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30 23:35:13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大篆辨識臨帖及創作思考)1

著名大篆書法家楊家衡先生

我喜歡篆書,尤其是大篆。在臨帖和創作過程中,越學越覺得古字優美,越寫越感到趣味無窮。

一、大篆書體的靈魂——“金石韻味”

大篆是區别于小篆的書體稱謂。它的叫法很多。由于先秦稱銅為金,故将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稱為金文、鐘鼎文。西周宣王時期還有一部名為《史籀篇》的字書,所列字體被稱為古籀文。

青銅器以樂器(鐘)、禮器(鼎)為多,還有祭、食、水、酒、洗、兵、車馬、衡器等。青銅器上面的銘文,或稱款識,承襲了甲骨文的痕迹,但卻有很大的差異。金文起于殷商,盛于西周,到戰國七雄鼎立時代,文字應用更廣,作品千姿百态,銘文甚豐,長的近500字,百字以上的不勝枚舉。透過拓片觀察,裝飾味濃厚,線條粗犷豪放,凝重含蓄,章法樸實,将雅拙與老辣、恣肆與穩健完美地統一起來,呈現雍容華麗的氣勢。

金文這種鑄造風格,既區别于刀刻的甲骨文,也有别于秦李斯統一文字後的小篆。今天,我們用書法來展示大篆這種字體,如果隻是骨架相似,或者用筆單細浮華,硬出飛白,鼠尾橫行,尖錐收筆;或者運筆平直,造形絕對工整、對稱,實際上丢了金文之神——金石韻味。這正是我們在學習和創作大篆書法作品時應倍加注意的。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大篆辨識臨帖及創作思考)2

二、牢記大篆書體的基本特征

書寫大篆有别于寫甲骨文和小篆,需要掌握兩個基本點:雄渾一點,潇灑一點。這是保持大篆金石韻味的兩個重要特征,也是檢驗大篆書法作品優劣的基本标準。

雄渾,是指金文結體豐腴、古拙沉厚、行進頓挫、轉折交接的厚重感。這種遒勁的姿态,是由其依附的載體決定的,是金屬鑄造産生的和諧統一。而甲骨文是個人純手工刀刻寫的,那鋒利的刀鋒、直趨的筆劃、方尖的轉折,給人明顯的印象,雖亦古樸,且顯單細,随着歲月的流逝而受到浸蝕,使甲骨極易被風化,很難保持刀刻文字完美的形象,就是已經留下的拓片也極少。

潇灑,是指金文字形在寬博凝重的基礎上,追求靈動的視覺觀感。可以說,這也是時代的烙印。金文的演變正處于百花齊放、風格各異的時期,格局自立,無拘無束,大膽想象,随勢而立。再加上書畫同源,象形文字廣泛應用,必然出現飄逸飛動、不古闆的活躍畫面。比如,家,冊,鼎,筆,開,關,舟,等等。通觀金文組字,在古代不同的國家,區别較大,顯示出鑄造者的法度自由,緻使字形有的平正勻稱,有的險欹錯落,組合字或正或反、或上或下,字形可大可小、可長可短、可粗可細,章法上似齊非齊、自然天成,獨辟自由策縱的境地。而秦以後的小篆,因中央集權的統一運作,字形統一,結體嚴謹,筆劃一緻,轉折、收筆圓柔,章法整齊化一,以石刻文字為主要代表作。大篆和小篆這些區别是顯而易見的,必須牢記于心,書寫才能揮灑自如,彰顯金文的特色。

三、把握書寫大篆字體的三種基本筆劃

大篆結構雖無定形,筆劃不統一,且保留部分象形字和通假字,但我們經過反複觀帖,臨多種帖,發現筆劃的運動很有規律,基本上有以下三種:

一是點劃,共四類:

1、圓點。筆墨聚在一處,獨立空間,如日字,寫成。

2、腰點。在豎劃上凝固,代表橫劃,如土字,寫成。

3、長點。多為單獨、對稱、并列,如小字,寫成。

4、方點。多在橫處,粗壯醒目,如正字,寫成。

二是直劃,共兩類:即橫直和豎直。這兩種直劃入墨時可逆入平出,收筆時忌蛇尾和尖筆。可慢慢停住,使末筆墨色充足,增加凝重感,亦可稍作回鋒;起筆後須中鋒運筆,但非絕對平直,可在直劃運行中間有意頓、挫,使之出現或粗或細的線條,還可能出現少量飛白,以表現青銅器表面的凹凸感。這是大篆區别于其它字體的獨有特征,也是區别于小篆的精彩之處。

三是弧劃,分兩類:

