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間》之
九峰山下守藝人郭劍峰 馮曉磊 趙 菁 武進章
存海根雕作品
存海根雕作品
存海根雕作品
存海根雕作品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陰山呈東西走向橫亘在遼闊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線,也是曆史上塞外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文明碰撞、交融的最前沿。陰山山脈的一支,由北向東、由東而南、由晉北直抵晉西南,這便是被稱作三晉“諸山之祖”的管涔山。
管涔山主峰蘆芽山東去三十裡,甯武縣涔山鄉境内的清真山由挺拔峻峭的“九峰一山”組成——寶鼎峰、麗雪峰、望仙峰、海日峰、挂月峰、迎鶴峰、凝碧峰、紫翠峰、玉華峰和翔鳳山。九峰一山并峙而立,當年綿延四十餘裡的古棧道,就穿行于這九峰一山之間。
望仙峰、海日峰如天然屏障,守護着一個叫小石洞村的古老村落。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個小山村。
張存海,1965年生,甯武縣懷海根藝美術專業合作社、甯武縣九峰農産品加工合作社董事長,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會員、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協會理事,根雕、甯武毛健茶制作技藝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
一人身兼兩項省級“非遺”傳人,張存海是山西惟一的個例,在全國也不多見。
匠人世家
小石洞村方圓幾十裡,張家是有名的木匠世家。
存海的曾祖張鵬根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無論起房蓋屋、翻修廟宇的“大木作”,還是制作家具、加工農具的“小木作”,抑或雕梁畫棟、精雕細刻的“小木作”,張鵬根樣樣在行。不過,張鵬根的弟弟也即存海的曾叔祖張鵬拴,在當地似乎更加有名——故老相傳,這張鵬拴算得上江湖奇人異士,能把毒蛇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民間傳說有演義的成分,但張鵬拴善治蛇傷卻毋庸置疑——管涔山草深林密,山民上山砍柴經常被蛇咬傷,被張鵬拴救治過的山民後人言之鑿鑿。存海的祖父張發旺、父親張滿厚,木匠手藝一脈相傳。幾代積累,張家當年曾在小石洞村蓋起前後三進、有六十多口人居住的張家大院,風光一時。
曾祖、曾叔祖的故事,是存海小時候父親講給他的。曾祖再往上,存海父親張滿厚也不甚了了,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東鄰日本,家族傳承幾百年的手工藝數不勝數。日本有名的伊藤守家的刀鋸,六代人傳承170年。享譽全球的小田原木制品,更是從12世紀傳承至今,再傳幾代,就是“千年老店”了……
張滿厚手藝好、威望高,年輕時就擔任小石洞村木工組長和生産隊長。上世紀70年代建設新農村,張滿厚帶領村民伐木備料、燒制磚瓦,統一建起一排排新房,全體村民從此告别年深日久的土坯房,這在當時不啻是一個壯舉。
存海十二、三歲,父親就給他一套木匠工具。存海要上學,不能像徒弟那樣成天跟在父親身邊。但生在木匠世家,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真是看也能看會。上初中時,收秋後老師帶其他同學上山揀拾過冬的柴禾,獨留他一人在教室修桌凳。同學們背着枯枝、稭稈回來了,那些崴了的凳腿、搖晃的桌面也修得齊齊整整。從設在涔山鄉的“三線工廠”——國營長城機械廠子弟中學高中畢業後,存海曾拜一位廣靈的木匠師傅學徒六個月,是謂“過門師傅”,從此正式開啟木匠生涯。
