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化名人?張知寒墨子的裡籍問題,曆來衆說紛纭為解決這個懸案,自1987,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墨子文化名人?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張知寒
墨子的裡籍問題,曆來衆說紛纭。為解決這個懸案,自1987
年以來,我曾先後寫過五篇論文の。從不同的側面進行探讨,所
得的結論是:“墨子的裡籍應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境内。”此說,曾
通函請教張岱年、任繼愈、楊向奎等前輩,對此,他們深表贊同。
不過,近年來又有人重提某些被前人早已否定的說法,把學術界
絕大多數人公認的“墨子為魯國人”的說法也予否定了。我所考
定的“墨子的裡籍應在今之滕州”,是基于“墨子為魯國人說”之
上的。如“墨子為魯國人說”被否定,我所得的結論,也将失去
個重要依據。為了讓學術界知我所提和結論為可信,特對“墨子
裡籍應在今之勝州”,再作進一步地補充說明。
在此,先将關于墨子裡籍的幾種說法,作一簡略地分析,就
正于方家。
墨子為外國人說。本世紀二十年代末,胡懷琛、衛聚賢等
人,曾提出“墨子不是中國人,而是印度人或阿拉伯人”の。此說
出,當時的學術界群起而攻,将胡、衛等人的說法,斥之為“奇
談怪論”,予以徹底否定。現在很少有人相信此說了。
二、墨子為宋國人說。晚清以來的墨學專家,也多持否定态
度,如梁啟超所說:“宋人之說,因《史》、《漢》都說墨子嘗為宋大
夫,所以傳誤。據《公輸》有歸而過宋”一語,非宋人可證。”0方
授楚說:“歸而過宋,天雨庇其間中,守間者不内',均見《公輸
篇》。而《魯篇》則言,子墨子出曹公子于宋,三年而反,睹子墨
子”。日過;曰出而反;此均證墨子非宋人也。”②
三、墨子為楚之魯陽說。按:此說乃畢沅、武億誤解《昌覽》高
誘注所緻。孫诒讓說:“畢沅、武億以魯為魯陽,則是楚邑,考古書
無言墨子為楚人者。《渚宮舊事》載魯陽文君說楚惠王曰:“墨子,
北方賢聖人’,則非楚人明矣。畢、武說殊謬。”③梁啟超說:“楚人
之說,因墨子與魯陽文君有關系,魯陽,楚邑,疑他是魯陽人。考
《貴義篇》稱:“墨子南遊于楚”,若自楚之魯陽往,當雲遊郢,不當
雲遊楚。又稱“墨子南遊使衛,若自魯陽往衛,當雲北遊。
氏春秋・慎大篇》雲:公輸般将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自
魯,十日十夜至郢”。魯陽距郢不應如是其遠……”張純一說
“《公輸篇》日:子墨子歸而過宋”,其自楚歸,明非楚人;過宋,明
非宋人。”再如《非攻》中篇記載墨子的話說:“南者陳蔡”,若墨
子是魯陽人,當說“東有陳蔡”,不應雲南。墨子止楚攻宋,若自魯
陽往,至當時郢都所在地宜城,隻不過四、五天的路程,何需十
日;而回來的途中,也絕不會向魯陽的東北方向,繞上一千多裡
的大拐彎,然後過宋,再回到魯陽?顯系不合情理。
四、墨子為魯國人說。孫诒讓說:“以本書考之,似當以魯人
為是。《貴義篇》雲:墨子自魯即齊”。《魯問篇》雲:“越王為公尚
過束車五十乘,以迎墨子于魯。《呂氏春秋・愛類篇》雲:‘公輸
般為雲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見荊王日:臣北方之部
人也’。《準南子・修務訓》雲:“自魯趨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
墨子為魯人之确證。”張純一說:“孫說是也。茲更舉證以實之。
《非攻》中篇:“東方有莒國者,葛在魯東也。…““《魯間篇
魯君與墨子問答者再,設非魯人,何不雲遊于魯見魯君耶?…
《淮南子・泛論訓》曰:‘總鄒魯之儒墨,通先聖之遺教”。凡此,皆
足為墨子是魯國人之确證。”方授楚說:“除孫、張所舉之外,
子平日交接者如公輸般輩,以魯人為多,亦足為一旁證。然則
子為魯人則鐵案如山,不可動搖矣!”
