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德縣位于陝北腹地,榆林市東南部,地貌特征為典型的峁梁狀黃土丘陵溝壑區,全縣土地總面積1853平方公裡,常住人口25.43萬人。
綏德之名始于北朝,取“綏民以德”之意。綏德上古為五龍氏地,夏商為雍州地,春秋為赤翟、白翟之地,戰國屬魏上郡,秦設上郡(為秦三十六郡之一),漢為翟國,三國兩晉時為州地,隋唐為綏州、雕陰郡,宋為綏德軍、綏德州,明為延綏鎮、綏德州,清為直隸州。1913年廢州設綏德縣,隸榆林道。1933年撤銷道制,綏德縣直屬陝西省。1944年,綏德分區增轄新成立的子洲縣。1948年,綏德分區又增轄橫山縣、鎮川縣。1949年,綏德分區改屬陝北行政公署(駐地延安)。1956年,綏德專區撤銷,1969年榆林分區專員公署(榆林專區)改稱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綏德縣屬之,一直沿襲至今。
在仰紹文化時期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素有“上郡古邑”“秦漢名邦”“天下名州”等美譽。曆史上秦長子扶蘇含冤自刎于此,留下“至今谷口泉嗚咽,猶似秦人恨李斯”的嗚咽泉村。大将軍蒙恬在此北築長城、南修直道、西拓銀川并與扶蘇長眠于此,留下“生前造就千支筆,難寫孤臣一片心”的造筆傳說。漢武大帝親率18萬鐵騎巡邊于此,飛将軍李廣曾率部駐守,并留下射虎傳說。“落雁”之貌的王昭君出塞時驚落飛雁于落雁砭村,千古才女蔡文姬于此歸漢時留給韋莊《綏州作》裡無盡的喟歎。這裡傳說是三國第一猛将呂布的誕生地,也是抗金名将韓世忠的故鄉,故有享譽天下的“米脂的婆姨綏德漢”。陳陶《隴西行》中“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道盡了古帝州的滄桑,原生态的信天遊和陝北民歌《三十裡鋪》更是讓綏德傳唱天下。
綏德是陝北革命老區,是榆林地區紅色資源最豐富、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是中央紅軍在陝北的落腳點,是陝甘甯邊區的改革試驗示範區,更是轉戰陝北和開啟解放戰争的中轉地、出發點。習仲勳同志稱綏德為“革命英才的搖籃”,齊心老人家稱綏德為“西北革命策源地”。
疏屬山文化旅遊景區位于綏德縣城,海拔893m,兩河相擁山。秦代,上郡為邊塞防禦匈奴的軍事要地,故派秦皇子扶蘇在此監軍并設府于疏屬山,扶蘇含冤自刎後埋葬于此,解放戰争時期,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設置于疏屬山上,成為指揮作戰的戰略中心,山上有秦皇子扶蘇墓及扶蘇祠、漢畫像石館、綏德警備區司令部舊址,山腳下有李子洲故居、綏德地委舊址、子洲圖書館,四周散布着獨具特色的窯洞四合院,明顯的區位優勢,豐富的旅遊資源,是文化旅遊開發的理想之地。
綠源休閑生态園區位于綏德縣崔家灣鎮蘇家圪凸村,是在開墾荒蕪土地、拓寬塬峁台地、機修寬條梯田基礎上打造的生态林系統工程和休閑度假旅遊區,是包括蘇家圪凸中心休閑旅遊觀光園區、千畝油用牡丹觀賞園區、山榆窪核桃示範園區、綠化種苗生産基地和綠源沙地紅薯種植園五大闆塊的現代化農業休閑觀光旅遊綜合體。
郭家溝,是綏德縣滿堂川鄉的一個村子,位于縣城東20公裡。郭家溝在我們榆林名氣并不大,但在全國美術界已很有名氣。早在10年前,郭家溝一位叫郭全飛的年輕人,看到一些美術院校每年都要安排畢業的學生來陝北搞寫生,而郭家溝本身又有自己獨特的自然優勢,于是将自家房屋旁進行擴建,大張旗鼓地辦起了寫生基地,管吃管住。
綏德文化廣場 陝北不僅是地理概念,更重要的是文化概念,鑲嵌于陝北文化富集地的綏德,在縣城中心位置修建了文化廣場,展示綏德文化之渾厚底蘊和蓬勃朝氣。矗立于廣場中心以石雕匠人為主體的勞動人民群聚雕像,被著名畫家、黃土畫派創始人劉文西命名為基石,并親筆題寫立碑。此“基石”二字恰好精準無誤地道出了勞動人民是江山社稷的根基;道出了勞動人民是綏德政治經濟文化的主體;道出了石雕文化是綏德民間文化的根脈。
摩崖石刻景觀稱為“秦時明月漢時關”。早有“旱碼頭”之稱的綏德,地理位置特殊,商貿業繁華,是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引得曆代騷人墨客在此留下墨寶。而綏德的石雕藝術更是源遠流長,代代相傳。曆經秦漢唐宋,于明清時期,綏德古城内遺留的人文景觀、摩崖石刻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石雕藝術品不勝枚舉。諸如秦時扶蘇監軍駐綏時“太子府”遺址、“賞月台”遺址、嗚咽泉景觀和疏屬山巅的扶蘇墓、扶蘇祠等景觀;“晉溪洞”“龍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間老鄉家保鎖娃娃的炕頭石獅獅,還有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東漢畫像石。
