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位于廣東深圳福田區華強北的華為專賣店。圖/IC photo
近日,華為發布《2021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華為的19.5萬員工中,30歲至50歲占比多達70%,30歲以下為28%,50歲以上為2%。這些内部數據一披露,華為迅速上了熱搜,有網友調侃:“說好的35歲職場天花闆呢?”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科技公司主要是35歲以下的員工,“某某過了35歲就被解聘了”的新聞并不少見。因而,近年來輿論場時常出現有關“35歲職場天花闆”“職場中年危機”的探讨。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部分人對職場的認識以及職業發展規劃。
我國部分用人單位在招聘、用人時,确實存在年齡歧視的問題,這需要引起重視并加以治理。但是,對年齡歧視也不宜過于誇大為整體社會存在“35歲職場天花闆”,這會産生一種誤解,誤導年輕人把35歲作為職業發展頂點來規劃職場發展,催生浮躁與急功近利。
針對中年就業難問題,近年來的全國兩會上,均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取消35歲“招聘紅線”,給35歲以上求職者平等的就業與發展機會。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确提出,“堅決防止和糾正性别、年齡、學曆等就業歧視,大力營造公平就業環境”。
現實中,一些年齡在35歲左右的職場人員,或因工作業績不理想,或企業業務調整而被解聘,失去工作後,再就業又遭遇35歲“招聘紅線”,職業發展和生活由此陷入困境。治理就業中的年齡歧視,就是為了解決這類人員所面臨的困境,也是為用人單位優化人才隊伍、求職者自主選擇創造良好的環境。
華為2021年全球員工年齡比例中,30歲至50歲占比70%,30歲以下占比28%,50歲以上為2%。圖/華為官網
雖然35歲“招聘紅線”在部分用人單位現實存在,但不能由此認為職場隻是35歲以下人員的天下。
現實中那些業績表現優秀的人才,也不可能隻因為到了35歲,就被用人單位“優化掉”,他們會逐漸成長為高級技術或管理人才。從華為此次披露的數據中,也可知30歲至50歲年齡段的員工才是其骨幹中堅力量。
另外,年齡超過35歲,在職場上受到“獵頭”青睐的比比皆是。說到底,用人單位招聘、使用人才,最為看重的還是員工能否為單位作出貢獻,這對于面向市場競争的企業來說,尤是如此。
而将35歲視為職場“天花闆”的一些年輕人看來,認為在35歲就要達到職業與事業的頂峰,并以此來規劃職業發展。于是,職場中出現大量“早跳族”,在一個單位一兩年沒有晉升,便想着跳槽。
這也給不少年輕人帶來職場焦慮,總想着快速獲得職業和事業的成功。受此快速成功學等因素蠱惑,一些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也更容易誤入歧途。
事實上,想要獲得穩健的職業發展,最為重要的是,持續提升自己的職業競争力。
我國正在構建終身學習社會,這也要求每個在不同單位不同職位的從業者,要堅持學習,不斷随社會、行業、用人單位的發展,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自己的能力。
所謂職場的“天花闆”,可能會受一些年齡等外部因素影響,但最終還是由自己的努力、能力決定的。華為30歲以下員工僅28%、30歲至50歲占比多達70%,這一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
更何況,沒有一個用人單位會确保員工終身就業。也因此,員工應該有提高自身能力的緊迫感和主動性,從而讓自己擁有終身就業能力,别讓“能力”成了限制自己職場發展的“天花闆”,才是關鍵。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趙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