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感染是手術後常見并發症之一,不但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而且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同時也有損患者身心健康,更有甚者,感染控制欠佳,引起膿毒血症,危機生命。那麼,手術後切口為什麼會出現感染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自身因素:
1.年齡:因為随着年齡的增長,動脈血管硬化變細,血供變差,傷口愈合緩慢,容易滋生細菌;同時免疫力下降,抵抗細菌侵襲的能力下降。
2.肥胖程度:體型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增厚,由于脂肪血供較差,且容易液化,是細菌繁殖的良好培養基,因此,肥胖患者傷口感染機會增加。
3.伴有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一方面免疫力下降、末梢血管及神經損傷,另一方面血糖升高,容易導緻細菌滋生繁殖。
4.抗生素耐藥:一般對于II類、III類切口,術前、術後均會使用抗生素,防止傷口感染,但由于某些患者體質特異或者長期使用抗生素,導緻對抗生素不敏感,抗菌效果較差。
5.線頭排異反應:有些患者會對縫線産生排異反應,導緻傷口愈合延遲,進而增加傷口感染的幾率。
二、外界因素:
1.手術時間及切口長度:手術時間較長,切口長度較長,均會增加傷口暴露,易導緻傷口感染。
2.術中使用電刀:電刀的使用可以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時間,但同時因使用電刀時産生的高溫,會使切緣組織變性、壞死、血管閉塞,導緻血供不良,延遲傷口愈合,增加傷口感染率。
3.無菌原則:術中或術後換藥時,違反無菌原則,導緻細菌侵入傷口。
4.切口縫合:縫合技術欠佳,導緻切口殘留死腔,止血不徹底,形成血腫等,都會影響手術切口愈合,導緻切口感染。
5.手術時機:一般來說,夏季體溫較高,容易出汗,定植于皮膚深處的細菌會随着汗液排出。汗液不但讓切口處于潮濕環境,其攜帶的細菌也容易污染切口。
三、切口類别:手術切口分為三類,I類切口為清潔切口,如甲狀腺、皮下脂肪瘤切除等,切口感染率較低,一般不超過1%;II類切口,可能污染的切口,如胃腸道腫瘤手術等,因為術中切口容易接觸胃腸道内容物,誘發切口感染;III類切口,污染手術,如開放性傷口、化膿性闌尾炎、消化道穿孔等,因傷口已接觸細菌,傷口感染率最高。
四、其他:從中醫上講,某些“發物”,如羊肉、魚蝦、韭菜等,以及辛辣刺激食物會影響傷口愈合,但西醫并無此觀點。
如何及時發現切口感染?如術後切口出現紅腫,瘙癢、脹痛,局部隆起及伴有滲液時,就要考慮切口感染的可能,輕者加強換藥,重者拆開縫線,通暢引流,并取分泌物送細菌培養 藥敏,指導使用抗生素。一般切口感染,通過多次換藥後均可愈合,隻是比正常愈合時間晚好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