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英特爾evo續航

英特爾evo續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3:42:59

[PConline 雜談]随着數字生活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通過使用電子設備來提高自己生産力與生産效率的人們成為了如今戰鬥在社會發展前端的精英,電子與光子飛速地運轉下,我們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網絡成為了人們進行數據傳遞的中心、計算成為了如今生産力的核心,越來越多使用雲服務和重度數字辦公的場景進入到了現代都市工作與項目管理的流程中,這一切,都揭示了賽博時代的全面到來。

而于此同時,卡頓又響應速度遲緩,或是續航僅有三小時的筆記本,也開始越來越難以滿足這些人對效率與生産力的追求,對于優秀筆記本體驗的渴望,成為了他們當下的心願。

英特爾evo續航(秒速開機快如閃電)1

“是不是想要流暢體驗,就必須得上遊戲本和台式機了?那麼沉我不想帶啊!”“續航九小時?那得多大的電池?你肯定是在騙我!”

别擔心,市場上各家輕薄本的情況各異,有時候你還會碰上奸商坑你,這才導緻了參差不齊的使用體驗——而現在,你卻有機會擁有一個英特爾Evo 平台認證保障的筆記本使用體驗!在我們此前評測過的基于英特爾Evo平台設計的筆記本裡,它們都無一例外地維持了1秒開機、九小時以上續航成績的表現,流暢得讓人感動。

難道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真的應用了什麼黑科技嗎?

為什麼英特爾Evo平台這麼“香”?

作為雅典娜計劃的延續,英特爾Evo 平台計劃是英特爾在研究了人們日常使用筆記本習慣後推出的一套認證體系,它涵蓋了對于筆記本網絡體驗、産品便攜性、拓展性等軟性體驗指标的考核,并同時對系統響應速度、專業軟件體驗以及續航表現等硬性指标同樣有着嚴苛的篩選。

事實上,如果沒能完全滿足認證條件的話,一款筆記本就算被誇得再好,也是無法得到英特爾Evo平台計劃認可的。

1.使用電池供電時,筆記本應保持始終如一的流暢體驗。2.如果筆記本進入待機休眠狀态,應能在1 秒内重新喚醒。3.配備全高清顯示屏的筆記本,應能維持9小時或更長的續航能力。4.支持快充,在配備全高清顯示屏的筆記本電腦上,應實現充電半小時,使用4小時以上的續航體驗。

要知道英特爾是如何制定這些規範的,還要從雅典娜計劃說起——作為英特爾的一項長期計劃,雅典娜計劃旨在打造引領未來的出色筆記本體驗和外形,它确立了以體驗為中心的評估框架,如今的英特爾Evo 平台對筆記本的要求,就是在這一指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們都專注于真實環境中的工作任務,以保證用戶在實際使用中的真實體驗。

英特爾evo續航(秒速開機快如閃電)2

不過,既然是雅典娜計劃的延續,英特爾 Evo平台自然也有自己更進一步的要求——不僅它的測量方法更為貼近真實使用場景,對于本地和雲端任務之間交互能力的評估也會更進一步。

面對如今數字商務生活快節奏、多線程并行進展的特點,都市精英人群們同時登錄多個雲帳戶,同時啟用Chrome、Zoom等配套應用的使用習慣、以及重度高負荷的工作強度,都是英特爾如今關注的重點。

對于用戶使用習慣的發展、變化,以及對生産力高效輸出越來越強的需求,專注于技術改善體驗的英特爾,是不會放置不顧的——技術,還是要以人為本才對嘛!

因而,不僅所有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的筆記本電腦都将搭載采用英特爾銳炬Xe顯卡的第十一代智能英特爾酷睿i7或 i5 處理器,它們還都必須要擁有包括Thunderbolt 4 和英特爾Wi-Fi 6 (Gig )等技術的加持,以保證用戶溝通協作、高效處理的生活需求。而對于筆記本測試的指标,英特爾也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負載要求,如今他們對于測試任務的數量,已經從曾經的15個任務,提升到了25個任務——這樣才能确保筆記本在真實使用環境中,真的能夠提供廠商所承諾的體驗與技術。

比如說對于響應速度的測試,就是通過衡量高端筆記本在Windows中運行包括Google Chrome、Google G-Suite、Microsoft Office 365和 Zoom等軟件進行25個工作任務速度的測試實現的,通過評估設備在運行多款雲端和本地應用時的性能,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才實現了前面所言的優秀實際使用體驗。

每項測試都需要多次進行,而每台筆記本也都必須在15次測試中至少通過12次才行

而為了保證在常見使用情景中筆記本的續航表現,英特爾還對連接802.11無線網絡、屏幕亮度在250尼特水平的筆記本進行了實際情景測試(測試項目同響應速度測試的一緻),以測量其電池耗盡100%電量所需的時間。