五、墨子為小國人。這是筆者在前人考證的基礎上,經過
長期的探索,所獲得的一個結論。有人或問:你前面說過,自晚清
以來,所有精研墨學的學者,無不同聲說墨子為魯國人,而你卻
說“墨子為小國人”,豈不有悖于以上墨學大師們的說法嗎?其
實不然,我的說法,基本上是建築在“墨子為魯國人說”的基礎之
上的。為使讀者知我說為可信,謹将我的根據和理由略陳如下:
第一,先從墨子的身世來看:清代著名學者俞正整說:“墨以
股後,多感激,不法周而法古。”④這說明墨子的祖先原為股人。
童書業先生說:“墨子實為目夷子後裔,以墨夷為氏,省為墨
也。”顧額剛先生在《禅讓傳說起于墨家考》一文裡說:“近人以
墨姓多不見,對于墨子的姓氏祖籍等起了很多的猜測。我們認
為,墨确是他的真姓氏,而且從這個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
後,原是宋國的宗族。”《廣韻・六脂啟“夷”字注謂:“宋公子目
夷之後,以目夷為氏。”按:公子目夷,據順、童兩先生考證,乃宋
襄公之兄的長子②,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
“目夷”在什麼地方?晉代著名的《左傳》專家杜預,在(左
傳》襄公四年條下注曰:“狐驗,邾地,魯國蕃縣東南有目夷亭,”
《路史・國名紀》在商氏後“目夷”條下記曰:“今滕之東南有目夷
亭。”在古代,狐與目、化、貨等同音;台、驗、胎、與夷同音;同音字
可互為通假,所以杜預肯定地認為“狐骀”就是滕東南的“目夷”。
明代萬曆十三年所編的《滕縣志》說:““狐台山,一名日台山
…訛為“湖山”,又日壺山',皆非也。……今山南頭名“木石”
者,疑亦目台'之訛也。”童書業先生在《目夷亭辨》一文裡曾确
認:“目夷亭就在今滕縣境内。”王獻唐先生也說:“滕東南有木
台,亦即墨胎
③
“目夷”,原為商王朝所建的同姓小方國,如《史記・股本紀》
所說:“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目夷氏。”“目夷”
入周後,即并為小邾婁國(亦名見國)的“濫邑”了
公子目夷,就封于“目夷”,死後葬于“目夷”附近的微山(解
放前屬滕縣,今為微山縣),其墓在微子墓側,目前尚存有宋代石
刻可證。目夷子的後人,均生息發展于“目夷”,而“墨子實為目夷
子的後裔”,可知墨子也生長于“目夷”。因此說,墨子應為小邾
婁國境内的“濫邑”人。
《春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冬,黑肱以濫來奔。”自此之
後,“濫”就成為魯國的下邑;如說墨子是“魯國人”,自然是完全
可以的。因為邾國及其“濫邑”,均在今山東省滕州境内,所以說
墨子應為今之膝州人”,漫通武発
但是,在我國的古書中,也有說墨子為孤竹君子伯夷後裔
的。如《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說:“墨子,孤竹君之後,本
墨台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子著書号《墨子》”。《史
記・伯夷傳》“索隐”亦引應劭的話說:“《(孤竹),伯夷之國也,君
姓墨胎氏。”童書業先生對以上說法,曾堅決予以否定。他說:
“《史記》述夷、齊事多不經,所謂伯夷讓國者,蓋公子目夷讓國之
傳訛”の顧額剛先生也說:“《左傳》僖公八年,載太子茲父與公
子目夷互相以仁讓國,茲父說:“目夷長且任,目夷說:“能以國
讓,仁孰大焉1這頗與伯夷、叔齊相互讓國的傳說相似。“事
既甚相近,姓又相同,即名也一半相同,也許是一個傳說的分化
目夷居長,所以稱作伯夷,叔齊當即太子茲父。墨子是伯夷之後,
實在就是公子目夷之後。”楊向奎先生說:“目夷’也作“墨
