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孤獨,許多人都覺得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會覺得隻有把孤獨趕跑才能生活得幸福快樂,其實孤獨沒有那麼可令人不爽。
題主給出的熱門上榜的孤獨級别與《國際孤獨等級表》大同小異,隻是排序方式有點不同。
許多人把孤獨寂寞連在了一起。其實孤獨是表明"一個人"的一種外在狀态,而寂寞更多的則是内心的感受,兩者差别在于心境。
每個人都要孤獨終老。有的人一孤單就感覺寂寞。有的人覺得自己曆來都是一個人在世界上生活,習慣了孤獨,雖然孤單但并不孤獨寂寞。
心的孤獨才是最極端的孤獨,這種孤獨甚至會讓有的人放棄一切,甚至生命。有的人卻能享受其間、自然面對。
有書君覺得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習慣的人對于孤獨的接受程度不同。
1、年齡不同接受孤獨的能力不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種狀态,很難發生在年輕人身上。
《國際孤獨等級表》上十個孤獨等級,給人感覺級别很高,但這是針對喜歡熱鬧的年輕人而言。對中年人來說不見得級别有多高,對于老年人來說就隻能算是低級别的。
年輕人朝氣勃勃,正是喜歡呼朋引伴的時期。而心理成熟的中年人會沉靜在自己的世界中生活。
老年人比中年人更能享受孤獨,老年人的生活狀态早已經适應了孤獨的局面。
對有書君來說:"一個人去海邊看海、一個人逛公園、一個人搬家、一個人遠行、一個人默默離開",都不是什麼問題,甚至還樂在其中,享受孤獨的生活。
因為我的心已經老了,根本不會像年輕人一樣"為賦新詩強說愁"。
人到底能承受多少孤獨呢?1954年,美國在年輕人中做了一項實驗。
該實驗以每天20美元的報酬(在當時是很高的金額)雇用了一批學生作為被測試者。盡管報酬很高,卻幾乎沒有人能在這項孤獨實驗中忍耐三天以上。
最初的8個小時好歹還能撐住,之後,有的學生就吹起了口哨或者自言自語,有點煩躁不安了。
在這種狀态下,實驗結束後讓參與者做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會頻頻出錯,精神集中不起來。實驗後得需要3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回到原來的正常狀态。
年輕人是愛聚集相伴的年齡段,大多數人單獨做事時都會覺得孤獨。所以上個廁所、逛個超市都需要約人一起行動。
而對老人來說"一個人過春節"會比較難,特别是對于有孩子的老人來說應該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孩子回不了家他們也沒有辦法。
雖然老人接受孤獨的能力比較強大,但老人有老人的孤獨,希望孩子能夠做好解釋、安撫和陪伴的事項。
2、職業不同承受孤獨的狀态不同
有人認為孤獨的經曆是上天對自己的不公,等他在孤獨中成長成熟起來後,就知道感謝孤獨了。
傳統文化的說的"五十知天命",是說到了這個年齡階段,每個人的生活都基本定型,會是什麼樣子自己已經了然于心,不會再對抗天道不公,也就能順其自然,接受命運安排。
"一個人喝酒、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對着鏡子說話",對有書君而言,沒有這些需要。而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飛鳥集》中"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卻曾經引發過自己的共鳴。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卻還得故意裝做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而是面對愛你的人,用冷漠的心,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有些孤獨是在時間上的,會成為過去,有些孤獨是空間上的,有些孤獨則是人心與人心的距離。喜歡孤獨的人更看重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通和真誠的交流。
到了知天命的年齡,許多孤獨表中的事情,沒有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孤獨,有時候并不是心靈上的無依無靠,有時候僅僅是一個人的安靜獨處,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孤獨的反義詞是熱鬧,忍受孤獨就是在習慣安靜的生活方式。
比如那些獨身攀岩的登山家,以及一個人周遊世界的快艇手等冒險家們,稱得上是終級孤獨者。再比如那些常年做學問研究的人們,他們隻是覺得時間不夠用,那有機會感受孤獨。
現在的全職媽媽除了接送孩子、買菜做飯,也都是自己宅在家裡,許多退休的人如果不幫着帶孩子,除了有時候外出旅遊,也主要是宅在家裡。
過去的人們,因為生活上物質匮乏不得不走出家門去讨生活,現在的人們生活條件大大改善,給宅在家裡的人們準備了充分的條件。
冰箱,可以長期貯存食物,電視、可以看電影電視劇,網絡,可以了解外面世界發生的事情,不出門也不會落伍。
不出門也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與他人聯絡,一個人宅在家裡并不等于孤獨。事實上許多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人,有思想的人是利用孤獨讓自己有時間來沉澱。
鮑爾萊說:"一個人成熟的标志,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于别人而言毫無意義。"
對于有書君來說,沒有對"一個人去遊樂園"的需要。可能這個難度對有些人屬于高級别的,畢竟遊樂園裡充滿了歡聲笑語,一個人孤零零去那裡,确實需要很大的勇氣。
生活中,不得不面對自己時,習慣了獨來獨往的人都會一個人去超市、看電影、逛公園,更不用說享受孤獨的特立獨行者,他們享受孤獨與自己同在,沒覺得不快樂。
人一旦習慣了孤獨,能享受孤獨,那麼孤獨也不再是孤獨,便能安心過好自己的生活。
3、習慣不同認可孤獨的程度不同
泰戈爾說: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
現代人應該正視孤獨,理解孤獨。要懂得孤獨才是我們最原始的狀态,也隻有正視孤獨,我們才會得到成長。
人生的長河裡,孤獨是每個人必然的經曆。一個人赤條條來去無牽挂,大家都在這個世界上孤獨着,就看你能不能享受孤獨,對于孤獨沒必要太矯情。
因為性格不同,在生活中對孤獨的感受不同,行事風格不同,對孤獨的理解有不同,接受孤獨的程度也就不同。
對有書君來說,也會把"一個人看病做手術"作為孤獨的最高級别。是因為醫院是個特殊的環境。陌生的環境會讓人産生孤獨感,環境的陌生感會延伸到心靈的孤獨。
而且一般人都會有這樣的心理:人在生病的時候最脆弱,這個時候也最容易胡思亂想,會傷春悲秋、多愁善感,内心渴望有人陪伴,有人可以依靠。
如果一個人生病了,需要去醫院看病做手術,此時心情還是會很失落。但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情況下,許多人也會選擇自己去面對,不然還能怎麼辦,需要治病就自己去,這是自我照顧的能力。
看上去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孤獨得多,但是内向的人更容易接受孤獨,也更容易适應一個人的環境。雖然有的人是不得不去承受孤獨,沒人願意主動去承受孤獨。
《奇葩說》裡有句話說:比一個人孤獨終老更難過的,是跟那個讓自己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有書君認為孤獨要有度,并不是越孤獨越好。人不要脫離社會,要能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能享受極緻的狂歡,也能享受清醒的孤獨的人,更能平靜地對待日常生活。
孤獨隻是個人的選擇,内心強大的人,孤獨又能奈我何?對喜歡孤獨的人來說,沒有驚喜也沒有意外,心中無欲天地寬,不也挺好的嗎!
也許你還會喜歡以下内容:
習慣性抖腿暗示了什麼性格心理?
農村老話說的:“頭發硬而粗,一生好辛苦”,有道理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