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海書展“七天7課堂”第二場聚焦“孔子的哲學”
國學大師錢穆曾說,今天的讀書人應負兩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論語》,如果中國人,隻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六十歲,都讀過《論語》四十遍到一百遍,那就都成了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昨天(13日)上午,2020上海書展“七天七課堂”聚焦國學。第二場輪到複旦大學哲學系張汝倫教授講解“孔子的哲學”。老張所到處一般都是人頭攢動,一票難求,除了中西哲學的貫通學問外,還有他的抑揚頓挫之氣,或者時而瞪眼時而手舞足蹈的身體語言。今年書展防疫和求知同步,每場限額60個,記者看到現場的前部被聾啞聽友所包,中部為上海新聞出版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們,約30名幸運聽友搶票成功。如何把孔子帶進這些人群?而通常在複旦大學的課堂裡,老張也是要花4到6節課講完孔子,今天如何濃縮到70分鐘内?
張汝倫演講中聲情并茂
被黑格爾否定的孔子是個偉大的哲學家嗎?
孔子是哲學家嗎?很多人未必肯定,黑格爾說出了不少國人的疑慮。張汝倫開篇的反問吸引了不少《論語》的門外漢。
*黑格爾認為孔子的言論沒有思辨性是道德常識
十九世紀的黑格爾在德國讀了傳教士翻譯的《論語》文本後,在《哲學史講演錄》裡直接“黑”了孔子一輪:“《論語》裡面講的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哪裡都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因此,他斷言,“孔子隻是一個實際的世間智者,在他那裡思辨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隻是一些善良的、老練的、道德的教訓,從裡面我們不能獲得什麼特色的東西。”
思辨,幾乎是所有人對哲學的印象,外加高深、難懂。張汝倫“科普”哲學一詞的來曆:在1870年左右,日本的哲學家西周在荷蘭留學後引進了philosophy一詞,在漢字中找出“哲學”兩字對應,中國很快像接受“幾何學”一樣吸納,北京大學在1921年率先開設了哲學課,當時叫“哲學門”。其實,在明末傳教士進入時,philosophy一詞已經被引入,當時要麼翻成“愛的學問”或者就是音譯。因此,雖然中國古代先賢一直在思考,但并沒有西方愛智慧(哲學的希臘原意)這樣的概念。
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
*何謂哲學?思考世界的整體性思維、批判性思維
梳理了概念的流變後,又回到“孔子是哲學家嗎”的追問上。張汝倫的答案是要看什麼是哲學。雖然哲學的概念從西方引入,但是對于哲學,中西方也有一個普遍的共識,哲學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之為人的普遍特征。當然,何謂哲學本來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如果市面上的《哲學導論》不花一定篇幅闡釋清楚什麼是哲學,就算不上好的書。因為概念決定着觀察世界的立場。”黑格爾也給了哲學一個概念——哲學是思想的思想。張汝倫分析,西方人曾将人定義為會思想的動物。人的思想一般分兩類,一類是工具性思想,幫助解決生存中的實際問題,從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到科學探索、技術發明;另一類則是思考世界到底是什麼?生命的意義何在?這些與實用目的沒有關系,它是探究世界的整體性思維、根本性思維、批判性思維。隻有人才會對自己思維的預設和前提進行審視和批判,如蘇格拉底所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因為說出了“水是萬物的本原”,因而被西方人尊稱為“哲學之父”。
手語老師金永蘭翻譯
*孔子的偉大在于在禮崩樂壞時代重建了價值
依據“哲學是對根本性問題的根本思考”來看孔子。孔子生活的西周春秋,禮崩樂壞,用現代話說是價值失範的時代。《春秋左氏傳》中的名篇《鄭莊公克段于鄢》,就描述了當時以利益為重的情形。被孟子稱為“率獸以食人”的時代,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一般的人就用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技術性思維來給掌握權力的人支招。“這些人談不上在回答時代的問題。”孟子贊孔子是“聖之時者”,意思是他是真正能回答時代問題的人。
孔子認為時代的種種問題歸結為人的問題,人不像人,而以禽獸為心,世道一定黑暗。反過來,國家要成為好國家,關鍵是人要成為一個好人,即君子。所以,孔子的學說将修身和治國連為一體。修身後,即便不能用世,也能在社會上起到棟梁的作用,成為社會的優秀分子。被譽為“西方孔子”杜威曾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成為民主社會的合格公民”,說的是同一個道理。文明的目的既包括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也包括使人成為一個文質彬彬的人,即文明講理的人。
“今天所有中國人都尊崇孔子為中國文化的祖師爺,就是因為孔子在道德失範的時代重建了價值體系,經過他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後世儒家的不斷堅持,這個體系價值不但建立起來了,而且在中國維持了兩千年,構成了傳統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層層剖析後,孔子這位“萬代師表”的混亂時代的重建者形象脫穎而出,生動在前。孔子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通過批判性思維得到了驗證。
《鄭莊公克段于鄢》是《春秋左氏傳》中的名篇
學以成人:學做人是終身過程,反思貫穿其中
孔子給時代問題開出的根本藥方是什麼?克己複禮,天下歸仁。
