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13:13:13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1

老子

古語箴言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中有言:“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那些輕易發出的諾言,必定很少能夠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勢必遭受很多困難。因此,有道的聖人總是看重困難,所以最終就沒有困難了。“輕諾”、“寡信”、“多易”是許多人的通病,如何克服這些惡習,是我們許多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2

君子誠之為貴,夫輕諾必寡信

老子的大智大慧,對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輕易許諾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說這話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誡我們不要上花言巧語的當,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守信用,重諾言,不做言而無信的輕薄之徒。

以誠信待人,是成大事者的基本做人準則。 “誠”是一個人的根本。待人以誠,就是信義為要。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誠能感化萬物,也就是所謂的“心誠則靈”。相反,心不誠則不靈,行則不通,事則不成。

明代詩人朱舜水說:“修身處世,一誠之外更無餘事。故曰:‘君子誠之為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舍誠而能行事也;今人奈何欺世盜名矜得計哉?”所以,誠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隻有做到内心誠而無欺的人,才是能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一個幹大事的人,首先要做到誠摯待人、光明坦蕩、寬人嚴己、嚴守信義。隻有這樣,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賴和支持,從而為事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古往今來,中國人始終把講信用、守信義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而諾言能否兌現往往是檢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的重要依據,清代顧炎武曾賦詩言志:“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言必行,行必果,守信是“誠“之本。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3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交情很深,學業結束他們分别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着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能見面……”。範式勸解張劭道:“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轉眼就到了兩年後的秋天。張劭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他對母親說:“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他母親不相信,搖頭歎息:“山陽郡離這裡千餘裡路,範式怎會來呢?”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實、極守信用,不會不來。”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張劭母親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為後人傳為佳話。

在與人交往時,如果真能幫助别人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可貴。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說話要注意掌握分寸。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别人說清楚,千萬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在别人面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失去朋友。所以許諾可以,但等到事情有了十足的把握再說也不遲。

能履行自己諾言的人會受到敬重,輕易許諾又不能履行就會受到别人的鄙薄,給自己增加了許多精神負擔。講信用,守諾言,是立身處世之道,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己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一個誠信之人,“寡信”、“輕諾”、“言而無信”實不可取。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4

君子少輕易之行,多易勢必多難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中曾記載:“魏其侯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難以為相持重。” 裴駰注:“多易,多輕易之行也。”

“多易”, 把事情看得太容易,輕易行事,所以也就容易導緻困難與失敗。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看起來很容易卻必定要碰到很多困難;做起來看似很簡單卻必定要遭遇很多波折。有的工作,難度極大,卻能夠幹得圓滿;有的事情,雖舉手之勞,但也經常辦得一塌糊塗。其中的天壤之别,就在于是否重視,是否把事情慎重以待。把事情謀劃得難,難也不難;把事情視為很易,易也不易。難和易就是這樣相反相成、互相轉化。

曆史上關于“多易”的案例數不勝數,馬谡失街亭也可以說是其中一例。馬谡是“馬氏五常”之一,自幼喜歡學習兵法,談起軍事理論頭頭是道,滔滔不絕,一直自恃才高,驕傲自滿,也因此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司馬懿用計殺掉叛将孟達後,奉魏主曹睿之令,統率20萬大軍殺奔祁山。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聞知司馬懿統兵而來,急忙升帳議事。諸葛亮道:“司馬懿此來,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漢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糧道即斷,隴西一境不得安甯,誰能引兵擔此重任?”參軍馬谡道:“卑職願往。”

蜀帝劉備在世時曾對諸葛亮說:“馬谡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諸葛亮想起劉備的話,心中有些猶豫,便說:“街亭雖小,但關系重大。此地一無城郭,二無險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軍就危險了。”馬谡說:“我自幼熟讀兵書,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嗎?”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5

諸葛亮見馬谡胸有成竹,于是讓馬谡寫下軍令狀,撥給馬谡25000精兵,又派上将王平做馬谡的副手,并囑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謹慎,才将如此重任委托給你。下寨時一定要立于要道之處,以免魏軍偷越。” 馬谡和王平引兵走後,諸葛亮還是不放心,又對将軍高翔說:“街亭上有一城,名為柳城,可以屯兵紮寨,今給你一萬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領兵而去。

馬谡和王平來到街亭,看過地形後,王平建議在五路總口下寨,馬谡卻執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說:“在五路總口下寨,築起城垣,魏軍即使有十萬人馬也不能逾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軍将山包圍,怎麼辦?”馬谡笑道:“兵法上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到時候定使他魏軍片甲不存!”王平又勸道:“萬一魏軍斷了山上水源,我軍豈不是不戰自亂?”馬谡道:“兵法上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魏軍斷我水源,我軍死戰,以一當十,不怕魏軍不敗!”。王平無奈,隻好率五千人馬在山西立一小寨,與馬谡的大寨形成掎角之勢,以便增援。

司馬懿兵抵街亭,見馬谡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他一面派大将張郃率兵擋住王平,一面派人斷絕了山上的水源,随後将小山團團圍住。蜀軍在山上望見魏軍漫山遍野、隊伍威嚴,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馬谡下令向山下發起攻擊,蜀軍将士竟無人敢下山。不久,山上飲水點滴皆無,蜀軍将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馬懿下令放火燒山,蜀軍一片混亂。馬谡眼見守不住小山,拼死沖下山,殺開一條血路,向山西奔逃,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來增援的大将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脫。

街亭一失,魏軍長驅直入,連諸葛亮也來不及後撤,被困西城縣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出“空城計”。諸葛亮退回漢中,依照軍法“揮淚斬馬谡”。

輕諾必寡信下句話(箴言輕諾必寡信)6

馬谡雖然熟讀兵法,但他缺乏實際經驗,而且把守衛街亭一事看得太過容易,隻知死守兵法卻不知變通,以為隻要簡單的按照兵書所寫就能取勝,殊不知現實情況複雜,他的“多易”最終導緻了嚴重的“多難”。由此可知,形成“多易”的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頭腦簡單,胸中無數,認識膚淺。現實事物發展千差萬别又不平衡,隻有統籌兼顧,全面把握,因地制宜,才能有章有法, 從容應對。不以為然,随心所欲,憑想當然而“輕舉妄動 ”,隻會導緻“多難”局面的出現。

如馬谡的“難道連一個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嗎”一樣,“這樣的小事怎麼會做不好”、 “沒什麼了不起,就那麼一回事”,這常常是一些失敗者最初說的話。由此可見,“多易”也往往源于“大意”。“大意”者,掉以輕心,漫不經心,自己不能集中精力,以實施具體指導;也不會集思廣益,以實現群策群力。古今多少事,反複證明,“大意失荊州”、“驕兵必敗”。要想成 功,必當有臨事而懼、慎終如始、一絲不苟的态度。

“多易 ”必然會模模糊糊、馬馬虎虎,大而化之、大葉粗枝,而這必然會導緻工作和生活中的更多困難。牢記“多易必多難 ”,在工作生活中重視不輕視,精心不将就,細緻不粗放,嚴謹不疏漏,實幹不空談,如此才能取得成功。

本文由【大道知行】(dadapzhixing)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