諸如此類的測試有很多,并且,作為配套措施,英特爾還向合作夥伴發布了其自動化測試工具,用于評估、調整和改進他們的筆記本電腦設計——通過衡量在真實環境下筆記本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評估設備保持一緻性能和電池續航時間的可能,英特爾Evo 平台嚴格的測試很快就篩選出了一批值得信賴的筆記本。

多重保障之下,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自然就有了優秀的使用體驗,這對于解決用戶實際生活中的種種痛點都是意義深遠的。

想要了解測試細節的朋友們可以點這裡了解~

體驗的核心,離不開技術

當然,沒有硬實力,說體驗不就跟畫大餅一樣了嘛!英特爾Evo 平台實現流暢體驗的背後,是繞不開技術的核心支持的,所以你也可以說英特爾Evo平台是有“黑科技”助力加持的。

十一代酷睿首先,優秀的響應速度自然是離不開處理器高效數據處理能力保障的, 借助Willow Cove微架構以及SuperFin技術,全新的十一代酷睿Tiger Lake處理器在此前10nm Ice Lake十代酷睿處理器集成的Sunny Cove架構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強化。它不僅實現了最高将近5GHz的睿頻,還對DDR4-3200内存進行了支持,相較上一代酷睿,其處理器性能提升了約24% ,再加上高達約5倍的AI性能加速提升,這些都為筆記本工作和使用當中的快速響應打下了基礎——而且如今拿輕薄本做創意設計類工作也不再是夢想了!

“核顯做設計頂得住?”你或許會說。

但十一代酷睿所搭載的英特爾銳炬Xe顯卡借助高擴展性的Xe圖形架構及與CPU直接高效的數據傳輸,成功地給輕薄本帶來了獨顯級别的性能輸出, 強勁的顯卡性能加上高分辨率高色域水平屏幕,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對于精英設計師與内容創作的大師們而言,就意味着流暢的設計軟件操作體驗與高效準确的工作流,可以盡享4K視頻剪輯、渲染與觀看時逼真的色彩呈現與豐富的細節表現。

英特爾evo續航(秒速開機快如閃電)3

沒有它們,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就少了一大亮點。

Thunderbolt4

而作為下一代傳輸解決方案,Thunderbolt 4同Thunderbolt一樣,它不僅能用來傳輸數據、輸出視頻信号,還同時能作為供電接口使用。在這項技術的加持下,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不僅能最多同時支持兩個4K顯示器,還可以連接8K顯示屏,并實現比USB3.2快4倍的40Gbps傳輸速度,在如今這個數據技術已經滲透進生活與辦公環境中角角落落的情況下,高效的傳輸與多功能接口的體驗,可以說根本就是生産力本身。

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搭載了Thunderbolt 4的筆記本,就是生産力本身。

更多關于Ta的細節請戳我~

WiFi 6

Wi-Fi 6也稱為“ AX WiFi”或“ 802.11ax WiFi”,它在當前802.11ac WiFi标準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它不僅使用1024-QAM來傳遞包含更多數據的信号(從而提高傳輸效率),還通過160 MHz信道、8x8上行/下行鍊路、MU-MIMO、OFDMA和BSS Color來提供更寬的信道和更大的數據容量以帶來更快的傳輸速度。

這些都可以說是如今重度網絡聯接環境下,精英人群在使用雲服務、基于網絡的APP提高生産力時有力的加持。

戳戳這裡了解更多關于WiFi 6的細節吧~

英特爾® DTT

簡單來說,英特爾動态調優技術(英特爾® DTT)是一組軟件和驅動程序的名稱,其目的是在GPU和CPU之間動态地執行更精細的功率分配,它還可以為OEM/ODM工程師提供機器學習算法,以在保證整個系統穩定性與溫度的前提下,提升輕薄本的性能,動态均衡CPU的供電策略。

再加上對攝像頭、觸摸闆、筆記本尺寸、顯示屏等相關組件的要求,多管齊下之下,基于英特爾Evo 平台設計的筆記本自然就有了流暢強勁、迅捷高效的使用體驗,說“英特爾Evo平台,引領非凡體驗”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改善體驗才有未來

技術是為人服務的,其本質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與體驗,而這也正是英特爾如今一直在堅持推行的願景——回歸到技術的初衷,讓技術發展服務于用戶和消費者的需求,不斷地發展、進步、驗證。可以說,輕薄本有如今的性能與體驗,是離不開英特爾“以人為本”的技術發展願景的,利用人工智能、5G和新外形在未來塑造更契合用戶需求的PC體驗,是一項長久的事業。

這也是為什麼英特爾Evo平台這麼重要的原因。

無論是對配備Core i5或i7處理器,并使用Intel Iris Xe顯卡,還同時要對WiFi 6(Gig )和Thunderbolt 4進行支持(還必須支持快速充電)的要求,還是在運行Windows 10或Chrome操作系統的情況下,同時具有至少8GB的雙通道内存和至少256GB的PCIe / NVMe SSD存儲的規定,抑或是對生物特征識别技術和Intel LTE與5G的大力推廣,英特爾Evo 平台一切篩選條件的目的,都是圍繞着如今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展開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