夷’,而“翟”與“夷”古音可以通假,因之,我頗疑“墨翟”即“目夷
的别寫。”的筆者認為:公子目夷實為第一代目夷子,而墨子可能
就是出生于小邾國的末代目夷子。
第二,再從墨子思想學術的淵源上來看:我們認為:墨子的
學說,隻能是“邾婁文化”區的産物。因為這個地區物産豐富,水
陸交通都很方便,手工業、商業特别發達,而且文化也較其他地
區先進,具備培育傑出人才的各種客觀條件
下面茲将這一文化區的情況作一簡略介紹:先說說什麼是
“邾婁文化”?以及它與墨子又有什麼關系?王獻唐先生說:“邾
婁文化’,實為炎族文化;因為黃族稱處于東方的炎族為東夷,所
以也叫東夷文化。”0“東夷文化,為什麼又叫邾婁文化呢?主要
是因為東方炎族的語言音調如邾婁,所以黃族呼東方夷人為邾
婁,稱東夷文化為“邾婁文化”0。對于這個間題,王獻唐先生曾
作過詳細的考證。他說:“夷,隸脂部,古讀如側,為最初之本音。”
又說:“夷人發音何以如側?側即邾也。邾讀若鄒,邾、側一音之
轉,炎族語言尾聲若邾婁,因稱其族日邾邾又轉為夷,亦稱其族
日夷。夷即邾,邾即夷,族同名同,…“凡以邾婁名地者,猶以夷
名地也。”“邾婁原為東夷人的诨号,号積久,遂成正名。”
王先生繼續說道:“東夷或邾婁都居于何地?《說文》謂:“夷,
東方之人也”,“山東各地即古夷地,邾在滕縣,莒在莒州、若單、
若介、若嵎夷,俱屬東境;規之中原方位,皆東夷也。”0大而言
之,南起聞越,北到朝鮮,沿海一帶地區,皆古代夷人所居之地,
在諸夷中,人口最集中而經濟、文化又最發達的首以三邾為代
表。三邾在商代原為一個國家。如《公羊傳》唐徐彥疏謂:“《公
羊》以邾婁為大國,僅次于齊、魯.”周族滅商後,遂将邾婁國分而
為三:即邾、小邾和溢“邾在今鄒縣中部、南部、濟甯東境、藤縣
北境,東、西、北三面界魯。”“小邾(見B),在縣東北至東南
帶,今滕縣治即為邾地,東北之部水,東南之昌慮,皆邾地也。”0
“道,在勝之東南六十裡陶山北,周十餘裡。
三邾地區,地處泗水兩岸,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光照時間适
度,水陸交通特别方便。所以自唐、虞、三代以來,其經濟、文化就
領先于其他各地。入周之後,又一直是東方的經濟、文化中心。
“三邾土著人民,乃炎帝神農之後,當時所謂夷者也。”“其民彬
彬禮讓,文質相宜,…知古代東方土著民族,敦厚和平。其氣度
風範,黃族雖以異族嫉視,酃之為夷,然終以良心上之驅使,不能
不日有君子國”、“其俗仁也”。他方之人各有貶詞,獨于東夷無
異言,以禮讓稱之,以仁人稱之。”の《山海經・大荒東經》說
“東方“有君子國”,其俗衣冠帶劍…“…。”《海外經》也說:“其
人好讓不争。”史稱此地“其俗尊天、敬祖、重鬼神、尚祝由與
物無競。”②
前面已經說過“邾即夷”,而“夷、人(屍)原為一字,因又以仁
為夷,仁之别體作屍,《漢書》更以足為夷”。按:“仁”即“夷”之借
字,“夷”古作“屍”,與“仁”形音并近。《孟子・盡心上》說:“仁者,
人也。”《春秋繁露》也說:“仁之為言,人也。”由此可見,古之“仁
學”,實即“人學”或“夷學”。“夷邾一事”,所謂“仁學”、“人學”
“夷學”,也就是“邾婁之學”。王獻唐先生說:“邾婁之學為儒墨兩
家所自出。又說:“儒墨兩家,俱講禮讓,稱仁義,說君子,衣冠
帶劍,正夷仁之流風遺俗。”再說:“儒之一詞,即原于邾婁之
婁。”最早的魯文化,也是由邾婁文化乳出來的。“魯為婁轉,
因婁得名。”0古人常說“鄒魯”而不說“魯鄒”,主要的是由于“都
婁文化”,不僅早于魯文化,而且也比魯文化先進。在孔子眼裡尚
如是觀,如他稱“野人”(即邾婁人)為“先進”,稱“九夷”為“君
子”等等皆是。
如我們将墨子的學說與“邾婁文化”相比,不難看出:墨子的
思想,無一不是在繼承“邾婁文化”的基礎上,并吸取了、舞、