名聞四縣的小木匠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城鄉年輕人結婚用的家具,都是請木匠師傅上門制作。存海有時跟父親一起,有時獨自一人,在甯武東寨鎮一帶“走東家”。當時流行平櫃、衣櫃、高低櫃,這些新式家具老木匠們沒有做過。存海當時二十歲出頭,接受新鮮事物快、木匠的基本功又紮實,打出的家具樣式新穎、堅固耐用。常常是這家營生還沒做完,下一家就把他“預訂”了。
有次在東寨鎮一家做家具,存海打新式的,東家一個木匠親戚做老式的“大躺櫃”。一攀談,存海才知道眼前這位敢情就是甯武縣大名鼎鼎的老木匠孫梅生。老孫師傅見存海勤快機靈、還很有悟性,居然主動收他為關門弟子。教給他許多快要失傳的木工技藝,特别是鬥拱的制作、運用和古建築雕刻技術。幾十年過去了,現在逢時過節,存海依然要提着點心、帶着兒子探望老恩師。
除了上門給村民、附近兵工企業的職工打家具、做農具,存海還在家做壽器出售。不過,令他馳名周邊幾縣且收入頗豐的手藝,是制作馬鞍鞍架和自創發明的“案闆櫃”。
好馬配好鞍。馬鞍,現在的年輕人已不知是何物,三十幾年前,這可是農村家家離不開的物件。馬牛驢騾駕車、耕地皆須套上挽具,又穩當又不磨牲口的脊背,鞍架則是挽具的主要組成部分。鞍架呈拱橋形,由堅實耐磨的榆、桦木制成。手藝一般的木匠,制作的鞍架極易“吊角”,或者初時尚堪其用,用不了多久就會散架。存海做的鞍架四平八穩,使用多久都不會變形。存海做鞍架的名氣先在甯武傳開,漸漸傳至五寨、神池、原平。幾縣農民上門訂貨,留下尺寸、訂金,存海在家閉門造“鞍”,一天做一個,能掙70塊錢。
現在裝修新房,一般都要訂制整體廚櫃。過去農村無所謂廚房,鍋竈連着一鋪土炕,一間屋既是“廚房”又是“卧室”還兼“客廳”。切菜、和面的案闆,擱在風箱或炕上,用完了,門背後一立。天長日久,落塵、掃地時的灰土與油膩滲入木頭紋理,簡直慘不忍睹。當年就那條件,農民隻能自嘲——不幹不淨,吃上沒病……
存海發明的“案闆櫃”高一米、寬1.1米。把上面的蓋子揭開,就是案闆。用完蓋子一合,案闆幹淨衛生。櫃子案闆以下分成兩部分,左面平開門,裡面做兩三層隔斷,可放油鹽醬醋調味品。右邊上面是抽屜,放置菜刀一類。下面門向右開,裡面也打隔斷,放置廚房雜物。“張氏案闆櫃”設計合理、做工考究,所占空間小,挪動方便。有的人家,甚至把“案闆櫃”當作孩子寫作業的“寫字台”。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生活條件較前已大有改善。“張氏案闆櫃”一問世,大受城鄉居民歡迎、供不應求。“案闆櫃”每個連工帶料售價300—400元,存海三到四天打制一個。
小至個人,大到曆史,有時候一個偶然因素就改變了走向。對張存海而言,如果他沒有遇見那個人,後來的一切可能就不複存在。這種現象令人玩味、讓人感慨。
引路人
2006年,張存海創辦甯武縣懷海根藝美術專業合作社。采訪前記者尋思,合作社冠名“懷海”,“海”取自“存海”,“懷海”敢是寓海納百川、博采衆長之意?存海受訪時說,取名“懷海”,是為了銘記一個人。這個人,是他從事根雕藝術創作的引路人。
這個人叫尹懷玉。
尹懷玉?記者腦海中頓時浮現出一個人物:四十來歲,面貌敦厚,着一身藍色中山裝……
現在,蘆芽山已是4A級旅遊景區,馬侖草原、萬年冰洞、懸崖棧道……早已名聲遠播。但在三十幾年前,如此禀賦卓異的旅遊資源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漫說全省、全國,就是忻州也未必有多少人知道,更遑論到蘆芽山旅遊。上世紀90年代初,全國興起“晚報熱”,忻州日報社也在1996年創辦忻州日報晚報版。報紙創刊不久,采編人員到甯武采訪。此時的“萬年冰洞”,還是樹木、野草環繞的一個露天大洞口。現在“網紅”的“打卡地”懸空村,當時人迹罕至。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村中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竟然沒有見過照相機。
