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宇
前言:郭聖通的弟弟郭況為人小心謹慎,深得劉秀的喜愛。在郭況十六歲那年,就被封為黃門侍郎。建武二年,姐姐郭聖通被立為皇後,外甥劉彊當了皇太子,郭況也被封為綿蠻侯。如果按照這樣的局面繼續發展下去,劉秀百年之後,太子劉彊繼位,郭聖通就是皇太後,國舅郭況很可能會以外戚的身份輔政。可惜曆史并沒有按照郭聖通家族所預想的方向發展。
郭聖通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建武四年(公元28年),陰麗華“生顯宗于元氏(地名)”。顯宗就是後來的漢明帝劉莊(原名劉陽)。
又據《後漢書·顯宗孝明帝紀》記載,“帝(劉陽)生而豐下,十歲能通《春秋》,光武奇之。”
由此可知,劉陽小的時候就深得劉秀賞識。
據《資治通鑒》記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推行度田,他看到陳留郡的文牍上寫着:“颍川、弘農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劉秀問吏員,吏員謊稱文牍是大街上撿的。“帝怒”。這時,十二歲的東海公劉陽告訴劉秀:“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劉秀派人去找該吏員調查,和劉陽推測的一模一樣。
這件事讓劉秀發現劉陽是一個治國理政的好苗子。
在劉秀的眼中,劉陽無疑是最合适的皇位繼承者。但合适歸合适,因為合适而改立其為太子是不現實的。
一是現在的太子劉彊無過;二是劉彊的母親是郭皇後,其屬于嫡長子;劉陽是皇四子,而且屬于庶出。
嫡長子繼承制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廢長立幼曆來被視為大忌。劉秀又是推崇儒學之人,僅僅因為劉陽有才幹,還不足以讓其去觸動嫡長子繼承制。
可是有一件事讓劉秀最終下定了換太子的決心。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郭況因為是皇後的弟弟所以地位顯赫,其“賓客輻湊”,“恭謙下士,頗得聲譽”。
劉秀對郭況的這些事怎麼看?
劉秀很清楚,東漢的前朝是新朝。新朝是怎麼建立的?
王莽取代西漢建立的。
王莽在取代西漢之前是個什麼樣子?
王莽屬于西漢時期的外戚、權臣,在其沒有成為權臣之前“振施賓客”、“收贍名士”,在統治階級上層有很高的名望,可謂追随者很多,勢力很強。
由此,在劉秀看來,外戚郭況的所作所為,很像成為權臣之前的王莽。而且郭況還一個王莽所不具備的優勢,就是其母親來自劉氏皇族,其身體裡流淌着漢朝皇室的血液。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複誰知?”劉秀擔心的正是自己百年之後,郭況會不會以外戚的身份成為下一個權臣,進而重演王莽代漢的曆史。
劉秀
随着國家逐漸由戰争走向和平,東漢政權逐漸日趨穩定,郭氏家族對劉秀的重要性逐漸不如從前,劉秀決定換個人家取代郭家的位置。誰家啊?
陰麗華家族。為什麼是陰家?
首先,陰家是南陽新野人,并不像河北郭家那樣有劉氏皇族的血統。所以,其政治影響力相對較弱,對皇權的威懾相對較低。
更重要的是,陰家兄弟不似郭況。咱們先聊陰麗華同父異母的哥哥陰識。
據《後漢書·陰識傳》記載,建武二年,因為陰識立了軍功,劉秀要對其增封。結果,陰識叩頭推讓說:“天下初定,将帥有功者衆,臣因為是陰貴人的哥哥,仍加爵邑,不可以示天下。”劉秀對陰識一頓誇獎,讓他當關都尉,負責鎮守函谷關。
再說陰麗華的同母弟陰興與陰就。
據《後漢書·陰興傳》記載,陰興“雖好施接賓,然門無俠客。”建武九年,陰興當侍中,被賜爵為關内侯。當劉秀想把關内侯的绶帶賜給他時,陰興堅決推辭,并稱自己沒有戰功,而且陰家已有數人被授爵封土,因為皇帝與貴人陰麗華的原因,自己富貴已極,不可複加。劉秀對陰興十分贊賞,遂其所願。受陰興的影響,其姐姐陰麗華也不為自己的宗親求位。
《後漢書·陰就傳》記載:陰就“善談論,朝臣莫及,然性剛傲,不得衆譽。”
在劉秀看來,陰識、陰興兄弟為人謙讓,沒有野心,不戀權;陰就雖然“善談論”,“性剛傲”,但他有個讓劉秀“喜歡”的地方,就是此人“不得衆譽”,不像郭況那樣“頗得聲譽”。盡管陰就缺點突出,但其威望不行,号召力有限,興不起大浪。所以,像陰識、陰興、陰就這樣的外戚對皇權的威脅相對較小,讓陰家取代郭家對穩定劉氏皇族的江山有利。
陰麗華
如果要讓陰家取代郭家的位置,就意味着皇位的接班人要由現在的皇太子劉彊換成劉陽。可換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來直接換太子,必然會觸碰嫡長子繼承制;二來皇太子劉彊目前沒有過錯。
虎毒不食子啊!劉秀不忍心設計去害劉彊。而且如果貿然去換太子,很可能引發統治集團内部的分裂。這讓劉秀怎麼辦呢?
