺定論,總體上是正面的。
但玄武門之變,卻還有兩位當事人,這便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如何蓋棺定論?這才是李世民最棘手的難題。那麼李世民是如何處理的?
二、齊王李元吉給惡谥
皇上或重要曆史人物到底如何?最重要的考量,便是死後的“谥号”,這就是“谥号制”。起源于西周時期,到秦朝建立後,霸氣的秦始皇卻認為:這玩意不就是“子議父、臣議君”嗎?我是始皇帝,就算死了,也不許有誰在背後對我叽叽哇哇。所以被秦始皇廢除了!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便再次恢複。總體來言,谥号分三類,美谥(上谥)、平谥和惡谥(下谥)。
比如李淵給楊廣的谥号是“炀”,這就是一個惡谥。所謂:好内遠禮曰炀,去禮遠衆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義曰炀,離德荒國曰炀。
因此給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什麼樣的谥号,便成了李世民的一件大事。對李元吉,李世民直接給了一個惡谥,叫“刺”。所謂:不思忘愛曰刺;複狠遂過曰刺;暴戾無親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樂曰刺。
也就是說李元吉壞透了,什麼忘恩負義,剛愎刻薄,暴戾無恩,不識好歹等等,簡直是死有餘辜。那麼這個惡谥恰當嗎?翻看《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等,李元吉的所作所為,的确對得起這個“刺”字。
比如,李元吉出生後由于長相太醜,被老媽給丢棄了。是侍女陳善意,偷偷救回并養育他長大。也就是說陳善意,是其養母,哪料李元吉卻把她給殺了。
李淵命他留守晉陽時,李元吉直接搞得晉陽雞飛狗跳。什麼踐踏莊稼,射殺無辜百姓取樂,大晚上不睡覺,潛入百姓家中淫人妻女等等。最終導緻了晉陽,這座李淵經營多年的老巢,被劉武周攻占。
李元吉卻在逃跑時,連個招呼都不打,帶着自己那一百多位“美女護衛隊”,便逃奔長安而來——多年後李隆基逃出長安時,也是這模樣,就帶着楊貴妃、太子等不多的人。
以至于第二天大臣上朝時紛紛詢問:皇上大哥去哪了?這叛軍都要打來了,他咋還不上朝。所以莫非這是李家人的傳統?但問題是李世民咋不這樣呢,面對二十萬突厥大軍單騎出城,跟突厥可汗談判——這膽識!必須點贊。
當然,最讓李世民憤怒的便是,李元吉對他的态度。那真是有你沒我,幾次慫恿李建成殺李世民,甚至直接就要動手了,虧得李建成發現并阻止。而究其原因,就在于李元吉也想當皇上,并認為李世民是最大的威脅。
故而他才聯手太子李建成,想先除掉李世民,然後再幹掉李建成。李淵嫡子就這麼三個,自然那時李淵再不高興,皇位也隻能傳給他!(出自《資治通鑒》)
顯然李世民給李元吉惡谥,沒啥毛病。他也最恨李元吉,玄武門之變中,李元吉用弓弦差點勒死他,是尉遲恭救下李世民,并殺掉了李元吉。所以李世民把李元吉的齊王府,賞給尉遲恭。李元吉的王妃,則被李世民霸占了——當然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三、為何不敢給李建成惡谥?
從李淵給楊廣“炀”這個惡谥就能看出,給對手惡谥,相當于封印般的效果。李世民給李元吉的“刺”也是如此。那麼李世民最大的對手李建成呢?是不是也是一個惡谥?
咱先看看《資治通鑒》裡的一件事,李世民登基後,很快大臣便把給李建成谥号這事提上日程,最終一緻認為,李建成的谥号,應該從“戾”和“靈”這兩個字中選取。
這兩個字都屬于惡谥。果然大臣是在揣摩着李世民心思辦事。哪料李世民卻一口否決,選取了“隐”這個字——這便是“隐太子”李建成的由來!
所謂隐:陷拂不成曰隐;不顯屍國曰隐;見美堅長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屍其位曰隐;違拂不成曰隐;懷情不盡曰隐;不明誤國曰隐;威德剛武曰隐。
所以“隐太子”是個平谥。那麼李世民為何不敢給李建成惡谥,他在害怕什麼?筆者認為,大緻有三點原因。
其一:兄弟感情還在。李建成比李世民大10歲左右。兄弟姐妹多的人都明白,歲數相差越大,往往感情就越好。相鄰的兄弟姐妹才容易打架。同時這也時為何李建成,太子位一直那麼穩的原因。
李世民并非一出娘胎就要奪李建成的太子位,哪怕李淵起兵後。比如霍邑之戰中,李淵和李建成一起行動,并指揮戰鬥,可惜戰況卻越來越糟糕。李世民二話沒說,帶着段志玄就沖了上去,“世民手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複戰。淵兵複振”。
李世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大将”!這些細節說明了,李世民和李建成有感情,且還很深。
還如李淵晉陽起兵後,李建成敢扔下李智雲(非一母同胞,被殺),卻帶着李元吉(一母同胞)逃亡。這說明了李建成對李世民和李元吉,那是相當愛護的。隻不過後來為了皇位才兄弟相殘。一旦勝負已定後,李世民自然對李建成,要念及兄弟情了。
其二:為了體面。倘若說兄弟情,是感情方面,那麼“體面與否”,則是理智因素了。如今的李世民已經是皇上了,代表着大唐的尊嚴,他就必須要維護大唐的體面。
漢武帝敢給兒子“戾太子”的惡谥,沒誰說啥,畢竟是父子關系。
但李世民卻不敢給哥哥李建成惡谥,因為兩人是兄弟關系。他是從哥哥手裡奪走的皇位。若真給李建成惡谥,非但不能體現出大唐氣度,自己的胸襟,反而還會被後世戳脊梁骨。
其三:李建成的功勞。這個就不必多說了,李世民連老爸李淵的功勞,都敢修改隐瞞,就更何況李建成了。
總之大唐天下,不是李世民一人打下來的,而是集合了李淵、李建成和李世民,三人之功。
再者言太子勢力,最後是被李世民吸收了許多。比如魏征、薛萬徹等,這從反方向證明了,李建成對建立大唐有功,且功勞不小。故而李世民就不敢如對李元吉一樣,太過無情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