采訪歸來,晚報版連續推出介紹蘆芽山自然風光、旅遊資源的報道。這些報道引來全國各地媒體記者,蘆芽山一時名聲大噪。
在甯武采訪幾天,向導就是尹懷玉。其時,他剛剛擔任新成立的甯武縣旅遊局局長。
1990年,甯武縣政府辦副主任尹懷玉在涔山鄉任駐村工作組組長,住在小石洞村。有一次老尹去大同公幹,無意中參觀了一個根雕展覽。
根雕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為原材料,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作品。根雕藝術始于戰國、發展于唐宋、盛于明清。20世紀80年代後,全國掀起新一輪“根雕熱”。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樹根,這就決定了根雕的每件作品無法複制、絕無僅有——這也是根雕與其他雕刻藝術最大的區别和獨特的魅力。
管涔山上,人工砍伐、雷擊燃燒後留下的老樹根多的是,老尹從大同回來後想自己嘗試做根雕。在山上掘回幾個樹根,憑想象“創作”起來。可老尹畢竟沒有木工基礎、也沒有趁手工具,費好大勁做了半天也隻能是個“半成品”。
這天,老尹用平車拉着幾個樹根來到存海家。
平時,經常有拉來木料讓加工的,看到縣上的幹部拉來一車“劈材”,存海一時不明何意。老尹說,存海你把這個枝杈給咱鋸了,把那裡給咱锉一锉……存海不知他想幹啥,反正就是你說咋咱就咋。他這麼一鼓搗,原來奇形怪狀的樹根似乎有模有樣了。老尹對存海說,這就是根雕,這可是一門藝術哩!
老尹興高采烈地把“根雕”抱回去了,存海也沒太在意。畢竟,當時他隻有24歲。
突破“瓶頸”
存海不在意,老尹卻挺上心。
時隔不久,老尹給存海拿過兩本有關根雕藝術的書來,作者分别是劉開渠、馬驷骥。
劉開渠是我國現代雕塑事業的奠基人,以其名字命名的劉開渠獎、劉開渠根藝獎,分别是中國雕塑界和中國根藝美術界的最高獎項。馬驷骥,中國根藝美術大師,出版《中國根藝》等專著,發起成立中國根藝美術學會。
根雕、木雕,細分是兩個門類,但歸根結底,都是跟木頭打交道。存海祖上擅長“細木作”,到他這一輩,不說發揚光大,起碼亦步亦趨也沒有走了樣兒。老尹如此熱心,顯然是對他寄予厚望——藝多不壓身,學會這根雕又何妨?
一有閑暇,存海便抱着兩位大師的著作研讀不休。偶有心得,立即付諸實踐。起初,如盲人騎瞎馬,歪打誤撞。今天做出一個來擺在桌上端詳,隻覺這根雕如猛虎下山,又似雄鷹展翅,心裡有說不出的喜歡。睡一覺第二天起來,忽然又感覺不着四六,茫然不知所措。
存海說,開始投身根雕那一兩年,如同在黑暗中摸索。事後想來,還是自己見識不多、藝術素養不足。做得多了,慢慢就有了感覺。
采訪存海的時候,他向我們展示了“初級階段”的四件作品,分别是根雕駱駝、鷹、獅子、熊。這些動物造型通高不到20厘米,天工造化,一個個活靈活現,一眼便能識别出來。存海說,掌握了根雕的基本技巧後,一時間靈感泉湧,一天不做就手癢得不行。
這種狀态持續了兩三年。忽一日,突然感覺“甚也不會做了”——簡直是感覺全無、靈感枯竭。
1997—2006年的近10年間,蘆芽山風景區持續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存海受聘從事萬年冰洞、懸崖古棧道等旅遊景點的設計與開發。期間外出考察,到浙江東陽、開化等木雕根雕藝人紮堆、技藝水平全國領先的地區觀摩。開化縣位于錢江源頭,氣候濕潤,石山嶙峋,生長了許多造型奇特的木材,因此形成了當地極具特色的根雕藝術,被譽為“根雕藝術之鄉”。開化的“徐氏根雕”第四代傳人徐谷青,創辦了世界唯一的根文化主題旅遊區——根宮佛國。在這些地方觀摩,存海大開眼界、大受啟發、大有裨益。