辦法是先換皇後,再換太子。
劉秀與郭聖通最初感情很好,但有的事情是會變化的。因為劉秀對郭況的忌憚,導緻了其對郭聖通感情的淡化。郭聖通因為劉秀不像當初一樣寵着自己,而且她還找不出原因,就對劉秀心懷不滿(後以寵稍衰,數懷怨怼)。這樣一來,二人的夫妻感情就出現了裂痕。
據《後漢書·皇後紀》記載,建武十七年,劉秀廢皇後郭聖通而立貴人陰麗華為皇後,并诏令三公講道:“(郭後)既無《關雎》之德,而有呂、霍之風,豈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說的就是擔心自己百年之後,郭氏家族會外戚專權。
陰麗華當上皇後之後,情勢就發生變化,劉陽就由原來庶出皇四子,變成了嫡長子。由此,劉陽當太子就符合了嫡長子繼承制。那麼此時的太子劉彊有何反應呢?
據《後漢書》和《資治通鑒》記載,郭後被廢使太子劉彊内心不安。劉彊屢次通過他人向劉秀轉達願意辭去太子之位,降為藩王的想法。劉秀“不忍”,過了幾年才回複他。建武十九年六月,劉秀下诏:“《春秋》之義,立子以貴。東海王陽,皇後之子,宜承大統。皇太子彊,崇執謙退,願備籓國,父子之情,重久違之。其以彊為東海王,立陽為皇太子,改名莊。”
說到這裡,有人會問,郭後被廢之後,太子劉彊已經不是嫡長子了,劉秀為什麼沒有馬上改立太子呢?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了劉秀說過的一句話:“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說的是劉秀在做事情時,善于運用“柔道”,以此來減少矛盾,減少傷害。所以,劉秀在等,等太子劉彊知難而退,主動讓位。而劉彊提出讓位之後,劉秀又“不忍”,“遲回者數歲”,以此來減少謗議,降低矛盾指數,盡可能地存續親情。
太子劉彊
劉秀運用政治謀略成功換掉了皇後郭聖通和太子劉彊,他是如何對待原太子劉彊與郭氏家族的人呢?
(一)廢後郭聖通
郭皇後被廢之後,她的兒子劉輔被封為中山王,常山郡被劃入中山國。郭聖通被封為中山王太後。建武二十年,中山王劉輔又被徙封沛王,郭聖通為沛太後。建武二十六年,郭聖通的母親去世,劉秀親臨送葬,将郭昌(郭聖通父親)的靈柩遷來與郭母合葬,追贈郭昌陽安侯印绶,谥号思侯。建武二十八年,郭聖通去世,葬于北芒。
由此可見,劉秀與郭聖通夫妻感情還是很深的。
(二)國舅爺郭況
郭皇後被廢之後,其弟郭況被封為安陽侯,徙封“大國”。建武二十年,郭況當上了大鴻胪。劉秀多次召集“公卿諸侯親家”去郭況家舉辦宴會,“賞賜金錢缣帛,豐盛莫比”。在京師,郭況家是出了名的大款,被稱為“金穴”。
劉秀為什麼如此厚待郭況?
劉秀不想通過殺掉郭況來為太子劉莊掃除障礙,他是個重感情的人。但是劉秀有自己的底線,就是郭況将來不能威脅皇權,所以他想通過給其地位和金錢,讓郭況沉迷于此,知足而止。這是劉秀的策略,也是給郭況指了一條活路。
值得一提的是,劉秀去世之後,劉莊即位,郭況有了新的政治價值。《後漢書·皇後傳》記載:“顯宗(劉莊)即位,況(郭況)與帝舅陰識、陰就并為特進,教授賞賜,恩寵俱渥。禮待陰、郭,每事必均。永平二年,況卒,贈賜甚厚,帝親自臨喪,谥曰節侯,子璜嗣。”
由此可見,在顯宗朝,郭況又成為皇帝劉莊手中限制外戚陰氏家族權力膨脹的政治工具。
(三)原太子劉彊
《後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建武)二十八年春正月己巳,徙魯王興(劉興)為北海王,以魯國益東海。賜東海王彊虎贲、旄頭、鐘虡之樂。”
這個記載透漏了兩個信息:
一是劉彊“讓出”太子之位後,被封為東海王。東海王是太子劉莊之前的爵位。劉秀讓劉彊當東海王,意在昭示衆人原太子劉彊仍然是他的好兒子,别人不要落井下石。
二是劉秀擴大了東海王劉彊的封地,并給其豐厚的賞賜,意在讓劉彊離開太子之位後,仍能享受到“榮華富貴”。
有人常說:“無情最是帝王家!”漢武帝做過殺鈎弋夫人而立太子的慘劇,唐太宗發動過手足相殘的玄武門之變。與漢武帝、唐太宗相比,劉秀與他們的相同點在于江山永遠是第一位的,但作為一名高情商且務實的政治家,劉秀又是一位相對很重親情、很重感情的人,其以沒有血雨腥風的柔道手段既實現了儲君的更替,又維護了皇權的安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