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讀者想讓我講下怎麼改善濕熱,今天這篇文章就是來聊下濕熱。濕熱之所以難去除,是因為濕為粘膩污濁之物,與熱相交,彌漫三焦,阻礙氣機升降,影響髒腑功能,導緻人體出現很多症狀。
濕熱病作為一個大類,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季節性比較強,主要多發于長夏季節,就是夏末秋初,此時溫度依然很高,水氣較多,濕熱氤氲 ,故容易得病;
以脾胃為中心,彌漫周身。阻滞氣機,導緻水液代謝障礙;
出現矛盾症狀,身熱不揚,身熱面不但不紅反而淡黃,脈不數反而遲緩,口不渴或喜少熱飲,不煩燥反呆癡,大便數日不下但不燥結,舌苔白膩;
病程長,纏綿難愈。
我們今天主要從濕熱蘊結的位置來辯證看待濕熱問題,濕熱病始終以脾胃為中心,脾主運化水濕,脾不健運,濕不可能去,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不管它在哪一焦,都要考慮健脾的問題,脾的功能恢複了,運化水濕的功能好了,濕邪才能去。
濕熱在上焦
上焦濕熱是濕熱病的初期階段,濕熱之邪初犯人體,雖可直接侵入脾胃,但病位仍偏上,其證屬表,病位在肺與皮毛。由于濕與脾胃關系密切,故上焦濕熱往往兼有脾胃與肌肉之濕的見症。由于中焦之氣尚充足,雖有中焦氣機郁阻之象,但病邪主要影響脾胃之表,即四肢、肌肉而出現上焦肌表的病變。開始熱象不明顯,重在于濕,一般數日後,才有明顯的熱象。
表現:身熱不揚,惡寒重,頭身重痛,舌苔膩,脈濡而來數。
治則:辛溫宣透 ,芳香化濕。
宜用:藿香正氣散加減
濕熱在中焦
濕熱之邪侵襲中焦脾胃,濕邪阻遏,熱邪不得透發,脾胃納運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中焦濕熱由于病情複雜,治療未得要領,往往纏綿難愈,如能及時正确治療,亦常迅速霍然告愈。
濕熱病人中焦,往往熱盛陽明則惡熱汗出,濕蔽清陽則胸痞昏重,濕邪内盛則舌苔白膩,濕熱交蒸則苔黃舌紅,是濕熱病進人中期的表現,也是整個濕熱病變過程中的重點。
少陰濕熱
中焦濕熱由于病情複雜,治療未得要領,往往纏綿難愈,如能及時正确治療,亦常迅速霍然告愈。治療原則隻有一個,那就是化濕。
治則:清膽利濕
宜用:蒿芩清膽湯加減
痰濕同源
痰濕同源,故一般濕熱之證,大多兼痰。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中焦濕熱蘊蒸成濕,可以上蒸于肺,出現咳嗽痰多,咳吐不爽。
治則:宣暢氣機,清利濕熱
宜用:三仁湯
濕熱在下焦
濕熱侵及下焦大腸或膀胱等處,以小便淋漓灼痛或癃閉、大便腥臭稀溏或秘結、小腹脹痛,或帶下黃白而腥臭、身熱口渴、身重疲乏、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等為常見臨床表現的病證。
大腸濕熱
表現: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幹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治則:清大腸濕熱,解毒
宜用:葛根芩連湯加減
膀胱濕熱
表現: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幹,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利濕
宜用:八正散加減
胞宮濕熱
表現:頭痛目赤,脅痛口苦,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陰腫陰癢,筋痿陰汗,小便短黃、或淋濁,舌苔黃膩。
治則:清熱化濕。
宜用:二妙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濕熱互結,如油入面,很難分離,熱多數依附在濕邪之上,濕不去則熱不清,所以祛濕是清熱的基礎,當然也要權衡濕和熱的輕重,調整祛濕和清熱用藥的比例,多數的情況下,溫陽健脾祛濕是治療濕熱的基礎,在此基礎之上,再适當的應用清熱的藥物,方為上策。在具體改善過程中需要辯證清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