在追求藝術真谛的道路上,有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比喻。“看山是山”——隻是執着于事物的表面;“看山不是山”——尋覓事物真相的階段,因此“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看山還是山”——功夫到家并能熟練運用,已然心無所礙。
2004年某一日,當存海又拿起一個樹根左看右看的時候,突然間就像武俠小說中所寫的打通“任督二脈”一般,眼前枯死的樹根仿佛被注入靈魂。随手一鋸一锉,手中的樹根就變成腦海中想象的樣子——“瓶頸”就此突破,存海的根藝從此突飛猛進,幾達無中生有、随心所欲的境界。
化腐朽為神奇
在蘆芽山景區工作的幾年間,存海得空兒就和旅遊局長尹懷玉一起琢磨根雕。随着景區的開發、開放,老尹鼓勵存海把根雕做成蘆芽山特色旅遊産品。有了這個明确的目标,加之藝術創作帶來的成就感簡直令人上瘾,存海鑽研根雕的勁頭更是一發而不可收。
雖說置身“林海”,但管涔山上的主要樹種——華北落葉松的樹根并不适宜根雕。根雕用材,須選擇材質堅硬、木質細膩、木性穩定、不易龜裂變形、不蛀不朽的樹種。存海根雕,選擇管涔山上生長的菜樹(遼東栎)、楸木、六道木、榆木、山梨木、山核桃以及桦木的樹根。剛開始學根雕的時候,純粹手工,使用鋸子、推刨、刻刀、锉、砂紙。後來,存海自己發明、制作了幾種根雕機具,比如吹去樹根表面雜物、縫隙塵土的電吹風機和角磨機上的磨片等等。運用這些機具,提高了加工效率和作品的精确度。
小滿後至入伏前這段時間采集樹根,是謂“節令貨”——此時木質幹燥且不生蟲。存海說,根雕所用樹根,永遠不可能“按圖索骥”,換句話說,就是“想要的永遠也碰不上”。不過,此時覺得無用,彼時可能會有大用。有一次采到一個棗樹根,當時覺得“甚意思也沒有”,本着“采一個算一個”的原則拉了回去。某天半夜兩點多,一道靈光閃現,存海披衣霍然坐起,連夜加工去掉冗餘。第二天一看,活脫脫一個蘆芽山珍禽、山西省鳥“褐馬雞”!
遼東栎根系外露、虬曲勁爆,采掘相對容易。桦樹根系發達,有時挖掘一樁,足足得四五天。
根雕界有個理論:“七分天成、三分人工”,意思是說制作根雕盡量随形就勢,求其天然野趣。起初,存海對這個理論不敢越雷池半步。做得多了,發現有些根材适當加工後隻是個“半拉子工程”,不進行必要的修補依然是根“廢柴”。
傳承技藝 古法制茶
傳承技藝 古法制茶
傳承技藝 古法制茶
傳承技藝 古法制茶
根雕與傳統家具的結合
根藝與石藝的結合
在存海的展廳,我們看到兩件作品:一條“遊龍”和一位“體操運動員”。“遊龍”體态矯健,如騰雲駕霧一般。“體操運動員”背彎如弓 ,頭頸堪堪着地,動感十足。存海說,“龍尾”和“運動員”的頭部,就是用别的樹根加工後拼接的。拼接技藝精妙,不特别指出根本看不出來——為了追求藝術的完美,存海絕不墨守成規。
存海的漆藝也為作品增色不少。最初他用合成漆也叫腰果漆,後來一直用生漆。生漆也稱大漆,為天然樹脂塗料。大漆器物即使埋藏千年,漆膜也光亮如新、觸之如玉。有的根雕噴施大漆後,古色古香,古意盎然,大大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品位。
2011年夏,存海和徒弟掘得一樁遼東栎的老樹根。待幹燥去皮、制作打磨後,一條虬曲盤旋、龍首昂揚、蓄勢待發的“矯龍”渾然天成。擺在展廳,觀者如堵。有遊客出10萬元購買,存海還舍不得。現在“懷海根藝”的商标,就是這條“中國龍”。
2013年,存海和徒弟用一樁陰晾兩年的巨型桦木根做成高兩米、寬1.6米的“菩提樹”。此根中部中空,存海又精雕一座釋伽牟尼佛像放置其中。“菩提樹”體形巨大、枝蔓纏繞,“樹葉”如裙裾曼舞、婀娜多姿。“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相傳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得正覺,菩提樹是謂“佛樹”。存海化腐朽為神奇,這株精心雕制、寓意絕妙的“菩提樹”,後來被一名外地遊客以34萬元的價格索買。