禹、湯、管、晏以及孔子的思想發展而成的。故史稱:孔墨俱道堯
舜,俱談《詩》《書》與《春秋》。秦漢時代的學者,認為孔墨是同源
而異流,而又殊途同歸的。如孔墨俱崇實際,俱貴人事,俱主有
為,俱以止戰、息兵、安民為目的,力行手段;他們利人濟世的精
神完全一緻。所以唐代韓愈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
不相用,不足為孔墨。”孔墨兩家都是古代東方著名的倫理思
想家。如果他們不成長在重仁義、講倫理的“鄒魯文化”地區,就
很難培養出講“仁愛”或“兼愛”為主旨,以“利他”為特色的孔墨
思想。因為當時的其他文化區,尚不具備培養高水平人才的社會
條件。就拿當時比較好的“荊楚文化區”的情況來說,也很難辦
到。因為“荊楚文化”是富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型文化
此地的人們多強調以個人為本位,對人倫日用、政治生活常抱以
輕蔑的态度。楚狂、接輿等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十分向
往于“小國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田園牧歌式生活;而又
非常崇尚自然,對自然萬物歌頌備至;“其文汪洋劈圖,儀态萬
狀。”在政治上,主張“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像這樣的社會文
化環境,怎能會産生“摩頂放踵利天下”的思想家呢?再說“燕晉
文化”區,也同樣辦不到。主要的是由于燕晉當時正處于四戰之
地:東有齊,西有秦,南有荊楚,北有匈奴。為了在激烈地鬥争中
求生存,他們不得不在政治、軍事、外交上狠下功夫,因而就産生
了一大批像吳起、商駛、韓非一類的法家,蘇秦、張儀一類的縱橫
家,趙武靈王一類的改革家,荊轲、聶政一類的刺客以及一大批
軍事家等等。他們“重君而輕民”,“重死而輕生”,“衽金革,死而
無厭”,所以史稱“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在這樣的文化環境
裡,實難培養出“重民而輕君”和“崇尚正直與利他”的墨家思想
西方的“戎秦文化”更不可能。因為“戎秦文化”是“輕王而重霸”,
“貴權順,高詐力”“重耕戰,輕德義”的,如司馬遷所說:“論秦之
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此地培養出來的人才,怎能會講
“兼愛”、“非攻”和“愛人如已”呢。
綜觀當時各地的情況,我認為:隻有在邾婁或鄒魯文化區
裡,才能培養出講道德、說仁義、重倫理關系的孔、墨一類的思想
家。這是曆史已證明了的事實。
第三,從科技發展的淵源上來看,如墨子不生長在三地
區,也不可能取得那麼高的科學成就。楊向奎先生說:“墨子在自
然科學上的成就,決不低于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甚至高于
他們。他們一個人的成就,就等于整個希臘。”0由此可知,墨子
的成就已達到了當時世界上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如果他不生
長于具有國際先進地位的科技之邦,簡直是不可想象的。王獻唐
先生一再指出,春秋戰國之間,科技最先進的地區首推三邾,因
為這裡自古就有“邾婁百工”之鄉的稱号②。齊思和、王獻
生都曾說過,我國古代先民的衣、食、往、行等方面的器物,并非
黃帝和他的臣下所創制②,考其史實,應該說很多都為鄒魯地區
的先民首先發明的。何以知之?王獻唐先生說:“知聲音文字者
前代典章文物之秘鑰也。今以此秘鑰求典章文物,其出于東夷炎
