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5 20:00:23

高中生活,簡單而又充實

每晚的晚自習後,小編将陪你

複習今天的地理知識,珍惜今天最後的學習時光

全文約1400字,大約需要2分鐘。


一、大氣環流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1

圖1 理想狀況下的熱力環流

1. 大氣環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規律的大氣運動,統稱為大氣環流。

2. 形成原因

(1)地球上不同緯度的地區,受到的太陽輻射不同。

(2)太陽輻射不同,大氣會産生熱量差異,驅使着大氣不斷地運動、輸送和交換熱量。

3. 例題

題目:如上圖所示,假設地球表面是十分光滑的,不考慮地轉偏向力(地球自轉慣性力)的影響,空氣會怎樣運動呢?

解答技巧:從赤道向兩極分析,記住三個要點: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空氣不停的由高壓(聚集區)向低壓(稀疏區)流動。

解答:(1)赤道地區天氣炎熱,空氣受熱上升。

(2)兩極地區氣候寒冷,空氣受冷下沉。

(3)地球表面,赤道地區由于空氣上升,地面的空氣稀疏,氣壓小;兩極地區空氣下沉,地面的空氣聚集,氣壓大;因此在地面,空氣由氣壓大的兩極,流向氣壓小的赤道。

(4)高空中,赤道地區由于空氣受熱上升,在高空中聚集,氣壓大;兩極地區高空中的空氣下沉了,高空剩餘的空氣稀疏,氣壓小;因此在高空,空氣由氣壓大的赤道,流向氣壓小的兩極。


二、氣壓帶與風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2

圖2氣壓帶和風帶

1. 氣壓帶與風帶的個數與分布

地球上共有7個氣壓帶,6個風帶,以赤道為對稱軸,它們分别是:

(1)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北)、副熱帶高氣壓帶(南)、副極地低氣壓帶(北)、副極地低氣壓帶(南)、極地高氣壓帶(北)、極地高氣壓帶(南)

(2)東北信風、東南信風、盛行西風(北)、盛行西風(南)、極地東風(北)、極地東風(南)

規律:7個氣壓帶關于赤道對稱,而6個風帶也近似的對稱,便于記憶。

2. 形成原因歸納(以北半球為例)

(1)赤道低氣壓帶:0°附近。赤道地區天氣炎熱,地面的空氣在陽光的劇烈照射下,受熱上升。此時,地面的空氣稀疏,形成赤道低氣壓帶,空氣聚集在了高空。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3

圖3 赤道低氣壓帶

(2)副熱帶高氣壓帶:30°N附近。赤道高空的空氣越積聚越多,因此需要向南北兩側擴散。在北半球,赤道上空的空氣一開始往北走,就會受到向右的自轉偏向力的影響,往右偏轉,最後在大約30°N的地方,完全偏轉的平行于了30°N緯線,空氣不斷地在高空積聚,下沉到地面,地面便産生了副熱帶高氣壓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4

圖4 副熱帶高氣壓帶

副熱帶高氣壓帶地地面空氣聚集,便會向南北方向流動。向南邊流動時,向右偏轉,形成了東北信風;向北邊流動時,同樣向右偏轉,形成了盛行西風。

(3)副極地低氣壓帶:60°N附近。盛行西風時從南面吹過來的,比較溫暖輕盈。在向北流動時,空氣越來越冷,輕盈溫暖地盛行西風便隻能浮在寒冷地氣流上,一邊上升,一邊前進,這邊叫做“爬升”。爬升後,地面地空氣慢慢稀疏,這便是副極地低氣壓帶。

(4)極地高氣壓帶:南北極地區。南北極地空氣十分寒冷,空氣經常下沉,在地面聚集,形成了極地高氣壓帶。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5

圖5 極地高氣壓帶

地面的空氣聚集過多,便向周邊地區流動,同時一開始流動就要向右偏轉(地轉偏向力),形成了極地東風。


三、例題

高一地理必修一氣壓帶和風帶(高中地理必修一2.2)6

圖6 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

題目:

(1)判斷A、B、C分别是哪個季節?

分析:首先找到長條中間的0°,是赤道。那麼太陽直射在赤道,就是春、秋季;直射赤道北面,就是北半球的夏季,直射赤道南面,就是北半球的冬季。

答:A是北半球的冬季,B是春、秋季,C是北半球的夏季。

(2)7個氣壓帶,和6個風帶,是怎樣随着太陽直射點而移動的?

分析:找規律,我們發現,太陽從第一幅圖到第三幅圖,是在慢慢的向北跑,也就是從北半球的冬季到了夏季。與此同時,氣壓帶和風帶也随着太陽一起,向北移動。

答:氣壓帶和風帶,随着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它們便向北;向南移動,它們便向南。


小編簡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2013級本科,南京大學自然地理學2017級在讀研究生,考取了高中地理教師資格證,5年的高中地理家教經驗。

術業有專攻,希望小編可以幫助到同學們。

明晚,不見不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