綏德黃土風情園位于龍灣生态區腹地,與綏德老縣城隔河相望,總規劃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裡。2010年初,縣委、縣政府啟動了“中國·綏德黃土文化風情園”項目建設,并決定用5至10年時間,将龍灣生态區建成全面展示陝北獨特文化的旅遊文化景區。黃土風情園以黃土景觀為載體,以人文曆史和民俗風情為核心,凝聚特色的曆史民俗文化,創造綏德文化的“城市客廳”,展示黃土高原的風土人情。
民謠唱道“财東房上有獸頭,樓門石獅大張口,官家挂匾栽旗杆,百姓獅子擱炕頭”。據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綏德的石獅就出現在農家的炕頭上,誰家生小孩了,就打造一個,作為孩子的保護神,拴住孩子不要從炕上掉下來。石獅是吉祥的象征。德縣城的無定河上有一座大橋,始建于1987年,長300米,寬14米,橋的兩頭各有兩個涼亭、兩對一人多高的石獅,還有雕刻精美的龍柱燈。最具特色的石橋上有1008個形态各異、栩栩如生的石獅子,因而得名千獅橋。
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位于城内疏屬山扶蘇墓側。1998年建成對外開放,為仿漢懸山式四阿頂式建築風格,由門屋、展廓、展廳三部分組成。總建築面積289平方米,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展館描述展館兩側為磚石圍牆,居中為鐵栅式大門,上為巨型橫額石雕“陝西綏德漢畫像石展覽館”,大門兩側則是石雕楹聯“貞石今留漢文化,精雕長憶古工師”。橫額與楹聯由我國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親筆題書,筆力遒勁,典雅隽秀。由大門進入,便是“天井”式的寬敞展廊,呈“回”字形,由12根赤色圓木支撐,四壁飾以玻璃鏡框,展出精選漢畫像石拓片。有伏羲、女娲等傳說故事和東漢時狩獵、歌舞、戰争等場面。這些珍貴的拓片具有民間傳統的剪紙藝術效果,形象逼真,風格獨特。
綏德城西五公裡處(五裡灣村)的大理河西側,有一座由西北向東南延伸的山,名曰合龍山。有龍伏欲騰,虎踞将撲之勢。自古以來以上就有廟,相傳廟約建于漢朝宣帝年間,供奉北極玄天上帝,時至明朝萬曆年間,村民大興修建,稱“接引寺”。1930年陝北特委先後兩次在寺廟中舉行會議,決定武功暴-動,又為此山坡上了紅色革命的聖裝。
傳統的榆林大地上,土多,沙多,石頭也多。土多,生長出土窯洞;沙多,瘋狂成大沙漠;石多,便孕育出石雕藝術。榆林的石雕之鄉在綏德。曆經秦漢唐宋,于明清時期,綏德古城内遺留的人文景觀、摩崖石刻以及民間廣泛流傳的石雕藝術品就更是不勝枚舉。諸如秦時扶蘇監軍駐綏時“太子府”遺址,“賞月台”遺址、扶蘇屈死于城南二裡許的盧家灣,遂有嗚咽泉景觀和疏屬山巅的扶蘇墓、扶蘇祠等景觀;“晉溪洞”“龍洞清流”“天下名州”等摩崖石刻;以及民間老鄉家保鎖娃娃的炕頭石獅獅,與那些深埋墓葬而被挖掘出土的東漢畫像石,足以證明石雕藝術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之所以稱之為刀刀碗饦,是因為食用碗饦之時,不使用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筷子,而是要用鐵絲捶打或者鐵片加工成的小刀。如果你坐在一個小攤前,要上一碗刀刀碗饦,定會見到老闆娘拿起碗饦,取個刀刀,橫劃幾刀,豎劃幾刀,兩三秒的工夫,一碗碗饦就被劃成了井字形的小塊。澆上兩勺特制的湯料,撒上一撮韭菜、幾絲黃瓜,喜歡吃辣的人再舀上一勺油潑辣子,一碗正宗的義合刀刀碗饦就擺在面前了。此時,紅的油潑辣子、綠的黃瓜韭菜、油亮亮的湯汁,再配上井字形的碗饦塊,實屬色、香、味俱全,誰還能忍得住不趕緊往嘴裡送上一塊呢?
綏德雪花是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的特色小吃。雪花是糕點中的珍品,有“糕點之王”的稱譽。雪花形似月餅,呈黃白色,皮酥而餡香。
在陝北,有句民謠無人不曉。那就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闆瓦窯堡的炭,四十裡鋪的羊肉面。”可見,羊肉面在當地人眼睛裡是多麼重要的飲食。代代傳唱的信天遊唱道:“米脂婆姨綏德漢,不用打問不用看。小夥子跑馬一溜風, 讨上米脂婆姨樂死人。石獅子守門鑽不進貓,綏德漢一個比一個好。”
抿節在陝北方言中讀抿節兒,所以也寫作抿尖。所用雜面系由豌豆和麥子磨合而成,調水和成軟面團,放在密布篩孔的抿節床上,用手掌抿壓而下,隻有寸長。抿節營養豐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 延安)抿節在陝北方言中讀“抿節兒”,節音兒化,所以也寫作“抿尖”。
由軟米、大棗精制而成,經植物油炸後,其味清香細膩、香甜可口。
榆林南部丘陵溝壑區屬于蘋果優生區,在海拔、土壤、日照、氣溫、降水、空氣質量等多個方面,具有發展優質山地蘋果的适宜條件和競争優勢。早在2012年,省委、省政府就認定綏德、米脂、子洲、清澗4縣為“陝西省優質蘋果生産示範基地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