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故事的發生時間是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三月,所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昭烈帝劉備,一個是蜀漢丞相諸葛亮,一個是後主劉禅。先來看看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段話的大意是:微臣本是一介布衣,在荊州南陽自耕自種,隻想在亂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從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顯要的地位。先帝不因為我的卑賤淺陋。竟然親自屈駕,三次來到草廬之中看望我,并向我詢問天下大事。因此我感動萬分,便答應為獻帝效力。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筆下的“不求聞達”,意味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顯要的地位。這也是由諸葛亮首創而出的成語之一。
這個故事出自著名的《出師表》。當時,諸葛亮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叛亂,國内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迅速。為實現一統天下、中興漢室的宏偉目标,諸葛亮在漢中一帶厲兵秣馬,準備發動北伐戰争。故此,諸葛亮上奏了這篇《出師表》,說明了出師北伐的目的、任務和決心,同時也表白了自己對蜀漢帝國的無限忠誠。其中有一段内容追憶了當年與先帝劉備相識、相随的經過,這便是上面所提到的内容。
不過,諸葛亮的這段話也是有真有假。真的是當時他的确是一介布衣,父親離世,姐姐嫁人,自己在隆中躬耕。而假的便是諸葛亮自己所說的“不求聞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早年的他已經顯露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這兩位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以平定混亂為己任。諸葛亮以二人自比,說明其在早年便有極強的政治雄心,這顯然與“不求聞達”的挂不上鈎的。
其次,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魏略》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記載:“(諸葛亮)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顯然當時的諸葛亮就認為自己将來的職位一定會超過刺史和郡守這樣的職位。如果是“不求聞達”,諸葛亮也沒有必要說出這番話。
參考書籍:《三國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