三十多年來,存海創作各種根雕作品逾千件。存海說,要想成為一名真正的根雕藝術家,木工基礎、藝術家的想象力、漆藝,三者缺一不可。“懷海根藝”的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四句話:無拼接的自然藝術、大修大補的完美藝術、根藝與石藝的結合、根藝和傳統家具的結合。
存海把根藝與石藝合二為一、融為一體,這在全國也是首創。而傳統中式家具鑲嵌根雕,整體風格粗犷渾厚、雍容華貴,受到高端客戶的追捧。至于實用類的根雕筆筒、煙灰缸、花架、字畫筒……自然是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
九峰毛健茶
天工開物管涔山根藝福澤深厚
匠心獨運九峰毛健茶茗香四海
這是張存海為他的兩項“非遺”項目自拟的一副對聯。聯中嵌入其父張滿厚的“厚”字和他的“海”字,寓意制茶手藝得自家傳。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按照茶的色澤與加工方法分類,可分為紅茶、綠茶、青茶、黃茶、黑茶、白茶六大茶類。這六大類茶,都是茶屬植物或者說樹本茶。除樹本茶外,中國還有一類茶——草本茶。
草本茶源自草本植物。甯武管涔山脈海拔2000多米的原始次生林中,生長着一種叫岩青藍的草本植物,用其葉子加工成的茶,就是人們常說的“甯武毛尖”、“毛健茶”,當地人也稱之為“拉膘茶”。“毛健茶”富含對人體有益的黃酮類、甾醇類物質和有機酸,長期飲用有消食減肥、降血脂、清熱消炎等功效。因其不含咖啡因,睡前飲用也不會失眠。
甯武山民,向有制作、飲用“毛健茶”的傳統和喜好。不過,普通百姓做茶,手法、工藝難免失之粗放。存海家幾代木匠,做茶也很有講究。到他父親這一代,一年的營生還是沿續祖輩的做法——每年過罷正月十五,開始制作各種農具、走東家起房蓋屋、打家具、做門窗。農曆的六至八月,上山采茶、制茶。中秋節過後,繼續幹木匠活兒。當年,存海祖輩把加工好的“毛健茶”馱到甯武、神池、五寨三地的集市上“以茶易物”,換取米面、生活用品。
岩青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年4月20日左右出土,6月為生長期,中伏至農曆七月中旬采摘。張家祖傳的制茶工藝流程,包括以下環節。
采摘:早飯後上山采至下午四、五點,摘嫩葉、去雜草;煮青:一般文火煮三分鐘,中伏葉嫩則用時短,末伏葉老則用時長;脫水:煮青後的茶攤在笸籮裡把水控幹;揉撚:卷緊茶條、縮小體積;發酵:過去是将揉撚後的茶葉置于大甕,現在是堆積于木地闆,上覆棉被,這道工序也叫“捂茶”。“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沒有”,存海将手伸進發酵中的茶堆,感知濕度、溫度、柔韌度恰到好處,這道制作“毛健茶”的關鍵工序即大功告成;清洗;蒸制:蒸制後的茶葉色呈黑紅,特有的香味方能氲氤飄逸;晾曬;篩分。
在傳承祖上制茶技藝、嚴格按照古法制茶的基礎上,存海研發、創新加工工藝,還發明了篩分機等毛健茶專用加工機具,不僅大大提高了制茶效率,對茶根、莖、葉、茸毛的細化分解也更加到位。分解後的毛健茶滋味鮮醇、口感滑潤、回味悠長。現在,存海的甯武縣九峰農産品加工合作社每年加工粗制茶兩萬斤,開發出毛健大葉茶、小泡袋精裝特級茶、毛健茶伏茶餅、毛健茶小金磚等一系列産品。訂單銷售、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
守藝人,網絡流行語,指傳承技藝并為其注入現代、多元文化元素的民間手藝人。
存海根雕,天成人創,賦根以魂;存海制茶,秉承祖藝,創業創新。靠山吃山,管涔山上漫山遍野的枯根、草葉,在存海手中變成了寶貝。
張存海——九峰山下守藝人。(郭劍峰 馮曉磊 趙 菁 武進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