族者,皆可以邾婁一詞得之。”0舉例以證,古代最早穿的鞋子名
之日“展”。“展”者,婁也,知源于邾婁。人們最早用的筷子叫
箸”,盛筷子的器具叫“等簍”,均為邾婁人最先使用的器物。人
住的屋,從屍(夷)從至(朱),也原于邾婁。“聲”、婁同組,字由婁
轉,亦出于邾婁之族。《說文》謂:“樓,重屋也。”樓從婁聲,知為邾
婁人所造。再如治煉金屬用的“爐”,農業生産用的働、、樓、鋪、
鍬以及刻物用的镂刀等等。皆是以族名而名物的。以上所說的
器物名字,不以邾,就是婁;王先生認為都是邾婁族的産物。在
這些器物中,最重要的是“舟、”“車”等交通工具;經考證,也為三
邾地區的先民首先發明的。王先生說:“舟亦出于朱,古言舟,今
言船。…《說文》,觸下:“漢律名船,長方為舳舻。舻即邾委。
邾婁可單名邾,故舟也可稱俞、稱舟,又可連名邾婁,故船亦稱觸
舻,此尤制出東夷炎族之鐵證。”0我國最早的“車”(音同朱),相
傳是奚仲和他的兒子吉光共同發明的。他們父子也是邾菱族的
後。在古代來說,制造舟、車,是一種極其繁難的尖端工業,如
《考工記》所說:“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車為多。”如沒有相當高的
數學、力學、幾何學、機械學的知識是制造不出來的。此地,既會
造“舟”,又會造“車”,說明這裡在科技工業方面是具有領先地位
的。一直到今天,“奚仲造車處”和奚仲墓的遺址,尚保存在滕州
境内,距墨子的故裡“目夷”,不過十多裡。墨子自幼就是在這樣
先進的文化科技之鄉,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成長起來的。與墨子同
時代而年齡稍長的公輸般,也成長于邾婁國北端的“下山”腳
下。②他們二人,都是由“邾婁文化”培養成為能工巧匠和傑出的
科學家的。方授楚說:鄒魯地區,“其俗喜學術,好技藝,頗似希臘
之雅典。明乎此種環境關系,則魯為儒術最盛之邦,又為墨學洲
源之地;以技巧言,輸之攻,墨之守,乃同出于魯人;底可恍然知
其故矣。”當時的楚、越、齊、晉四個大國的工業水平,尚落後于
鄒魯地區。《左傳》成分二年,楚國興兵侵魯,将魯國戰敗,一次就
向魯國要走三百多名技術工人,足見楚國缺乏科技人オ。再說,
如楚國不缺乏高科技人オ,就不會不遠千裡到魯國去請公輸股。
當時的晉國,就連目用玩好等工業産品,也靠魯國源源供給
齊越兩國,也常到此地招聘工匠。這都說明,當時的幾個大國
都還不具備培養高科技人才的條件。因此說,墨子和公輸般,隻
能産生于“鄒魯地區”。
第四,再從當時人們的生活習俗上來看:
《莊子・天下篇》說“者,以跞為服”。按肢斷原為程,亦從
夷(屍)而來,可知它為邾婁族所制。墨子生長于邾,服其多鄉人
之服,以證從夷之誼。三邾地區,自古就有愛鳥、敬鳥的習俗。這
裡的居民,把“玄鳥”視如祖先。墨子之所以以“程”為名,就是因
為“翟”(亦名天程),乃風凰的别名,而風凰又為“玄鳥”行化而
來。墨子用“程”為名,以示不忘所出,也可證明他乃小邾國的遺
民。
另外,在今之滕州境内,尚有不少與墨子有關的遺址遺迹。
除前面說的“目夷子墓”以外,尚有位于小邾國北境的“染山”,相
傳就是因墨子曾在此“歎染絲”而得名的①。滕州東南四十多裡
處,乃古“目夷國”所在地,那裡尚有不少迹象可尋。如木石(台)
鎮附近,還有東台(夷)、西台(夷)、南台(夷)、化石(台)溝等自然
村。此地還有“目台山”、“目夷亭”以及“沂(夷)河”等等。近幾年
出土的銅器有“台戈”(即目夷戈)等器物。古人常以地名命人
名,反過來,又以人名命地名。在古代,“目夷”與“墨翟”為同音
詞,并可互為通假。由此看來,州正是墨翟的故鄉無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