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載體可以傳播多遠?有多少飛沫會變成氣溶膠顆粒?在新冠預防措施方面,這些問題的答案将為政策制定者和公衆提供急需的指引。
為此,有研究團隊專門研究了環境的溫度、濕度及空氣流通速度,會對飛沫傳播産生怎樣的影響。9月10日,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期刊《Nano Letter》刊登了他們的研究結果:在濕冷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該研究團隊認為,在濕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
《Nano Letter》 圖研究顯示:濕冷環境中飛沫最遠可傳6米
據《Nano Letter》9月10日刊發的文章《COVID-19: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Propagation of Respiratory Droplets》顯示,呼吸道飛沫在将病原體載體傳遞給易感宿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該文由5位作者聯合署名,4位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機械工程系,1位來自斯坦福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呼吸道飛沫通常通過說話、咳嗽和打噴嚏産生,最初的擴散速度約在每秒1米到100米之間。該文研究者通過動力學方程來分析氣溶膠顆粒的傳輸、積累和沉澱,并利用現有框架模型來分析飛沫的傳播速度。
該分析在0-40攝氏度的溫度條件及0-92%的濕度條件下進行,跟美國的地理氣候相似。
該研究的關鍵是Lmax (飛沫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文章顯示,新冠病毒會通過飛沫和氣溶膠傳播,新冠患者呼出的大大小小的飛沫将在環境中散播并最終蒸發。小飛沫會迅速幹燥形成固态的氣溶膠顆粒,氣溶膠顆粒可以在空氣中長時間懸浮,因而會造成遠距離的傳播。受重力影響,大飛沫的傳播距離相對有限,在幹燥之前大飛沫通常會落在他人的上半身。
Lmax 即被研究者定義為飛沫在變為幹燥的氣溶膠顆粒或掉落到人手高度以下之前可傳播的最大水平距離。
分析結果顯示,飛沫在低溫和高濕的環境中傳播的更遠,而在高溫和低濕的環境下則會産生大量的氣溶膠顆粒。研究團隊稱, 值得注意的是,在濕冷環境中,美國疾控中心(CDC)推薦的保持6英尺(約為1.83米)的社交距離,并不能完全消除所有接觸飛沫的可能。研究顯示,在極端濕冷的條件下,飛沫最遠可傳播6米。
研究團隊還關注到越來越多“超級傳播事件”發生在室内。其研究顯示,幹熱環境中,氣溶膠顆粒的最終大小在1–15 μm(單位:微米)之間,這種小顆粒在沉澱前可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而且容易在學校、辦公室、旅館、醫院等公共場所聚集。因此,夏季要更重視防禦氣溶膠引發的遠距離傳播,尤其是在天氣幹燥時。
美疾控中心強調保持社交距離,專家呼籲帶口罩
據美聯社(AP)10月6日(當地時間)報道,美國疾控中心(CDC)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表示,新冠病毒在空氣中可傳播超過6英尺遠,特别是在通風不好時和密閉空間中。但是疾控中心官方表示這種傳播比較少見,目前的社交距離指南依然有效。
然而,一些專家對CDC最新的指南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新冠病毒比CDC說的更容易傳播,他們建議即使是在人們間隔6英尺以上的長時間戶外聚會中,公衆仍應該佩戴口罩。
“病毒可以在空氣中傳播,這裡沒有一個清晰的界限。6英尺外你也不安全,不能脫下口罩。”來自馬裡蘭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Donald Milton博士說。
據美聯社報道,幾個月來,CDC一直說當感染者咳嗽或者打噴嚏時,新冠病毒主要通過空氣中較小的飛沫傳播。大部分CDC關于社交距離的指南都是建立在這個理念之上,即6英尺是不戴口罩時人與人之間安全的緩沖距離。
在采訪中,CDC的官員也承認,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病毒有時可以通過更小的顆粒傳播,即氣溶膠的傳播範圍會更廣。
在CDC官網最近更新的指南中,也承認了新冠感染者可以傳染6英尺以外的人,感染者剛離開的地方也可能傳染他人。CDC官方說這些是“有限的、不常見的情況。”
CDC官方表示,這種傳染通常發生在通風不好時或密閉空間中,且人們因為正在進行唱歌或鍛煉等活動而呼吸劇烈。人們可以通過以下措施自我防護:保持至少6英尺的社交距離,勤洗手,清潔觸摸物表面,生病時呆在家中。
9月下旬,CDC也曾更新過一次指南,但幾天後又撤下。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及華盛頓郵報(WP)報道,CDC在9月下旬曾更改過一次指南并公布,稱新冠病毒通常通過“呼吸道飛沫或更小的顆粒比如氣溶膠”傳播。但幾天後該更新被撤下,CDC官員稱這次更新是發布錯誤,“很不幸,早期的修訂稿沒有經過技術性審查。”
據美聯社報道,包括Donald Milton在内的一些研究人員10月5日(當地時間周一)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封信,呼籲就冠狀病毒如何在空氣中傳播提供更清晰的公共衛生指南。
他們說,公共衛生官員在表述可以傳播疾病的空氣中的顆粒和飛沫的大小時,應該使用更清晰的語言,而且要更直接地說明小型氣溶膠中的病毒在傳染人時所起的作用。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Linsey Marr說,帶口罩和勤通風在室内很重要,在戶外這也同樣重要。
來源:澎湃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