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的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是元帝得道之辰。春秋時期,當時已經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宗,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關于重陽節的來曆大緻有三種說法:一、每年九月初九外出登高,可以躲避災邪。
二、道家學說,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就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為重陽,又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系茱萸目的是為了解除厄運,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三、 春秋戰國時期的齊景公,九月初九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感受秋天的奧妙,由于他每年這天他都會外出登高,故後人效仿之,逐漸形成了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有:一、吃重陽糕,又稱為菊花糕,五色糕。
二、賞菊,飲菊花酒,在魏晉時期,重陽節日氣氛漸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餘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這裡同時提到賞菊和飲酒。賞菊習俗源于菊文化,在中國古代中,菊花象征長壽。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是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三、插茱萸,登高,在唐朝就已經很普遍了,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天插茱萸或者佩戴茱萸香包可以避難消災。
登高追溯其源頭,是人們對于長壽的一種企盼,因為相信九月初九是神仙升天的日子,人們就選擇了這天登高,意圖能像那些得道成仙的人一樣,飛升入天宮。
重陽節在曆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九九諧音“久久”,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西漢時期人們就開始在此時設宴求壽。
重陽節,一個承續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民美好祝福的節日,在傳承發展中,重陽節以富有生命意蘊的節慶活動世代流傳,設宴敬老,飲宴祈壽主題逐漸和中國傳統孝道倫理相融合,成為當今重陽節活動重要主題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