1、圓弧。包括,如邑字,寫成;短弧,如老字,寫成;長弧,如公字,寫成。

2、自由弧。包括彎,如月字,寫成;小曲,如民字,寫成;大曲,如神字,寫成。

上述三種是大篆運筆的基本線條走勢,任何一個單字,都是這三者的延伸、交錯和有機組合。筆劃雖少,卻給金文以深邃的意境、無窮的趣味和旺盛的生命,既為古代鑄銅文字提供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也為現代書法藝術提供了自由創作的空間。我們讀帖、臨帖多了,三種筆劃極易掌握,這是書寫大篆的必由之路,也是盡快熟練、步上高層的開門鑰匙。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大篆辨識臨帖及創作思考)3

四、書寫大篆書法作品應做到四個結合

金文出現二千多年後,我們學習它就如同兒童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個過程。但由于老少學習者的知識結構和動手能力根本不同,我們學大篆要比兒童學字快得多,整個過程會大大縮短。案邊的學習實踐,感到辨識、臨帖、書寫大篆,必經六個環節,即識篆、記字、選擇、組合、入手、落墨。這是一個從生到熟、從初級到高級、從不自由到自由的周而複始、不斷遞進的過程,從愛好到入門,再從會寫到進行創作,須要注意以下四個結合:

一是,查典與增加古文修養相結合。

金文是祖先創造的古老文字之一,雖然現在已不通用,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仍然具有極大的藝術魅力,廣泛應用于書面文字、廣告設計和各種裝飾領域,在書展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書體之一。令人欣喜的是,當前研究金文的學術成果已相當豐富,臨帖工具書的出版也日臻翔實,為我們學習金文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寫好大篆,必須懂古文字學,通曉通假文字和象形文字,否則無從下手,也深入不下去。學習的實踐提示我們,不能用現代文字去揣測金文,也不能用簡化字去生套自造。例如,歌字篆為,暮是,添作,杯以代,動則寫成,足見古今字形差異極大。今天我們習字的根據何在?應該是銘文帖片和字典工具書。字典種類繁多,容量不一,應備多部查用;還應通過讀青銅器銘文拓片、翻閱古文資料考證,以求增加對金文的感性認識,反複對比,尋覓特征,達到形象刻在腦中、記在心上。如此日積月累,金文在腦中的烙印就日臻深刻,真正運作時必定手到字來,不再犯難。

二是,習古與參照近代名家範作相結合。 如前所述,學習金文必須以臨習青銅器銘文為主。它鑄造堅固,耐風化,不易破損,封年易久,其銘文實物真迹極多,是攻讀大篆最直接、最真切的取法對象。其中,《大孟鼎》、《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堪稱金文四寶。經反複臨帖以後,也發現鐘鼎文重字、合字較多,有的字現在已不使用了,而現在通用的字,有的還根本沒有。這也給我們學習帶來一定困難。

用毛筆書寫金文,始于清代晚期。前賢為了發展古籀書風,作了有益的探索,成果頗豐。如清代吳昌碩、吳大征、楊沂孫、王福庵等;近現代如鄧散木、韓天衡、吳作人、康殷、劉自椟、蘇士澍、劉江、張永明、王友誼等,都是金文創作的大家。他們的書作繼承并弘揚了大篆的金石韻味,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應用範例,難得可貴。

案邊除了碑帖、字典不離手外,還要輔之以查閱專著、剪報、看展覽攝影或及時作筆錄等手段,集納生辟字,舉一反三找規律,以豐富人腦中大篆的字庫。“軟件”充足,“點擊”就來,組字創作就不難了。

三是,寫好單個字與謀篇布局相結合。

篆書用什麼碑帖最好(大篆辨識臨帖及創作思考)4

掌握古籀非一日之功。但必須首先從寫好單個字入手。每個字都應從帖中找根據,尋韻味,做到複古不離譜,創新守規矩。

但是我們要集字成篇,絕不是簡單的1 1,必須通篇風格統一,尤其注意金文鑄造年代風格的一緻。應做到精心安排,重字不重形,貫通行氣,設計布白,錯落有緻,自然流暢。同時,也應注意款識和印章的和諧統一。

四是,臨帖與創作相結合。

學是為了用,學用應完善結合。首先,能否入帖是關鍵,因為隻有反複臨帖,才能夯實基礎,練好基本功;而如果總是臨帖,永遠是“書奴”;唯有出帖創作,才能更上一層樓。

金文的演變過程,是從活潑到工整,從粗放到嚴謹,從厚重到瑰麗,從率性到理性,從随意到裝飾,在發展中表現了相當的成熟性,為後人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今天,我們進行書法創作,充分展示古文字的藝術魅力,突顯金文的特殊風格,實在是印證:整個國學、書法藝術界已經形成的共識:“筆墨當随時代”。願我們與時俱進,掌握金文組字的技巧,去書寫時代主題,唱響主旋律,創造出法則溫雅、欹險大方、字裡金生、行間玉潤,深受廣大書法愛好者和欣賞者喜歡的大篆書品。

大篆老辣,金文長青。

(本文二零零八年在長春市及吉林省老年書畫會研讨會上先後宣講,經省會推薦,二零零九年三月十八日刊登在《書法導報》第十九版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