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更正一下:前天(昨天的文章被和諧了,沒通過)的文章《中國各省一個特色水果,那釣魚島的特色水果是什麼呢?》裡打錯遼甯的甯字,再次向遼甯人民道歉,向我小學語文老師道歉,不過也沒辦法,到現在我也沒學會L和N的區别,憋教我,反正我也學不會;另外呢,吉林的代表水果,大家一緻推薦是:蘋果梨,吉林特有,全票當選,備選的是菇娘果;浙江的代表水果,很多朋友推薦的是楊梅,大有取代草莓成為翹楚的勢頭;很多地理科代表發問說,為啥子把香港和澳門遺漏了?還真的不是忘記,我都把他們劃到廣東了(他們被拐賣之前也确實是屬于廣東的哈),再加之他們外出很多年,也沒有時間和地兒種水果,更别說特産了,還是好好吃我們提供的高品質水果吧,你覺得呢。
今天來個懷舊的80主題,看看号稱神奇的80一代,我們的暑假生活,忍住!
本想對比一下現在學生的暑假生活,想想還是算了,不然顯得我有多迂腐一樣;我不知道現在的小朋友長大後能否記起自己的童年,至少我們這一代(就是号稱頹廢的80後)有很多始終都磨滅不掉的記憶,特别是生在那個大山的農村娃,估計有兩件事是我們所有暑假生活的核心作業:割豬草和放牛。
放牛
到現在,我都有這種錯覺:就是農村的夏天天亮得特别早,五六點鐘父母都已經下地了,所以我們也都會被吼起來去放牛,放牛地點都是比較固定的幾個山坡,暑假放牛的都是村裡的娃,所以在一起是相當多的玩法,鬥雞的、跳繩的、丢沙包的等等,一句話:怎麼開心怎麼玩,還不用擔心牛會跑掉:因為我們都會把牛栓在一塊有草的地方,讓牛自食其力,為此我們也沒少挨打,因為牛有沒有吃飽,回家父母一看就知道了,輕則就一頓XX惡罵,重則狂風暴雨一頓暴打(插一句:我們這一代,父母其實是沒什麼耐心給我們講道理的,“棍棒底下出好人”,是他們的治兒名言,以至于到現在,我家毛毛蟲不聽話,我都想揍她一頓)噓......跑題了!
作為有着将近20多年放牛經驗的資深人士,給你們權威普及一下:“牧童騎黃牛”是非常不對的,你們也千萬别嘗試,小心摔死你;牛呢,一般分為水牛和黃牛,水牛,性子慢,力氣大,适合耕田;黃牛,性子急,力氣一般,适合犁地,所以真正用來騎的其實是慢性子的水牛,黃牛一般是不能騎的,而且能騎的水牛,也要看你和它的熟悉程度,不是自己家的水牛,也千萬别去騎,危險指數同樣五顆星。
割豬草
說到這個,我終于知道為什麼小時候吃的豬肉那麼好吃了,因為那時候,農村的溫飽問題基本都沒有完全解決,就是說:人都吃不飽,更别說有糧食喂豬了,所以那時候的豬,基本都是吃50%野菜 20%南瓜 20%紅薯 10%洗碗水;而這50%的野菜就是我們去山坡野地割回來的豬草
所謂的豬草,就是指豬能吃的野草,厄......現在想想也是很神奇:我當時就怎麼知道豬它能吃什麼呢?其實,一般的豬草也就是在莊稼地裡長的那些草,以及各種莊稼葉子,野坡上的大部分草,豬還是不吃滴。那時候一頭豬養一年都是小小個,那像現在三四個月,蹭蹭蹭,三四百斤的肥豬就出欄了,還好我現在不怎麼吃豬肉。
山坡還在
柴樹正歡
累了晚霞
和那年暑假的放牛娃
歲月匆匆
落紅散盡
瘦了季節
卻濃了對你的依戀
————緻80年代的放牛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