具體而言,在張汝倫眼裡,孔子藥方的第一要點就是學以成人。一方面,人是社會的生物,沒有他人的存在,個人無法存活。但人又有很強的動物性,喜歡随心所欲,用孟子的話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用孔子的話說“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在儒家看來,人是後天學習而成,在西方哲學裡用“人具有超越性”來表達。因此,人首先要能反思,孔子的高足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如何反思自己的呢?“吾十有五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張汝倫認為這段話除了是孔子一生的回顧外,還應該看作對自己人生的審視,通過十年一個單位的自省,說明學以成人是一個終身的生命過程,所以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張汝倫将孔子放到現代世俗範疇内,2歲喪父,17歲喪母,兒子死于自己之前,為官不順……但他的精神生活超越了生活的磨難。
孔子的學,是一個生命過程,他自己稱之為“為己之學”。當然也包括了現代意義上的學習客觀知識、技術或技能的操作過程,但目的終究是為了自身生命意義與完整。他和蘇格拉底一樣是那個時代知識最豐富的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這裡又傳遞着孔子教育哲學理念,學以成人是人的全面發展,因而主張“君子不器”。
孔子主張“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學習的目标是成為全面之人
1000多年後的宋代大儒朱熹這樣解釋“君子不器”,“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想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謂一材一藝而已。”用現代話解釋,君子不能隻追求所謂的專業知識,要掌握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張汝倫又指出另一層解讀,君子不可為任何外物當工具。“役物而不能役于物。”也就是黑格爾、馬克思等思想家所批判的人的“異化”。“孔子的一生就是一個典範”。在張汝倫的提示下,大家看到,孔子善于養牛羊,但不貪繁殖而來的财富;他擅長武藝并高強但不尚武霸道;他熱衷從政但不屑附屬于權貴;他杏壇執教弟子三千,但毫無教書匠習氣;他孜孜不倦編六經,隻為教世人如何讀書明理而非炫耀著作等身或尋章問句以炫耀。“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共産主義的偉大理想加以提出,與兩千多年前夫子的“成人”“不器”道雖異,但同出于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憂思。
“現代社會是一個讓人成器而不成德成道的社會,現代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都需要人成為機器,人們也都自求成器被用。”張汝倫批判起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例舉擇業等例子,憤慨與憂慮之義溢于言表。
張汝倫、駱新與聾啞聽友們合影留念
張汝倫、駱新與學生們合影
獲得“現場限額60名”的幸運聽衆
以人為本:仁為心的全德,包含了知和勇
孔子的第二大藥方是以人為本。“這既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孔子的社會理想、政治理想。”
“仁”是孔子哲學的核心概念。但對于什麼是仁,孔子回答:愛人,“天地之間,人為貴”。在《論語》中,有100多處提及“仁”,在不同的的語境中,仁的回答都不一樣。馬廄失火了,孔子先問“傷人乎?”對普通人來說,愛人是基本道德,而對于統治者而言,愛人(愛百姓)是基本義務。
這裡張汝倫特别指出,愛人是有原則的,不是無原則的什麼人都愛。愛是包括道德判斷的。而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斷,就必須有知。而在仁、知、勇之間,仁為心的全德,它包含了一切其他的德,反之則不然。“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知與仁在境界上也有根本的區别。仁者物我一體,智者物我兩分。故“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就是說,仁者不管對自己有利還是無利,隻要有正義的事情都會去做。智者則是有利于己才去做。
以禮行仁:禮含等級,也含敬讓之心
孔子的第三大藥方是以禮行仁。孔子對時代的解讀是“克己複禮,天下歸仁”。他要複的禮是周禮。張汝倫特别糾正聽衆對“禮隻是一種等級”的單一理解。他指出,社會和國家要文明,就要一定的章法和制度,一定的規範和秩序,以及與它們融合為一體的文化。孔子眼裡,周公旦以禮治天下是他心中的典範。而周公制禮作樂,一方面繼承曆史的傳統,一方面有所創新。殷人崇拜上帝、鬼神,是一種宗教文化,周禮在繼承的同時增加了人文精神,他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就是對殷禮最大的改革。孔子又把仁的思想引入禮,解釋禮。另一方面,以禮來行仁。這樣,貴族的特權就變成了道德職責。章太炎解讀《孝經》時就指出,禮意味着不同程度的責任,對君主的孝要求最高,普通人則稀松平常。
但禮要起到作用,關鍵還要有仁德人心。張汝倫提示,禮治有兩層,一為區分等級上下,有防止擴大差别的制度。一為敬讓之心。如果單有制度的懲戒卻沒有道德的自覺,依然是無法平息“貧富與貴賤之争,富貴圈内爾虞我詐,貧賤之間锱铢必較。”而禮并不是要禁止人欲,而是要順應人的本性。将它們引向善的方向。
作為該欄目的策劃者,駱新在上海書展連續三年主持“七天7堂課”
70分鐘的主講和20分鐘的互動在孔子與《論語》的由遠及近中進入尾聲。如果熟悉《論語》的聽友,一定會對張汝倫長袖善舞的中外串講大有會心之意,而第一次聽講《論語》的聾啞人聽友用手語表達感激之情——我們年輕時曾學習過馬克思的思想,今天有機會聆聽到了中國的《論語》。記者也注意到在場的學生們也全神貫注,很少聚焦手機。
錢穆先生曾言:《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将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這場将在電視裡播給聾啞人群觀看的“孔子的哲學”,必将讓更多人習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而今晚開始,聽衆中是否又會多幾個購買了錢穆先生《論語新解》者開啟睡前讀讀《論語》的新習慣呢?
作者、現場圖片:李念
編輯:袁琭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